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間限定的夏夜日常:純淨竹林裡的地上星光

內容提供/ 《鄉間小路》 文/ 張曉慈 攝影/ 蔡易儒

夏天的夜,少了炙陽而神清氣爽;山區的夏夜,溫度計的刻度又降了幾度,更是陰涼舒暢。這樣的夜裡,若你低頭發現了地面散落的點點綠光,微光不動,在靜待你慢慢靠近觀察──那是純淨無汙染的山林才有的螢光蕈,是只在沒有任何光線的極黑夜裡,才會顯現的地上星光。

人在夏天,總是燠熱難耐,戶外活動即使等到天黑再做也不嫌晚。阿里山上的光華村,有著百年未改的山林,十幾年來改採無毒栽培的農法後,各種生物回流聚集,讓豐富多元的動植物成為全村的核心資源,許多人就是為了各色特有鳥種、白面鼯鼠、螢火蟲、蛙類等生態慕名而來,當中最為獨特少見、且數量堪稱全臺之冠的,就數「螢光蕈」了。

只現身純淨竹林的螢光蕈

會在夜間發光的生物並不多見,你一定聽過、甚至見過螢火蟲,但若講到螢光蕈或螢光菇,大多數人就只能搖頭了。

以腐生方式依賴其他有機物體獲取養分的菇蕈,喜歡潮濕陰暗的環境,而螢光蕈對生長環境更是挑剔,目前有發現其蹤影的,都是無汙染的百年竹林。那微弱翠綠的亮,雖不若螢火蟲的光那般倏忽飛逝,但只要一有光線,它就只是再平常不過的淡褐色小菇。想一窺它的螢光,就得走入極度的黑夜裡;在幽暗的竹林裡,還要小心腳下是否安穩好走、有沒有毒蛇藏匿,所幸在導覽人員的帶領下,人們可以安全的欣賞螢光蕈。

跟著生態達人夜探山林,保證驚奇連連。

獵場轉型成生態保育區

藏身在阿里山山谷的光華村,有個頂笨仔聚落,因為日治時期的公務員不懂閩南語「頂盆仔」(相對於附近的漢人聚落,這裡是位置最高的小盆地)之意,誤譯為「頂笨仔」。全村皆源自從福建來臺拓墾的劉氏家族,從清朝到現在已傳承至第九代,所以這裡的居民都姓劉,有著遠親關係。

百年前的居民以栽竹造紙謀生,村落裡還有梯田可種稻自給自足,耕田完畢等待下一個稻期之際,村民便會把水牛帶到村後竹林與樹林交雜的山區野放,這座山因而被稱作「牛山」。

牛山上的轎篙竹林推估已有180年的歷史,千餘公尺的海拔剛好地處針、闊葉林交界,造就了豐富的生態,以前可是最佳的打獵地點,山羌、山豬、飛鼠……都是獵人的囊中物。

觀星園民宿的老闆劉佳縣就回憶起,以前獵鼯鼠(飛鼠) 來吃是山區生活的消遣娛樂,自從老婆的一席話,才開始放下獵槍、立志保育。村落居民十幾年來也逐漸接受了生態復育的概念,不濫捕、不灑藥,讓牛山成了「星光」閃耀的生態勝地。

在燈光下,螢光蕈只是平凡的淡褐色小菇。

五星級的賞「螢」勝地

趁黑夜走一趟牛山,便有機會發現藏匿四處的「星」──空中漫閃的螢火蟲、樹上定睛的鼯鼠,和灑落一地的螢光蕈, 再加上夜空的繁星、清晨的日出,這裡的生態與風景,絕對堪稱「五星級」。當中唯有螢光蕈不是全年可見,它的繁殖季限定在5到10月間,又以雨量最豐沛的7、8月最可觀。

劉佳縣說,小時候長輩常警告孩子,竹林裡有會帶來不祥的鬼火,別去亂看。長大後才知其真名,也明白螢光蕈的價值。

或許就因從小看到大,劉佳縣對螢光蕈的了解非常深入。他走個幾步,就能找出螢光蕈頭一天冒出的小白點;第二天最大也最亮;第三、四天就會凋萎。還有光芒細如線的菌絲,這些都是一般人輕易就錯過、尋覓不得的寶藏。

發展觀光初期,太多遊客擠到他的園內看螢光蕈,不堪其擾下,他便將有螢光蕈的竹材整個絞碎,再灑向牛山的竹林,天色暗下,林子裡冒出了點點螢光;劉佳縣笑說,比起在實驗室裡培育,他自己研究出的繁殖方法還比較成功呢!

