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1 頁
【林鐵故事】十字路站:家離鐵道那麼近
過了多林,就是十字路。這兩個地方,巧妙地呼應了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兩首知名詩作〈雪夜停林畔〉(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與〈未竟之路〉(The Road Not Taken)的意象。煩心時,不妨來一趟林鐵小旅行,在列車未進站的鐵道邊,將掛懷不決的事物暫時放下,敞開雙臂擁抱風、霧,感受山林,甚至星空,或許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答案。
【植物故事】檜木之外:林鐵沿線植物記
阿里山林業鐵路為運送木材而建,與其他林鐵最大不同,是這條路線常經過已有先民墾殖、生活的聚落,而非原本杳無人跡、因林業活動才促生的聚居點。除了將一根根原木運下山,阿里山林鐵也改變了沿線地景的樣態,不僅倚傍鐵路生活的居民開展新生活模式,阿里山山區的植物也逐漸變化。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仍可見到蛛絲馬跡。
【臺灣好食蔬】長年深耕,櫛瓜新故鄉
五月天,梅雨徘徊。南投縣仁愛鄉大同山上,時而大雨滂沱、時而豔陽高照,劇烈天候下,露天栽培的櫛瓜,依然出落得光澤亮麗、挺拔硬實。瓜農不畏日晒雨打,逐株搜尋大小合宜的櫛瓜,一條也不漏接,否則錯失最佳採摘時機,櫛瓜身價可是差了好幾碼。因此,採收作業一天得早晚忙個兩回,雖然勞累,回報卻是甜美,讓瓜農越忙越起勁。
【臺灣好食蔬】彩色馬鈴薯,煮出夢幻菜色
別以為馬鈴薯只有單調的土黃色,在雲林斗南見識到特別栽種的「紫色星空」、「粉佳人」、「紅寶石」彩色系列,才知原來馬鈴薯也是繽紛多彩的家族,雖然彩色系列產量袖珍、市面不多見,卻創造極高聲量,絢麗了斗南「馬鈴薯之鄉」招牌。
【臺灣好食蔬】找到栽培密碼,打造萵苣王國
雲林「三欣園藝」以栽培文心蘭起家,卻在葉萵苣產業發現更多商機、更多可能性。十年耕耘,三欣不僅打破亞熱帶氣候的緊箍咒,周年生產十一種溫帶葉萵苣,通過產銷履歷驗證、生吃熟食都美味的「美生菜」,徹底征服臺灣人的胃,並憑藉第四代智慧溫室,實現百分之九十自動化的目標,以精實人力創造十倍產能,除了站穩中層消費市場,更搶先布局農業淨零碳排放商機。
【臺灣好食蔬】履歷胡蘿蔔,每種顏色都營養
胡蘿蔔營養高,但味道特殊不討喜?新世代彩色胡蘿蔔完全顛覆這刻板印象,滋味清甜細緻,毫無草腥味,外貌更是亮麗多彩。雲林縣東勢鄉推展大面積標準化契作、全方位嚴格品管,賦予胡蘿蔔嶄新風貌,「國際台灣胡蘿蔔日」人潮年年倍數上揚,為原本寂靜的農村帶來蓬勃生氣。
【臺灣好食蔬】落山風伴隨,層層剝開洋蔥的心
變,才是唯一的不變。現代農民一足一印踩在泥土上,面對著接踵而至的挑戰,唯有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真本事,才能在逆境中存活。這一回,哼著楊宗緯的歌曲〈洋蔥〉,來到國產洋蔥的大本營恆春,在新啟用的伴手禮中心,進入洋蔥的前世、今生,在「蔬菜皇后」的百媚千姿中,一層一層剝開洋蔥的心。
【綠色照顧】綠色照顧好暖心 農村社區長者健康新生活
談到旗山,必然會想到那裡盛產香蕉,和日治時期即建立的百年糖廠,為臺灣農業與製糖產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高雄市旗山區糖廠社區」發展活躍,於二○二一年及今年二○二四年皆獲得金牌農村競賽金牌獎,近年更投入由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推廣的農村社區「綠色照顧」計畫,為社區在地高齡者提供更多支持和照顧。
【大糧倉】從雜糧開始的食農教育之旅
現代小孩普遍不識五穀雜糧,甚至沒看過雜糧原來的模樣。基隆市成功國小參與農糧署「113年國產優質雜糧輔導推廣教育計畫」,讓孩子們從播種、田間管理、採收到做料理,全程體驗「產地到餐桌」的歷程。小朋友雖然忙得滿頭大汗,仍直呼好好玩,更發現各式各樣的雜糧作物,原來可以做出那麼多好吃的食物啊!
【百元風味鈔】思念的酸鹹味:辣炒鹹菜
說起鐵路便當,哪道配菜最好吃?對我來說,不是主菜滷排骨、不是滷蛋、不是紅色豆絲,最好吃是那一小筷子的炒鹹菜,配著白飯超開胃。
鹹菜的原料是芥菜(刈菜),冬天收成了大棵芥菜,肥美鮮嫩可以煮刈菜雞湯,苦甘醇美;也可以把整株芥菜先晒乾一日,然後將略凋萎的芥菜平鋪在地上,一層芥菜、一層粗鹽如此堆疊數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