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人生場】鳳山市場跨蝦米─高雄鳳山第二市場

如今還穿訂製衣的,大概只有老布店內的模特兒了。

如今還穿訂製衣的,大概只有老布店內的模特兒了。

文字╱攝影 蘇凌

若說要去「鳳山市場」,當地人或許會多問一句:「第一還是第二?」老一輩則可能問:「『兵仔市』還是『公園仔』?」

戰後,諸多軍事學校設立在鳳山,讓第一市場成了阿兵哥的伙食採買地,連帶布莊也經常有個業務──製作軍營內的蒸饅頭布。而第二市場的所在地原為公園,國民政府來臺後,攤販陸續進駐,加以鄰近的第一市場不堪負荷龐大交易量,公園便改建為「第二公有市場」。

鳳山第二市場占地極大,走遍肉品、水產、飲食、南北貨四大區,如今鐵門多緊閉,可謂四大皆空。暗黝黝的市場內,一塊帶點美式風格、寫著「Anugerah Family」的招牌亮著,那是來自印尼的夫婦開的小超市,也賣家鄉小吃。

同時是基督教牧師的老闆,其實是租下了整棟含店面的透天厝,把上頭打造成傳福音的空間,小店不只是印尼朋友的鄉愁依歸,也是信仰的寄託所。日漸沒落的市場空間,是如今一家四口的生活基地。「真的很感恩。」招牌上的「Anugerah」,是印尼語「恩賜」之意,如其店名,他們確實是個「恩賜之家」。

斜對面的攤位,裡頭只有桌椅,和一個顯然沒在使用的爐臺,上頭放了塊「跨蝦米藝術節」的板子。「妳這攤位在賣什麼?」「賣一些看不見的東西。」

由跨領域藝術家組成的團隊,以第二市場為基地,在鳳山辦起一場場表演、文化導覽,近期還請來劇場導演,在休市的午後,集結幾位攤商,一起在市場內進行工作坊,為最後的戲劇式市場導覽排練。我看見攤商阿姨們,提著點心盛裝/妝前來,看見話不多的大哥在默背臺詞,眾人即將搬演「菜市人生場」。

市場鄰近天公廟,一旁的三民路開滿金香鋪、算命攤、婚喪用品店,被稱「生死一條街」。「其實壽衣生前就要買了。」老闆表示。「但這樣不是詛咒人家嗎!」我花容差點失色。才知,壽衣最佳採購時機,是長輩六十歲時,買來為他們「添壽」──比起作為往生者服裝,壽衣其實更帶有祝福之意。

壽衣穿著層數依據往生者年齡而有差別。
壽衣穿著層數依據往生者年齡而有差別。

店面後方有裁縫室,司阜手工製作綢緞繡花壽衣中,「年輕女性穿連身旗袍、年過六十穿上下身分開的衣裙;壽終正寢的男性穿『五件七層』、年輕男性穿『三件五層』⋯⋯」我想起阿嬤、阿公過世時,快速送來的工廠製尼龍壽衣,穿在她們身上,摺痕都還在,和喪葬程序一樣僵硬。

早期,許多中國鐵匠乘船來到鳳山,上岸就地落戶,讓市場旁的小巷中,打鐵店群聚。如今只寥寥幾家為居民提供磨刀服務,然而和僅存的布莊、壽衣店一樣,依然幽微反映了當地的發展進程。

印尼小店老闆夫婦Tony 和Julie,最初也是在教會認識的喔。
印尼小店老闆夫婦Tony 和Julie,最初也是在教會認識的喔。

作者 蘇凌

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場,並將見聞記錄於粉專「蘇菜日記」。著有《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主持鏡好聽Podcast節目《老地方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