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52 頁
空心菜蔓裡的菜子產業
節氣白露後,嘉義縣的田間盛放一朵朵形似牽牛花的白色小喇叭,正悠悠吐露一曲地方栽培菜子的故事。近年來,這片雪白花海常引人朝聖、成為地方打卡熱點;不過,許多人來了才知道,這其實是栽培空心菜種子的農田─整片空心菜花晒著南部和煦的冬陽,逐漸凋萎、結實,熟成一顆顆小種子;又經連串翻晒及篩選,才成為空心菜農手中的一把菜子。
在陸與陸、海與海之間的種子
種子店裡數不盡的一顆顆小種子,它們有些是在臺土生土長的父母到異國繁衍出的子孫,過了鹹水又回到臺灣農民的手中;也有的是徹頭徹尾的外國種
從臺灣走向世界的種子
種子落入土壤,是希望也是力量。主營花椰菜種子的慶農種苗公司,60年來透過育種,讓這源自地中海的蔬菜口感更豐富多元,並能順應不同地區與氣候生長。
傾一世代,走一小段種子存續的路
種原保存,是無法立見成效,卻能傳承後代、延續未來,打造諾亞方舟的重要工作。魏趨開與黃永光都在這項少人觸及的專業上,累積了35年以上的資歷。這天晴朗的午後,兩人相約在臺中霧峰的作物種原中心展開對談,他們雖分屬不同單位,卻長期相互支援,難怪一見面就顯得熟稔友好。對於種子,兩人又有什麼異同的看法呢?
採集飲食文化的種子
新竹竹北的「新社農藥種子行」成立於1970年,彼時竹北為蔬菜專業區,供應臺灣北部的小葉類蔬菜,種子農藥行應運而生。1990年後竹北因人口老化,專業區逐漸移至桃園,種子行的銷售型態也從零售轉為批發。不同於多數種子行專注大宗蔬菜品種,第二代經營者陳奇峯蒐集許多竹北地方品種,不僅支撐了當地的飲食文化,也吸引食材文化研究者前來探訪。
《鄉間小路》2019年1月號 菜子tshài-tsí
廣告詞「青菜佇遮啦」耳熟能詳,但我們更好奇「菜子佇佗位」?追溯菜子的產地, 反而冒出更多疑惑:為什麼專門耕作的農人沒有菜子,得向種子行購買?種子公司如何生產種子?稀有品種又要到何處尋?到生產現場揭開菜子的身世之謎──菜子雖然是作物生命的原點,卻已經歷了漫長的旅途,身負傳承的重任,等待落土生根。
【看不見的人】漁港冷凍廠的出漁工
在漁行口負責卸魚的碼頭工人,稱為「出魚班」,然而除了碼頭卸魚的工作之外,他們還要負責將漁獲運送到冷凍廠,並以人工搬運的方式搬入冷凍庫,所以又稱為「出入庫」。
【畫女話她】亞洲女神的清新氣息
說到美女,我們對美女的定義是什麼?身材纖細窈窕?鼻梁高挺?眼睛要大且深邃?睫毛又長又翹?如果以上皆是美女標準,那麼亞洲女人大概三分之二都是醜女了,欸欸欸等一下,不能這樣比吧?基因不一樣啊!
【人生書報攤】公園傳來的歌聲
這幾天才從網路上發現:二二八公園裡露天音樂臺前的木頭長椅,全部被清拆掉了!所有曾經在這些長椅有過美好記憶的人,恐怕都難以面對這個已成為工地的痛心畫面,即使政府宣告是要更新地基,未來還會是木頭長椅
【柔軟時光】用綠意和想像力溫暖這一季
秋天拖著尾巴的這幾週,我的小小陽臺上,朋友教我栽種的小盆栽,每天都活力十足的生長著。綠手指朋友說,只要兩、三天一次,讓小盆栽從底部吸滿水,在這個季節都會每天長高一點點,再冷一點的時候,滿溢的綠會讓眼睛和心靈都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