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2 頁
【飲食身世錄】幸福的黑鮸魚丸
秋末入冬正是鮸魚季節,每到此時,東引島上一些店家會開始打鮸魚丸。
至少不管什麼魚丸,魚的含量必須在五成以上,才能稱為魚丸,商家還必須寫出魚種跟魚肉比例,哪怕是混了不同的魚都要寫清楚,這才能保障消費者,也能提升魚丸加工業的品質。
「快,發哥開始做魚丸了。」我在東引島上,接到當地朋友訊息,便趕至發哥的工作室,幸有貴人引路,才得以一探魚丸的完整製作過程。
【異鄉人英式餐桌】英國聖誕大餐
小時候總是嚮往聖誕節。 童話故事書裡精彩的插圖,畫著油亮大烤雞、美麗的雪景、角落壁爐裡的火在燃燒,襯著一棵華美聖誕樹,一家人有說有笑的圍繞在餐桌前享用聖誕大餐。身在臺灣還年幼的我並不理解,為什麼我們家的聖誕節跟書上差這麼多?
【菜市人生場】要西市場放棄諧音哏真是太難了——屏東西市場
歷經兩年改建,今年夏天重新開幕的屏東西市場,擁有整齊劃一的攤位擺置,和規格一致的招牌設計。看似沒有太多隨機驚喜,然而定睛一看:賣包包飾品的「海飾盛樓」、賣果汁的「思菓驛」、不確定在賣什麼的「包珊包海」……本來只是要買個菜,演變成諧音哏蒐羅之旅。
【菊島喫風土】澎湖燈塔,心裡永遠的那道光
澎湖的燈塔矗立在碧海藍天間,日復一日,無聲無息地守護著這片島嶼。每一座燈塔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背景,它們不只是建築物,更與當地文化、歷史、居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流轉著悠悠歲月。無論是風平浪靜,還是狂風暴雨,總以不變的光芒為海上航行的船隻指引方向。
【神明好農情】津沙媽祖與老酒的祕密
每到冬季,我就開始想念馬祖的老酒麵線。那一碗麵線的魅力,在於香醇老酒對熱湯的提味。馬祖處處有老酒,被公認為「老酒故鄉」的地方,就屬於南竿島上的津沙村了,而少人知道的是,津沙老酒的好,背後居然有媽祖的功勞。
老酒主要材料是糯米、紅麴菌與水,津沙村裡有兩口百年青石古井,相傳就是甘甜的井水,為津沙老酒贏得盛名。
【四方茶話】大悲水與大悲茶
回首今年的專欄文章,前往了各式各樣經營方式的茶園,或隨性拜訪友人推薦的茶行,皆是想突破自己最初習茶的框架。
培養我最初的茶知識基礎,是曾經工作過的「紫藤廬」茶館。離開紫藤廬後,雖知自己功力遠遠不足,還是急著出外闖蕩。直到遇上疫情,跟著大環境冷靜,意外獲得沉澱的時空。
【山路食藝】找回無知的自己
六月初報名參加了登山嚮導訓練課程。
整套課程共計四十小時,拆成一天室內課、一天室外課,再加兩天一夜的室外課。最後這個兩天一夜是最精華的「實戰訓練」,我們要以老派的紙本地圖辨識地形、用繩結製作簡易的確保系統、搭建不同類型的帳篷、練習基本救生技術,以及野外炊煮。這兩天一夜都在苗栗泰安的「雪見遊憩區」進行。
【山羌交友記】保持穩定
為《聽海湧》劇集跑宣傳時,我負責往東部跑,路途較長。今年在地震後,大家減少往東部移動,不過我總覺得生活還是要照常過,也不希望宣傳的資源都集中在某些地區,於是讓製作人分配我離臺北遠一點的地方去。
【地方臺味】苗栗水粄
苗栗客家庄裡常見的水粄,類似閩南稱的碗粿,但水粄口味有甜有鹹。原料簡單,由米磨成漿之後蒸熟而成,本身沒什麼味道,外地雖然少見但應該也有賣,醬料往往是美味差異的重點之一。
【鄒族故事】神祕又美麗的牽繫——阿里山與鄒族人
鄒族起源神話流傳著,天神降臨玉山搖動楓樹,楓葉和果實落地化為人,那是鄒族的祖先。天神在山林踩踏,帶領鄒人從玉山往西邊山林走去,留下腳印,族人就在此建立部落。這片廣闊的山林即阿里山,鄒族人稱「Psoseongana」,鄒語意為「長了很多松樹的地方」,從這樣的空間名稱即可知道,在族人的印象中,松樹是阿里山地區的原生植物,松樹林生態多樣,野生動物種類極其豐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