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57 頁
【農食部】互助照顧的食物禮
身為一個排灣族人,發現漢人每逢重要節慶、家有喜事或登門拜訪,親友間「送禮」似乎是一種傳統習俗,臺語叫作「伴手」,排灣族語叫「sini-pantenz」。
【行舟地】從獵人學校到牧牛地,穿梭河海的槳
海浪在咫尺之外捲起,但船身走過河面,平靜無波。水璉溪環抱國小、宮廟與公墓,在此倚靠山嶺,拐個彎流向大海;彷彿一邊眺望遠方,一邊將背靠在心儀的人身上。
【動物輕寓言】風中的精靈紅尾伯勞
當東北季風凜烈地吹來,氣溫開始下降,紅尾伯勞也乘風而來。約莫30公分的鳥兒,一星期不眠不休,不吃不喝,從三千多公里遠的北方飛來。
【採集人散冊】最好的山野冬日禮物
每到年尾,總只能透過廣告、電影營造出的靄靄白雪,想像溫帶地區的冬日。堆雪人、打雪仗、或是窩在升起暖暖火爐的家中,期待午夜窗外飄起雪花的時刻,這對住在臺灣的我們都是超現實景象。
屬於午仔與漁人的浪頭對決
從濁水溪往南,越過原先亦為漁場的麥寮,沿岸的台西五條港、三條崙、箔子寮、台子村皆是討海形成的聚落。在地人描述,台子村自古指地勢低窪、適合捕魚的地方,而風浪漸興的秋末至春初,正是捕午仔魚的季節。世居台子村的漁人許秦源說,午仔魚硬性又愛衝浪,到浪大的地方找準沒錯。
【魚婦養成筆記】赤鯮盤仔年菜大作戰
每到過年,菜市場魚價就瞬間飛漲。尤其是諧音「昌」隆的白鯧,是傳統年菜的要角,一條竟要價一千二!我決定不向傳統低頭,今年年菜,就用鮮紅討喜的赤鯮來上陣吧!
《鄉間小路》2019年2月號 午仔ngóo-á
早在清代,午仔就是遠近馳名的魚種,福建漳泉地區的盛產期為端午節前後,因而有「午仔」之名,直至今日仍是中港臺老饕的上乘。具有洄游生態特性的午仔,冬末、春初時正巧積蓄了豐厚的脂肪,是漁民口中平實有味、適合家庭料理的冬魚。趁著午仔最豐美鮮嫩的時節,讓我們一探來自近海的旬之味,佐以生活與午仔密不可分的人物群像,由他們細訴美味王者的祕密。
【菜市人生場】永遠帶不走的思念
嘉義朴子市場內,有一潤餅攤,招牌上同時寫著「潤餅」與「春捲」。在我的理解上,都是指那以薄皮裹著熟料的冷食。然而有人堅持「春捲」是炸過的、體積較小,且常作為辦桌菜菜餚。我想是作法的不同,本意都是那捲春天時享用的食物吧。
阿嬤湯裡的豆子文化,推動部落農作復育保種
前些日子回山上老家,特別去拜訪了豆子奶奶夫妻倆,非常熱情好客的豆子奶奶伊布(Ibu)端出一鍋豆子湯說:「Heza di 阿嬤湯`un, dia moza!」(這裡有阿嬤湯啊,來吃吧) 有趣的是,最近伊布奶奶經常會把豆子湯說成「阿嬤湯」,這在我的部落裡形成一股流行,許多人也會脫口說阿嬤湯,部落有一間年輕夫婦經營的野菜風味餐廳,其中一道餐就叫作「阿嬤湯風味餐」,據說相當的受歡迎,許多人慕名而來。
【小村畫誌】阿嬤的新衣
那一年,爸爸媽媽跟我們孩子說,要去親戚家喝喜酒,順便出去玩。我們聽了好開心,那幾天大家都在想著出去玩的事情,一心期待那天的到來。只是妹妹突然跟我說,她有點擔心。我問她,妳擔心什麼呢?她說:我們的衣服都髒髒的,怕被人家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