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農改場開發園藝療育方案 助思覺失調患者成功重返職場

臺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園藝療育幫助高齡長者身心更健康。(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灣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為了照顧農村高齡者在地健康老化,改善長者、失智患者甚至思覺失調症者身心健康,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著手開發園藝療育活動方案、園藝活動工具及療育花園套組等,推廣農村社區、綠色照顧站及醫療機構等場域,並與臺中榮民總醫院合作導入療育活動方案,參與思覺失調患者24名中,有2人能順利重返職場。

臺中農改場針對高齡者及特殊族群,設計園藝療育活動方案,並為降低高齡者參與園藝活動操作的難度,開發園藝療育工具3類共10款,包括省力、便利使用的鏟子及土耙等;適合輪椅族使用的木作植栽臺、免站立操作的不彎腰花臺等友善園藝裝置;以及邊騎健身自行車可邊欣賞花卉之美的感官萬花筒等感官趣味器具。

適合輪椅族使用的木作植栽臺。(攝影/游昇俯)

邊騎健身自行車可邊欣賞花卉之美的感官萬花筒,植栽盆會隨自行車踩踏而轉動。(攝影/游昇俯)

萬花筒中可見植栽重新拼貼的瑰麗色彩,以另類角度欣賞花卉植栽之美。(攝影/游昇俯)

農改場並考量使用者(患者)及管理者的需求,篩選具多年生、易照顧、低維護成本等特性的園藝植物,包括胡枝子、金英花、藍雪花、冷水花、陽傘花等,設計療癒花園套組,推廣社區、醫療機構等場域,近三年已於中部農村社區、農村綠色照顧站及醫院等,建置22處療育花園,累積47.8萬人次使用,包括花壇鄉、龍井區農會,豐原田園老人之家、芬園鄉芬園社區、田中鎮舊街社區、社頭鄉湳雅社區等地。

思覺失調症是國人常見重大精神疾病之一,國內盛行率約為千分之6,臺中農改場為臺中榮總設計為期12周的團體療育活動方案,每周一次,每次90分鐘,不只照顧植物,也運用植物製作一些手工藝品,成功讓24位參與者在手功能、自我照顧能力上有顯著進步,其中更有2名患者得以離開病房、重返職場。

臺中農改場協助農村社區、農村綠色照顧站及醫院等場域建置療育花園。(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中榮總精神部主任侯伯勳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必要透過藥物治療控制情緒及症狀,但治療後續復健更重要,需要園藝治療、職能治療協助患者恢復手功能、社會功能等,幫助他們重返社會更順暢。復健科、精神科領域對園藝療育接受度高,因為很多病人介於亞健康,急性症狀已消失,但要回到社會還差一點,因此透過園藝治療、音樂治療、職能訓練等,有助他們跨出最後一步。

職能治療師蘇聆喬說,參與園藝療育活動學員因為有實際操作,有成品出來,成就感的建立會相對快一點,有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對自己有自信,重返社會工作就比較願意跨出那一步,否則思覺失調患者對進入社會是會感到害怕的。

參與園藝療育活動的思覺失調患者因為親手實際操作,完成成品,可以建立自己的成就感。(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中農改場今日邀請臺中榮總精神部同仁出席,發表園藝療育開發成果。(攝影/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