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65 頁
【廚房的模樣】濟州島的農餐會
「邀請你們來濟州島與首爾,與我主持幾門藝術課程、和學生們交流關於香港與臺灣的文化經驗吧」收到在韓國多所大學擔任藝術講師的柳成孝老師傳來的短函邀請,我們沒有考慮太久便決定成行。
【看不見的人】南大西洋的冷凍艙
5 月中旬過後,在西南大西洋漁場作業的魷釣船會開始陸續返航。駐留漁場三個多月的魷釣船,通常都會轉載三、四次,當大艙(冷凍艙)已達七分滿,船長就會聯繫運搬船來轉載,在大海上轉載作業可不輕鬆,而且需要 動員全船船員。
【鄉間鳥事】輕功水上走德凌波仙子──水雉
在臺灣南部的菱角田及芡實田,有一種外型如雉雞般的鳥類,牠們是水雉。水雉擁有修長的趾及爪,可優雅地在菱角、芡實、荷花、布袋蓮等水生植物上行走,因而有人喚水雉為「葉行者」。
【大地物語】大地上的藝術──棲居地方的生態美學
大地上的藝術,結合生態、藝術、旅遊、節慶,日本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Echigo-Tsumari Art Field)強調里山倡議中人與自然共生的精神,用藝術讓逐漸沒落的越後妻有地區擁有新生命,成功結合藝術與環境。
【大人的植物課】食物裡的彩虹──台灣天然色素植物
為什麼葡萄口味的汽水是紫色?為什麼顏色越深的辣椒醬感覺越辣?這正是食物暗藏的色彩祕密。在香氣與滋味前,顏色是食物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為了讓食物「贏在起跑點」,有的食品業者會加入食用色素,讓食物不易因溫度或空氣變色,看起來更可口、更新鮮。
【土地與人】池中舞水袖,心葉伴左右
全臺九成的水蓮來自高雄美濃,水蓮的葉子形似愛心,農民洗水蓮的動作又優雅如水袖舞,於是有了「池中舞水袖,心葉伴左右」的形容。
【看不見的人】都會近郊的菱角田
以前念書在臺南市官田鄉大崎村住了一段時間,學校附近有許多菱角田,每到秋冬就是菱角採收的季節,省道上也有許多現炊菱角的攤販,假日偶爾會買幾包帶回老家,品嘗官田菱角的滋味,當時我就很好奇帶著斗笠與包巾的農婦們是如何栽種菱角?
【Parirayan交換日記】錢也買不到的東西
為了完成父親的一個小小想望:想要在食物裡聞到用木頭燒火的味道,去年冬天正式邀請武棟為我們家量身訂製窯灶,幾經討論、現地觀察量測,終於在今年4月開工。這個工期讓我家老爸老媽困惑很久,無論我怎麼說明對方是專業的工作者會自己看著辦,他們總會因為貼心的性格而過意不去,老問我:「天氣這麼熱,他們怎麼工作?為什麼不冬天再做就好了?」
【遺忘考】東協廣場的泰拳大賽海報
跟走讀課的小孩抵達臺中「東協廣場」,許多小店的牆壁張貼著以紅藍兩色為主、頗為搶眼的海報,內容是許多打赤膊的男性及少數身著黑背心的女性,多半雙手握拳呈備戰姿態,眼睛直視鏡頭炯炯有神。
【採集學】海邊的榕樹下
3月初,經歷了斷水及搶打田機忙亂後,好不容易插完秧,大家興奮地說那得「巴格浪」了。「這次巴格浪不要殺豬,我們去海邊的榕樹下。」在田裡話講得肯定,但離開了田,大家便立刻被生計推著各自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