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54 頁
【時與光】揭開花幕
在中部山區路旁看到了一大欉小朵白花帶紫的野草狀植物,鄉下阿桑指著說,菜跟花都可以吃,開紫花的更補。我的口慾還來不及傳達到腦時,視覺網絡已部署在先。細碎如紙柔,小白花們,輕飄在路野之地,與其臨者,是禾本科芒草,溝旁的水芹、咸豐草,雜亂竄生為鄉間盎然圖景。
「我很喜歡有記憶點的食物設計,忙碌高壓的日常倚賴著保存食。」
始終認為,食物的身世,食物的親緣,倚賴的味道,與我們個人、家族、故鄉的生活質地和情感記憶深刻的交織在一起。
在乾物的世界裡探索人與土地的豐美
乾物是保存生鮮食物最自然簡單的方式,又可以變奏成醃漬或發酵食等多樣型態。喜愛吃也研究吃的尋味獵人陳瓊惠(Lisa)與雜學者朱培綺(Peggy)將家中乾物的「冰山一角」帶來,各擺滿一整個桌面,興奮地互換乾物以及旅行各地的乾物見聞。
島上日味
取自山林、田野、海邊的物產經陽光洗禮,造就這座小島上的豐饒乾物。
傲之筍乾
我在臺北出生、長大,故鄉南投的標記,只在兒時每年的寒暑假恍惚一現,可氣味卻濃郁明顯。比如父親愛吃的香蕉,個頭較嬌小,但香氣硬是強過高大的屏東蕉。比如混了韭菜去油炸的蚵嗲。比如香氣過人的凍頂烏龍。還有竹山的名產麻竹筍乾。
一個太陽下
「麥田在陽光看顧下,綠袍轉為金縷,正陶醉享受著以為只屬於它的太陽。」─ Giuseppe Fanciulli
我家,風起的臘肉
春雨只來了一天。綿綿密密,濛濛濕霧涼透了心扉。隔天,風起之時,空氣中除了海洋鹽味, 還添了些晴朗陽光。這是港都的冬末春初。
埕之上的蒸發
阿媽家的埕(tiânn)就像天然的乾燥機,在一條龍式的古厝前頭,用嘉義平原的熱情陽光將上頭的事物晒得舒爽緊緻,仰望朗澈的天空,大地的精華都濃縮在裡頭了。
「時光,仿若讓食物有滋有味的魔法……歲歲代代一過,只要保存得當乾爽,即成了無上珍寶。」
大約小學五年級時,就體察了生命的無常,對「物」喜愛欣賞,唯從不眷戀、不收集也不收藏,不喜留影,凡走過的絕不留下痕跡,卻又特別嗜讀各類史,也偏好有歷史的種種事物。於食物,亦然。
一口東岸日光的海味
「這就是海味啊!海風、日頭、鹹鹹的魚肉,比鮮魚更有滋味。」來到臺東成功港,路邊網架上平鋪著俐落刀法切出的魚肉片。外地人經過可能先被強烈氣味襲覺,才注意到這股古早味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