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4 頁
【林間散步】苦楝的季節層層疊加
所有樹木,都有各自的時間表,季節未必是四個,時序之間,也未必有截然劃分的界線。
像苦楝這類落葉樹種,必定有一段葉片落盡的時節,那時所有的枝條裸露,成為全然的線條表現,是屬於落葉樹獨有的通透。而落葉前的準備,與枝頭上冒出新芽的那幾日,都是樹木的時間刻度,指針走過,全新物候就要開始。
【臺灣原生種】巴氏銀鮈
你聽過巴氏銀鮈(音:居)嗎?它的體型不大,身長僅數公分,是一種臺灣特有、但已瀕臨絕種的原生淡水魚。分布區域在海拔十到三百公尺左右,目前多現蹤於中、彰、投三縣市範圍內的烏溪主、支流,水圳與埤塘間。
【探路阿里山】遇見阿里山的自然之美
聞名中外的阿里山位於嘉義山區。一般熟知的阿里山多指國家森林遊樂區所屬的區域,也就是沼平、祝山、姊妹潭、巨木群等周邊景點,結合阿里山林業鐵路,以「五奇新八景」的特色,年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探訪。
【生態旅遊】沿光誕生的路線,走探人文生態
山間秋剛涼。清晨了,但夜與風還繼續,自然深影暗沉沉在林鐵車窗外漫成寧靜的黑,車廂遊客擁擠,或坐或站搖搖晃晃在夢與現實間瞌睡。導覽員靖芹的解說從我的耳機傳來,聊著火車正經過的地方、她們在此度過的童年回憶,以及即將前往觀日的地景特色。莫名想起那部九○年代的電影《愛我就搭火車》,漫長車程讓搭車的人開始探索自我陰暗本質,試著彼此坦誠面對。如同此刻的我們,也正循光的明亮前進。
【林鐵故事】阿里山林業鐵路:一段與家鄉對話的覺旅
二○一八年,我成為「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的一分子。在此之前,我對這條馳名中外的鐵路充滿了好奇,渴望親眼見證那如畫般的風景。終於,同年十二月底,我迎來了第一次搭乘阿里山林鐵的機會。
【林鐵故事】多林站:我的小村如此多林
清晨從嘉義市出發,沿著迴環曲複的山巒「之」字繞行,撥雲見霧,攀過一個個山巔、又下過一個個山坳,才發現整個阿里山區,其實是一個具體而微,卻又包羅萬象的世界。若搭林鐵,經過在奮起湖的短暫休止,小火車將穿過大凍山麓的長隧道,看見節理分明的「塔山」峭壁首次近距離現身,不知不覺竹林雜木已經漸漸轉為人造的柳杉,並迎來入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前最後兩個聚落──多林。
《鄉間小路》2024年12月號 森光之路
臺灣著名觀光勝地,阿里山以優美自然風景、深厚人文歷史,位列國家級森林遊樂區。阿里山林業鐵路系統更具百年歷史,沿線充滿豐富生態與人情故事,林鐵不僅屬於臺灣,也是世界級的文化珍寶。
儘管一路走來不易:二〇〇九年,阿里山遭遇莫拉克風災重創;林鐵修復期間又受阻於天災不斷,十五年來無法澈底竣工。直到今年(二〇二四),在眾人排除萬難的努力下,林鐵嘉義站到阿里山站全線恢復通車,撥雲見山。
【林鐵故事】十字路站:家離鐵道那麼近
過了多林,就是十字路。這兩個地方,巧妙地呼應了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兩首知名詩作〈雪夜停林畔〉(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與〈未竟之路〉(The Road Not Taken)的意象。煩心時,不妨來一趟林鐵小旅行,在列車未進站的鐵道邊,將掛懷不決的事物暫時放下,敞開雙臂擁抱風、霧,感受山林,甚至星空,或許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答案。
【植物故事】檜木之外:林鐵沿線植物記
阿里山林業鐵路為運送木材而建,與其他林鐵最大不同,是這條路線常經過已有先民墾殖、生活的聚落,而非原本杳無人跡、因林業活動才促生的聚居點。除了將一根根原木運下山,阿里山林鐵也改變了沿線地景的樣態,不僅倚傍鐵路生活的居民開展新生活模式,阿里山山區的植物也逐漸變化。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仍可見到蛛絲馬跡。
【臺灣好食蔬】長年深耕,櫛瓜新故鄉
五月天,梅雨徘徊。南投縣仁愛鄉大同山上,時而大雨滂沱、時而豔陽高照,劇烈天候下,露天栽培的櫛瓜,依然出落得光澤亮麗、挺拔硬實。瓜農不畏日晒雨打,逐株搜尋大小合宜的櫛瓜,一條也不漏接,否則錯失最佳採摘時機,櫛瓜身價可是差了好幾碼。因此,採收作業一天得早晚忙個兩回,雖然勞累,回報卻是甜美,讓瓜農越忙越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