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自2014年建立「臺灣飛蛾資訊分享站」,集結生多所專家、志工蛾類調查,歷經15年採集、製作蛾類標本,以及全臺公民科學家在臉書社團「慕光之城蛾類世界」所分享資料等,收錄資料筆數已超過80萬筆,占臺灣已知鱗翅目昆蟲74%,是全臺最大鱗翅目蛾蝶類資料庫,可便利對昆蟲生態有興趣民眾及專家查詢應用,且查詢資料可供下載,但以1萬筆為限。
生多所今(7)日舉辦記者會推廣「臺灣飛蛾資訊分享站」。去年「慕光之城」資料庫因支持營運相關計畫到期,欠缺專職維運資訊人員,面臨服務暫停窘境。飛蛾資訊分享站主持人、生多所研究員林旭宏表示,目前問題已透過購買更大規格的虛擬主機解決。
生多所今日舉辦記者會推廣「臺灣飛蛾資訊分享站」,圖為分享站主持人、生多所研究員林旭宏。(攝影/游昇俯)
臺灣過去號稱「蝴蝶王國」,有豐富的蝶類物種多樣性,但大多為夜行性的蛾類昆蟲較鮮為大眾所知,但臺灣蛾類多樣性實際大約是蝶類的10倍;蛾類與蝶類均為鱗翅目昆蟲,臺灣目前已記錄鱗翅目昆蟲總計有83科2,174屬5,295種。
臺灣飛蛾資訊分享站2014年建立,收錄生多所過去科研計畫蛾類調查,以及2013年成立「蛾類調查志工隊」協助採集、製作,一共12.5萬份數位化的蛾類標本,以及公民科學家在「慕光之城」所分享的68萬筆蛾蝶類影像及時空分布資料,總計超過80萬筆。其中已鑑定至種的資料已涵蓋73科、1,812屬、3,903種,已占臺灣已知鱗翅目昆蟲約74%。
蛾調志工隊夜間採集。(圖片提供/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攝影/施禮正)
林旭宏表示,飛蛾資訊分享站每筆資料詳細記錄調查時間、地點、海拔、經緯度等完整資訊,進階使用者並可透過科、屬、學名、資料提供者、縣市、生活史、月份等條件查詢,並可以圖、表等方式呈現,供進一步分析使用。資料可「隨時查詢隨時下載」,但下載資料有1萬筆的限制,使用者有超過此需求,飛蛾資訊分享站資料已分享到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達68萬筆,可連結前往GBIF資料庫參考使用。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30篇國際研究引用飛蛾資訊分享站資料。
飛蛾資訊分享站收錄的資料可以圖、表等方式呈現,為每一蛾蝶繪出時空分布圖。(圖片提供/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鱗翅目昆蟲大多以取食植物為生,有的可能協助植物授粉,但多數因此被視為農、林業害蟲,分享站透過公民科學家的參與,至今已累積近1.7萬筆鱗翅目昆蟲食草的資料,包括蛾蝶類66科、1,352種,可供農、林業研究使用。林旭宏說,以農業著名害蟲斜紋夜盜蛾為例,資料庫只收錄59筆,查詢可知其食草種類包括29科、38種植物,可食範圍相當廣。
分享站蛾類資料大多仰賴公民科學家的無私貢獻,今日記者會特地邀請兩名「慕光之城」的公民科學家與會。現為國三生的曾粲然,因參與過某次蛾類展覽,對蛾類產生興趣,從國小起開始利用周末時間到野外收集記錄,至今已累計分享2萬多筆蛾類資料,在分享資料排行榜中排名第4名,因對蛾類生態有濃厚興趣,讓他未來升學希望選讀昆蟲、森林相關科系。
現為國三學生的公民科學家曾粲然。(攝影/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