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17 文章
漁翁島燈塔位在一片暗流旁的高地,並非指引方向,而是提醒船隻別再靠近。

【菊島喫風土】澎湖燈塔,心裡永遠的那道光

澎湖的燈塔矗立在碧海藍天間,日復一日,無聲無息地守護著這片島嶼。每一座燈塔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背景,它們不只是建築物,更與當地文化、歷史、居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流轉著悠悠歲月。無論是風平浪靜,還是狂風暴雨,總以不變的光芒為海上航行的船隻指引方向。

津沙境天后宮的建築與洗石子地板,是戰地時期阿兵哥所做。

【神明好農情】津沙媽祖與老酒的祕密

每到冬季,我就開始想念馬祖的老酒麵線。那一碗麵線的魅力,在於香醇老酒對熱湯的提味。馬祖處處有老酒,被公認為「老酒故鄉」的地方,就屬於南竿島上的津沙村了,而少人知道的是,津沙老酒的好,背後居然有媽祖的功勞。

老酒主要材料是糯米、紅麴菌與水,津沙村裡有兩口百年青石古井,相傳就是甘甜的井水,為津沙老酒贏得盛名。

茶館會定期更換花材,品茶的同時,也能感受季節氛圍。

【四方茶話】大悲水與大悲茶

回首今年的專欄文章,前往了各式各樣經營方式的茶園,或隨性拜訪友人推薦的茶行,皆是想突破自己最初習茶的框架。

培養我最初的茶知識基礎,是曾經工作過的「紫藤廬」茶館。離開紫藤廬後,雖知自己功力遠遠不足,還是急著出外闖蕩。直到遇上疫情,跟著大環境冷靜,意外獲得沉澱的時空。

平緩寬大的司馬限林道。

【山路食藝】找回無知的自己

六月初報名參加了登山嚮導訓練課程。

整套課程共計四十小時,拆成一天室內課、一天室外課,再加兩天一夜的室外課。最後這個兩天一夜是最精華的「實戰訓練」,我們要以老派的紙本地圖辨識地形、用繩結製作簡易的確保系統、搭建不同類型的帳篷、練習基本救生技術,以及野外炊煮。這兩天一夜都在苗栗泰安的「雪見遊憩區」進行。

【山羌交友記】保持穩定

為《聽海湧》劇集跑宣傳時,我負責往東部跑,路途較長。今年在地震後,大家減少往東部移動,不過我總覺得生活還是要照常過,也不希望宣傳的資源都集中在某些地區,於是讓製作人分配我離臺北遠一點的地方去。

苗栗水粄

【地方臺味】苗栗水粄

苗栗客家庄裡常見的水粄,類似閩南稱的碗粿,但水粄口味有甜有鹹。原料簡單,由米磨成漿之後蒸熟而成,本身沒什麼味道,外地雖然少見但應該也有賣,醬料往往是美味差異的重點之一。

鄒族聖山:塔山。照片提供 吳明翰

【鄒族故事】神祕又美麗的牽繫——阿里山與鄒族人

鄒族起源神話流傳著,天神降臨玉山搖動楓樹,楓葉和果實落地化為人,那是鄒族的祖先。天神在山林踩踏,帶領鄒人從玉山往西邊山林走去,留下腳印,族人就在此建立部落。這片廣闊的山林即阿里山,鄒族人稱「Psoseongana」,鄒語意為「長了很多松樹的地方」,從這樣的空間名稱即可知道,在族人的印象中,松樹是阿里山地區的原生植物,松樹林生態多樣,野生動物種類極其豐饒。

《鄉間小路》2024年11月號 酒鄉酩旅

熱愛紅、白酒的酒友們,總夢想著遊歷歐洲各葡萄莊園;嗜喝清酒的,則不免期待能在遊日旅程中,探訪一、兩間酒造。酒香動人,讓人無限想像起製酒職人專心致志的姿態、產地豐美景況,以及人情交往暖熱互動的模樣。這樣的旅行,豈不抒壓、酣暢?

鹽煮洋芋溫沙拉

【百元風味鈔】尚未老去的巴黎:鹽煮洋芋溫沙拉

海明威最為人所知的散文,恐怕就是晚年寫成的回憶錄《流動的饗宴》,描寫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六年間,自己與第一任妻子在巴黎的生活種種。彼時海明威剛剛辭去記者工作,開始嘗試寫小說維生,他遊蕩於不同的咖啡館、讀文學作品、與美麗妻子去賭馬,亦述及與其他文友的交遊故事:葛楚.史坦、艾茲拉.龐德……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史考特.費茲傑羅。

探源馬來糕,可看出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相互的影響。

【飲食身世錄】馬來西亞的馬來糕

吃港點時,你會來上一籠馬來糕嗎?我很愛,只是想吃到極品不容易,比較常踩雷,吃到外型膨鬆、入口乾黏的版本。

香港美食家梁文韜接受《香港經濟日報》採訪時表示,一顆好的馬來糕,需要掌握三個要點:鬆軟有彈性、不黏上顎、整體質地一致。會把不黏上顎當重點,想必有被黏過的經歷,看來大家都踩過雷,這樣想想,我就比較釋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