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9 頁
【食堂外的產地】受泰雅土地照顧的黃檸檬
「小時候家前面種了兩棵檸檬樹。採收時,爸爸會把檸檬切片泡熱水,加上一點蜂蜜,做成小朋友的飲料。」Yata Kazyo因為記掛童年那杯甜甜暖暖的溫柔滋味,才有了長大後種出的這一大片檸檬園。家裡從爺爺、奶奶輩開始農作,她與先生Mama Ratang 改種果樹,如今與果園第三代的女兒Yabung Ratang 一起經營「喇當大叔的果園」。
【鄉間食堂】花生豐盛,百年品牌大進擊
桃園市中壢區的中正路上,有一家在地經營約一甲子的「張豐盛商行」,裝潢不同於印象中的老店,簡潔明亮。販售花生、芝麻商品,還開發多種抹醬,同時兼賣各式雜貨和日式餅乾、糖果,而最有人氣的,則是多種自製口味霜淇淋與義式冰淇淋,搭配店內花生醬風味更佳,社群平臺上商行也有破千則標籤討論。
【食堂外的產地】文青花生農,創作新世界
透過雲林農會推介,我們找到一九八六年生的第二代花生青農張谷榕,畢業於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曾有擔任編輯經驗,原於中部補習班任教,因為父親身體不適,返鄉與弟弟張富凱一起接手家裡農務,撐起面積約二十公頃的田地,主要種植臺南14號花生、玫瑰紅花生與蒜頭。
【我吃故我在】椒個朋友吧
晴朗的天氣,早晨八點鐘的氣溫已經升高了,才剛踏入菜市場,就在腐爛的葉菜、水果的甜香、熟食的煙火味、肉與魚的羶腥,龐大的混濁氣味中,嗅到了一股清新而頑強的氣息。我的腳步加快,期待地穿過人群,找到了不定期出現的流動攤販,像個老朋友那樣的打招呼:「老闆早安,你今天來啦。」靠近攤子時,那種獨特的氣味甚至帶著霸道的專制,讓我再聞不到其他。
【百元風味鈔】做皇帝的福氣:皇帝豆排骨湯
冬去春來,市場上出現一麻袋一麻袋裝的新鮮皇帝豆,這也是南臺灣的旬之味。皇帝豆原產於中美洲,十九世紀引入臺灣種植,因為植株強壯耐旱、少病蟲害,成為南部農村常見的兼作植物。
【菜市人生場】並不圖個日進萬金──屏東萬巒鄉萬金市場
始於土地公廟,終於「三皇宮」的小街上,攤位散布,當地人說:「要逛市場,就去萬巒(市區)啦,比較大。」這大概是為了打發我等外地人。他們可是挺享受在這條人稱「萬金市場」的小路上買辦。
【阿里山鐵道物語】交力坪車站:人情列車交會站
在公路尚未開通的年代,阿里山林鐵是出入瑞里地區唯一的交通工具,交力坪車站則是其中的運輸、集散要地,曾為該地注入活水,帶來繁華盛景。在這村落裡,目前僅有幾戶居民靜靜守護,唯一的熱鬧,在元宵佳節期間短暫重現。跟隨退休站長邱宗焜的腳步,走訪這座山村小站。
【山路跑旅】先跑再說
越野人應該都很習慣跑完一趟比賽渾身溼透,彷彿泡完泥巴浴一般狼狽。這要嘛是汗如雨下,要不就是真的淋了一身雨。習慣歸習慣,但就算明知會搞成這樣,越野人也是甘之如飴嗎?
【四方茶話】淺談茶漏、茶擱與蓋置
習茶多年,一邊摸索著自己理想的茶席,一邊緩慢蒐集眾多茶具們。 有些茶具,說不上需要與否,但若與茶席搭配得宜,確實會帶來畫龍點睛之妙。譬如最近蒐羅到的「茶漏」、「茶擱」與「蓋置」。 會買茶漏,實屬意外,因為茶壺裡不管有無鑽蜂巢,只要去五金行或大賣場,很容易能找到不鏽鋼製的濾網。
【林間散步】蒲葵的風與雨
周星馳主演的電影《濟公》中,有把觀音菩薩贈送的扇子,能實現三次願望,實現一次裂開一道,裂三道就失去超能力了。那是把蒲葵扇。日後看到的濟公形象中,有時拿羽扇,有時拿芭蕉扇,我心想,這場戲真的只能用蒲葵扇呢。 蒲葵葉才有扇狀主脈,修剪一下就是蒲扇。華南是蒲葵原產地之一,果然是香港電影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