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55 頁
【私的讀書單】體會日本文化好料,這些書很有幫助
我非常喜歡日本通俗文化,大抵是從1990年代初期臺灣開始大量播放日本偶像劇時,非常慶幸當年我看了好多好看的日劇,消耗了大量的青春時光和無法計算的眼淚。
【影吃相談室】願望成真後,我們需要再來一杯咖啡
《願望咖啡館》是義大利導演保羅.傑諾維西(Paolo Genovese)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如同前作,他再次像個涉歷老練的說書人,用最簡單的對話方式,娓娓道來一個不但精彩,且充滿延伸想像的故事。
【小村畫誌】豐田玉
村子外成天都有爆炸聲,每一聲「轟─」都是從遠遠的山頂傳過來;村子裡家家戶戶都成為磨玉場,吵鬧又尖銳的摩擦聲,從早到晚的都縈繞在耳朵邊。自從挖礦公司來了以後,大家幾乎都不種田。
《鄉間小路》2019年3月號 曝乾pha̍k-kuann
日晒、風乾延長了作物的保存期限。在貧苦的年代,農人不浪費任何汗水耕耘而來的作物,吃不完的就鋪在埕前,等太陽晒至乾癟後裝入瓶罐貯存,作為食物匱乏時的開胃菜。如今,晒乾成為昇華味覺的料理手法。多元的自然環境、豐饒的食材,在傳統與創新的對話下,描繪出一幅臺灣乾物地圖,人人皆能從中收藏私房乾物,料理成專屬家之味。
【朝食部】薑黃黑糖優格
有時候起床就是很渴,喝了水還是很渴,很渴就不會太餓,這時候的早餐就會想吃優格。
【菜市人生場】感謝那一顆一顆的滋養
對湯圓的第一個印象,是臺南家旁的廟,每逢元宵總會分送里民一袋湯圓。豔麗的粉、白色大湯圓,浸在濁白白的甜湯裡,常常湯都喝完了,還剩半袋湯圓。「吃湯圓」成了「喝糖水」的藉口,當時更是只挑粉色湯圓吃,彷彿多了點顏色,就多了點甜味。
【餐桌通信】定番的新年食物
敦子老師:
新年快樂~原來你的靈魂食物是醬油啊!沒有醬油真的會讓人感到一陣慌張!有一年,從臺中搬到臺南,準備第一次開伙時,挑選了一瓶臺南的壺底醬油,口味甘甜適合醮醬,但卻不是我心中自家的、適合滷煮的鹹口味醬油,前一個月就在不對勁的甜鹹中度過了。
【農婦心底話】這瓶番茄醬姓劉
今天晚餐是番茄義大利麵。從小我就喜歡吃番茄麵,去夜市會單點鐵板麵來吃,一定要擠很多番茄醬在上面,和麵攪拌以後,我就可以吃得很開心。那時根本沒想過,多年後我會回到美濃老家,在田裡採收番茄,小火熬煮成番茄醬,然後炒一盤番茄義大利麵。
【時與光】寸瓶裡的花形色
多半從鄉間長出來的小孩,祖母阿公口中都曾念過這種植物,且聽過之後一輩子都不會忘,以至於,一走到漫著草的野地、田邊、或都市間硬搭出來的菜圃邊邊,不自覺便會去尋找,那腦中少得可憐的植物資料庫中尚存的花草小名。
【自然自足】島內遊學的換工客人
我在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認識的旅行作家—吳成夫(小花),為了兩個孩子創造出「島內遊學」的新型態微旅行方式,他帶著在城市長大就學的孩子走訪偏鄉小學,短期就讀並體驗不同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