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的讀書單】體會日本文化好料,這些書很有幫助

《日常感美學好時代》、《洋風和魂》

《咖啡杯、掃帚有時還有蒼蠅拍,我們的日常感美學好時代》(圖片提供/麥浩斯)、《洋風和魂》(圖片提供/八旗文化)

文字/黃威融

我非常喜歡日本通俗文化,大抵是從1990年代初期臺灣開始大量播放日本偶像劇時,非常慶幸當年我看了好多好看的日劇,消耗了大量的青春時光和無法計算的眼淚。

前幾年我在《中年大叔的20個生活偏見》這本雜文集整理了「30部不同人生階段愛看的日劇」,我用「男孩.男人.大叔」三個人生階段來區分:1990∼2000年這段少男歲月的前三名:山口智子與木村拓哉主演的《長假》、後來被很多人翻拍的《101次求婚》、改編女漫畫家柴門文作品的《愛情白皮書》。

2000∼2010年的後青春期男人階段的前三名:男女主角配角演技都好厲害的《Hero》、唐澤壽明和江口洋介兩位熟男演技代表作《白色巨塔》,以年輕國會議員成為總理為故事主軸的《Change》;2010∼2015年的大叔人生最吸引我的三部日劇是:中井貴一和小泉今日子主演的《倒數第二次戀愛》、遭受婚姻折磨的現代男女一定要看的《最高的離婚》、自己做事業的男人看了保證痛哭的《下町火箭》。

因為日劇,我開始注意日劇搭配的主題曲,最讓我著迷的是今年2月來臺舉辦演唱會的小孩先生(Mr. Children)樂團,他們唱過的日劇代表作好多:例如1995年在衛視中文臺播出的《青春無悔》主題曲〈Tomorrow Never Knows〉;還有2004年知名編劇北川悅吏子的《Orange Days》主題曲〈Sign〉;再來是2008年《空中急診英雄》的〈HANABI〉,不管聽多少次,小孩先生的歌總是這麼動人。

此外,我更是個日本雜誌迷,1990年代中期我開始大量閱讀日本次文化雜誌《Studio Voice》和運動雜誌《Number》,這兩本雜誌我收集了一大堆,每次整理房間或搬家,都曾經動念把它們丟掉,不過目前它們都還在身邊,每次看到它們就好像回到那段青春歲月。

2000年之後有兩本日本雜誌成為我的採購主力—《BRUTUS》和《Casa BRUTUS》,前者是半月刊,每期都會推出一本大主題,它的選題結構攝影排版敘事……簡直是雜誌聖經;後者的開本較大,主題圍繞著建築和設計,它們針對日本和世界知名建築師、作品的報導,深度和廣度都很強。

那個時期的日本版《GQ》很酷,用時尚雜誌的手法處理政治經濟的題材,非常前衛,彼時日本《GQ》的美術總監是CAP集團的藤本先生,十多年前我迷戀的《StudioVoice》也是由他設計。

2011年,臺灣原點出版社出版這位日本雜誌首席藝術指導的自傳書《雜誌上癮症》,我特地受邀寫了篇推薦序,透過那篇文章我向這位大師致敬:「如果這個世界沒有藤本先生的存在,我想我是不會走上編雜誌這條路的。是的,一個擁有超級才華的人絕對可以改變一個行業,這是藤本先生教會我的事。」

後來很多人問我如何讓自己懂得欣賞這些日本精彩的文化事物,我總是說與其把日文練好,更需要理解日本社會背後的時代脈絡和審美偏好,這次我推薦的這四本書都是很好的入門,跟你們分享。

PROFILE

黃威融 資深編輯人。1990年代初期進入廣告公司寫文案,1998年和好友集體創作《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2006年擔任《Shopping Design》創刊總編輯,2012年參與《小日子》創刊,2013協助誠品書店《提案》創刊,近年持續參與各領域編輯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