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64 頁
讓臺灣野鳥在紙上飛翔
2014年《臺灣野鳥手繪圖鑑》出版前,書市一直缺乏完整的賞鳥圖鑑,民眾常用的是距今28年前,由日本人繪製的老版本,即便這些年來鳥種陸續增加,卻遲遲未改版。直到李政霖受林務局與台北鳥會之邀,花了五年時間全心投入,為每種鳥繪製雄、雌、亞成鳥,並細心襯入棲地背景,首部由國人繪製的鳥類圖鑑才終於問世。
比酪農更在乎動物生活的心意
從餐桌到衣著,人類的生活與經濟動物緊密相繫,卻只有不到一成的獸醫師為牠們的健康把關。從事大動物獸醫七年,一個人照看三十多個牧場、六千頭乳牛的龔建嘉,每日天未亮就出門,星星升起時返家,腳踩動物排泄物,身上沾著草屑,在偌大牧場中為乳牛健檢、看診。他認為,每頭牛都應享有完善醫療、舒適生活環境的權益,這個任務,就由大動物獸醫來把關。
關於臺灣人吃牛這事兒
關於臺灣人吃牛這事兒,還真是神奇的大轉變。幾十年前一堆老人家還會動不動奉勸子女不要吃牛肉,如今牛排和骰子牛已成為隨口可吃的夜市平價美食。而實際的統計數據也顯示,1935至1939年間,臺灣每年人均牛肉消費量是0.78公斤,2016年每人平均一年吃掉的牛肉為5.69公斤,足足增加至原來的7.3倍。臺灣人對牛肉的態度從寒暄式的禮讓轉變為熱情的擁抱,這一路走來是如此地自然,「牛肉禁忌」也無聲無息地喪失了存在感。
【看不見的人】沿海魚塭的顧塭人
平日經過養殖魚塭的空曠地區,通常都很少看到有人在活動,唯一有活力的就是塭池辛勤轉動的二葉水車,嘩——嘩——嘩——地攪拌著池水,偶爾會有一兩尾虱目魚或鱸魚躍出水面,還有護堤上看見陌生人就狂吠的野狗,以及因騷動而飛起的鷺鷥,魚塭是沿海靜謐的曠地。
法式餐廳裡的臺灣牛排
在高雄Thomas Chien法式餐廳的廚房裡,主廚簡天才正煎著剛處理好的菲力牛排,他說:「等一下吃吃看,如果不說,你們一定想不到,這是臺灣自產的牛菲力。」若把時間倒轉回年前,或許連簡天才自己也想不到,有一天,他會愛上臺灣牛菲力……。
【畫女話她】從暴力到歡愉的蛻變之旅
妮基.桑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1930 ∼ 2002,原名卡特琳.瑪麗–愛妮絲.法.德.桑法勒)是20世紀著名的法國雕塑家、畫家,同時也是導演。
【散場見】可以前往任何地方的盡頭, 給《羊之木》的小城守護神諾羅羅
《羊之木》是日本導演吉田大八的作品,獲得釜山國際影展評委會大獎,2018 年上映。電影主要是描寫日本由於犯罪人數過剩,加上鄉鎮人口流失問題,提出了新的假釋制度,六名假釋犯被安排到海邊小城市重新生活,負責接待他們的市公所職員月末一,也因此和他們勾扯出一連串的故事發展,替原本看似安寧的小城市,帶來陣陣波動。
【柔軟時光】大自然中的顏色
初秋時分,不用上課上班的假日,兩個孩子分別有想去的地方和想做的事情,爸媽也得顧及自己的喜好及當下心情安排活動,此時,氣象預報就是我們安排行程重要的參考因素之一。
【人生書報攤】熱天雨後的閱讀時光
8月底到9月初,臺灣連續多日下起豪雨,最初的幾天雨下得太急導致南部成災,之後又輪到北部遭殃,湊上年底就要大選,天災人禍的爭執不休,鬧得全臺沸沸揚揚;在雨尚未停歇的時刻,如何才能遠離這些比雨水還要黏膩的口水呢?
【Parirayan 交換日記】把語言種在土裡(上)
秋天,收穫的季節,各族各部落在不同的日期都舉辦了自己的豐年祭、收穫祭,今年武棟與拔而熱資兩家也應阿美族友人邀請,帶著孩子們前往花蓮,觀看港口部落四年一次的升階儀式。儀式的焦點是整夜歌舞與不斷敬酒的男子 們,隔日清晨他們以飲盡一大碗米酒象徵通過考驗,得以進入下一個年齡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