螢光蕈有沒有毒?可以吃嗎?劉佳縣偷偷說:「我都告訴大家有劇毒,不要碰。」難怪脆弱的螢光蕈能維持百年前的數量。

不容錯過的樹上之星

夜訪牛山,除了螢光蕈、螢火蟲,還有讓人直呼可愛的白面鼯鼠。「之前記錄到70多隻,還會在窩前裝設標號的『門牌』,只是都被『鼠』輩們拆掉了。」劉佳縣說。難怪他聽叫聲就能瞬間找到鼯鼠的蹤跡。

歷經保育初期的衝突與不解,十多年來鼯鼠從珍奇野味,躍升為生態觀光亮點。村落族人也從獵人轉為巡守隊,守護著蕈、蟲、鳥、蛙的棲息地,而保育經費就來自導覽的費用。他們與物種共生、共好,反而創造了一個青年回流率高達4成、人與物種生態皆穩定的鄉居聚落。

比起冬夜,夏天的黑沒有使人陰鬱的特質,反而舒爽適意。森林裡、月光下,可不只有螢光蕈的點點綠光,還有螢火蟲游移於林間的微弱光點,入夜才活絡的蟲鳴鳥叫,樹梢上有白面鼯鼠的飛躍攀爬、草叢間有艾氏樹蛙的蹬跳。戚戚簇簇、吱吱喳喳,熱鬧得不得了,就像是充滿精靈、仙后與王子的仲夏夜之夢。這樣的阿里山之夜,你體驗過了嗎?


螢光蕈小檔案

全世界已被記錄的74種螢光蕈中,臺灣目前發現9種,僅在嘉義、臺南、墾丁、花東的部分山區才看得到。螢光蕈雖因分布地區的侷限,知名度不高,但作為環境指標,就顯得彌足珍貴了。螢光蕈喜高溫多濕,趁著雨後最能欣賞到它發光的模樣。

1. 舊時戲稱鬼火

劉佳縣回憶,小時候不知螢光蕈的真名, 長輩都稱它們為看了會不吉利的「鬼火」, 叫孩子們不要直視。菇蕈不動怎麼會如火搖曳?其實是因菇前稀落的葉影搖動,遠看螢光飄動,才被誤以為是鬼火。

2. 從菇體到菌絲都會發光

日本也有螢光蕈,但只有蕈傘會發光。阿里山的螢光蕈不只蕈傘,連蕈柄、蕈絲都會發光。在黑夜裡細看,點狀的星光是螢光蕈,滿布在竹材上不規則的絲狀發光體,則是它的菌絲。

3. 只亮3天的生命

阿里山螢光蕈只有3天生命,第一天在腐爛竹材上冒出小點點,到第二天逐漸長到約一元硬幣大,最大可能有50元硬幣大小,亮度也達最高峰。第三天亮度減弱、逐漸枯萎。

背面看螢光蕈的菌褶也是螢光飽滿。

4. 越濕越盛開

菇蕈喜好生長在潮濕之地,螢光蕈也不例外。5到10月的生長期中,尤其以7、8月最旺,原因就是受到這段期間的颱風、氣流影響,雨水最多,雨後的高溫高濕,會讓螢光蕈輪番冒出頭。若沒有發現太多的螢光蕈,可能是連日乾燥久旱的結果。

5. 小小昆蟲最愛吃螢光蕈在黑夜的光亮,剛好是昆蟲覓食的目標。像是蛞蝓、山蟑螂、金龜子……都會來吃螢光蕈。所以不完整的菇蕈,大多都是這些小昆蟲吃剩的殘骸。

6. 潮腐3年的竹才能生螢光蕈冒生的環境,多是已落地潮腐3年以上的竹材,少數會長在腐爛木材上。若是竹子落置得不夠久、不夠腐爛,螢光蕈也不會現身。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8月號封面故事,原文標題為〈夏夜裡的地上星光〉,更多購書平台,請參考誠品金石堂博客來讀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