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集學】海邊的榕樹下

文、攝影/歐陽如修

3月初,經歷了斷水及搶打田機忙亂後,好不容易插完秧,大家興奮地說那得「巴格浪」了。「這次巴格浪不要殺豬,我們去海邊的榕樹下。」在田裡話講得肯定,但離開了田,大家便立刻被生計推著各自忙碌。

雖然總是約不齊人,但每次零星地聚首時,嘴巴還是念著:「該去榕樹下巴格浪了吧!」是啊,轉眼稻子都要垂穗金黃了。

先說說什麼是巴格浪呢?

巴格浪(pakelang),Sumi姊給了個很接地氣的美麗解釋:「pakelang,就是把過去的事情放下,迎接新的太陽。」每當生活,或是一個生命完結,所有曾經參與的人就會聚在一起,好好地整理,放下,迎接即將到來的開始。在pakelang的相聚中,老人家會講著來自祖先的智慧、自己生活的經驗,如果是喪禮後的pakelang,便會聊起那離開的生命曾經的故事。沉浸在這些故事中,年輕一輩學習著部落的文化與生活。部落間如網狀般的人際關係,就藉由這種看似輕鬆的聚會,讓彼此交織出更穩固的關係與感情。

而舉辦pakelang的地點,大家最喜歡去的,就是石梯坪海邊那棵榕樹下。

5月底,即使人湊不齊,還是得趕在收割前舉行春耕的巴格浪。但直到約定日的前三天,都還不知道大家要準備什麼。習慣凡事都得安排好、不然會亂成一團的我,孤單地七上八下的。

「都到海邊了,跳進去拿一拿就什麼都有啊。」看著我緊張的樣子,大哥們覺得好笑。原來他們的一派悠閒,是因為心裡早有了五六七八個備案。

果然到了當天一早,快速爐與鍋子已經在榕樹下了。大家陸續抵達,也沒說好,這個帶了飯,那個帶了肉,大小Boton兩人則潛水衣一穿,就帶著魚簍跳下海了。沒桌子?Kalangfaki(對部落男性長輩的稱呼)的taluan(工寮)就在不遠的田旁邊,桌椅在獨輪車上一堆一疊就全都有了。像變魔術一樣,真的到榕樹下就什麼都好了。

PROFILE

歐陽如修

台灣好食協會的港口部落駐地員工。平日除了與在地農民一起照顧石梯坪水梯田的農務工作,也努力跟著 ina、faki們學習如何好好過生活。

專欄簡介

在山那邊的濱海處,遠離了城鎮,遠離了商業,人類最原始的生活所需,仍有一定比例仰賴採集、手製和交流的形式,所在之地、所見之人和物,都有著文化的經驗和故事的傳承。 作者正生活其中,採集著這些種種。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