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irayan交換日記】錢也買不到的東西

文、圖片提供/王妃靚

為了完成父親的一個小小想望:想要在食物裡聞到用木頭燒火的味道,去年冬天正式邀請武棟為我們家量身訂製窯灶,幾經討論、現地觀察量測,終於在今年4月開工。這個工期讓我家老爸老媽困惑很久,無論我怎麼說明對方是專業的工作者會自己看著辦,他們總會因為貼心的性格而過意不去,老問我:「天氣這麼熱,他們怎麼工作?為什麼不冬天再做就好了?」

事實上,本來確實預定在過年前的冬季動工,但當時武棟有機會承接屏東地磨兒國小德文分校的改善工程,有明白既定的設計圖、經費、工時,且能在短時間內為兩個自學家庭帶來正常收入,為接下來改建食房、老師宿舍備妥部分支出,才調動了工作順序。

vuvu小湯常說,山下的太陽好像跟山上的不是同一個,晒起來又刺又痛讓人發昏。武棟當然也知道,但扣除一天當中固定的家事、農忙、必須在山上進行的取材作業,以及來回兩個多小時的車程,能在平地工作的時間都難以避開炙熱夏季,尤其這個被我們稱為「大社F4」的固定工班,是由武棟帶著大兒子地夫拉安、姪女婿拔而熱資、以及他的兒子山門谷安所組成,雖然夏夜涼爽、適合工作,但天黑前趕回部落回歸家庭,各自扮演好父親、丈夫、哥哥、孩子等角色,是武棟帶領部落工作的最高原則。對他而言,工作的意義不只是支撐家庭經濟,在這當中,工作的人成長了,家庭或部落的生活、情感關係也一起成長了,這才是最重要的。

身為部落的大家長、工班的班長,武棟能做的是規劃好生活與工作的大小事,分配好人力、做事順序,但如此爭取效率的目標並不是「能趕快拿到工資」。在多出來的時間裡,武棟常常在工作環境四處走動,或站或蹲,甚至把剛做好的物件拆掉重做,「有時候工法對了,但是看起來不美,跟這個空間不搭。」帶有工作者堅持、長一公尺、寬兩公尺、高一公尺多的石頭窯灶,前前後後花了將近一個月完工。

對美感要求一向很高的老媽像個偵探一樣,天天在王家Line群組報告她的觀察,偵察的結論是:這是藝術品了。建築師本人聽聞卻有點緊張,「不要捨不得用耶,要常常用才會越來越珍貴。」沒隔幾日又傳訊來問:使用上有沒有什麼問題、需要什麼修正,老爸有點不好意思回了:「沒有什麼問題,就是我們自己忘了怎麼控制柴火,東西怎麼樣都煮不好而已。」就這樣,武棟和拔而熱資又帶著全家大小,來到園子親自試煮一餐,測試窯灶保溫、續溫的能力。有石灶料理經驗的玉妹也跑了好幾家五金行找到合適的鍋具,甚至意外開發了用灶口烤肉的功能。「這就是為什麼不要在冬天動工,因為也有可能在夏天開伙,每個季節的風向不一樣都要考量進去。」汗涔涔的武棟一面回答一面若有所思,「要加裝一個風扇讓空氣流動,再釘一個放調味品的架子⋯⋯」他自言自語。工期工程結束了,但工作還在延續,好像一個生命體,從完工的那一天起被賦予生命。

PROFILE

王妃靚

屏東人,在山腳下的閩客村莊長大,長大後,到山裡和北排灣族朋友共工、共學。現職為寫字工、大小孩玩伴,偶爾也是自學老師。

專欄簡介

Parirayan, 是屏東大社部落的原住民名,作者與幾位自學老師,在這裡和部落的家人們共工、共學。這個專欄是作者用很多句「什麼?」 跟山裡的人們換來的生活筆記。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