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55 頁
【Parirayan 交換日記】把語言種在土裡(下)
做小米酒的時候,最年長、最有資格講解傳統作法的小湯,常常在我們一連串的發問中發火,「不要問,做就對了。」「沒有為什麼,憑感覺。」「之前都說過了還要問,是要問幾遍?」「話那麼多,不知道做酒的時候要安靜,那樣才會好喝嗎?」
【遺忘考】臺中公園 百年的時光印記
清代的臺灣沒有公園的概念,要說類似公園功能的空間,多半也是仕紳望族的專屬庭院,閒人勿進。1895年臺灣歸入日本統治之際,恰逢日人跟西方學習市區規劃,考慮到臺灣氣候炎熱潮濕,城市需要調節群眾的腹地,1896年,臺 北縣知事橋口文藏向當時的總督樺山資紀建議改闢陸軍墓地為「圓山公園」── 這是臺灣第一個近代公園。
【採集學】啊呀!acicim!
「酸溜溜的感覺!好像戀愛的滋味」,這句話在聞酸色變的港口部落裡……好像不大適合呢。
【大地物語】部落美食的文化力──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
來到臺東縣延平鄉永康部落,清幽的半山腰上有一棟竹子蓋成的房屋,門前地上晒著樹根,牆上掛著小米、漂亮的布農族服飾及飾品,這是「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跨過一條馬路就是鹿野了。
【土地與人】和神隊友一起耕耘的玉米田
雲林西螺的傳統市場裡,林內鄉青農賴錦德的水果玉米跟別人的不太一樣,塑膠包裝袋上貼著農藥零檢出的認證與生產溯源QR Code,雖然單價高,比其他秤斤算兩的玉米還貴,卻仍然供不應求,一枝獨秀。
【大人的植物課】紙張的前世今生──造紙植物
還沒有紙以前,人類將文字刻寫在龜甲、獸骨、竹簡、絲帛等物件上,但這些材料不是造價昂貴,就是太重不易攜帶。直到漢代,「紙張」這個重要的發明在中國出現,運用植物纖維細密、柔韌的特性,製造出又薄又輕便、價格低廉的書寫媒材,讓知識更易於保存與傳播,為世界揭開了新的扉頁。
專門撿穿山甲大便的男人──野生動物保育研究員
秋日的晴朗午後,野生穿山甲研究員孫敬閔與我們相約臺東鹿野火車站,一同前往延平鄉鸞山村──他八年來野放與追蹤穿山甲的地方,尋找牠們的蹤跡
【兜兜×貓】護著妳到宇宙另一端
這次回臺時間待得久,我和口勒花了好多時間一起睡午覺。她不喜歡我整個人賴在她身上,只碰觸到五分之一的體表還可以;她喜歡我輕輕拍她的屁股,但 被拍的同時臉一定不能朝著我,屁股可以。
【李珮毓×貓】成為對彼此生命的祝福
關於和奶粉的相遇,要從那個院子說起了。那是研究所生活的第一年,我離開工作幾年、擁擠且令人煩躁的臺北,來到臺南官田,在夏天剛要開始的6月,和朋友分租一間擁有大院子的平房,屋前的院子甚至比房子本身的空間還大,四周被稻田圍繞著。
帶著愛的物種入侵攻防戰──螞蟻生物學者
家中亂竄偷食的螞蟻是腳邊不起眼的一列風景,多數人不曾深入了解牠們。但是當螞蟻危及人們的生命與財產時,就會一夕爆紅、聲名大噪。紅火蟻,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為無人不知的螞蟻明星。林宗岐,臺灣唯一專精研究螞蟻的學者;他遇到了紅火蟻,從本來的生態研究,跳入防治撲滅的領域,舞出他與螞蟻間精彩又趣味的攻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