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連俞涵
插畫 魚醬Jam
為《聽海湧》劇集跑宣傳時,我負責往東部跑,路途較長。今年在地震後,大家減少往東部移動,不過我總覺得生活還是要照常過,也不希望宣傳的資源都集中在某些地區,於是讓製作人分配我離臺北遠一點的地方去。
劇裡我演出的戲份不多,但我真的非常喜歡這齣劇,短短五集帶出一段我們不熟悉、臺灣參與的二戰歷史。能參與其中一起翻閱這段歷史,對我來說非常珍貴。
雖然是迷你電視劇集,不過放進電影院能看見更多細節,於是我們跑了幾場大銀幕的《聽海湧》馬拉松,一次播放五集和花絮,讓這部片透過大銀幕,直接帶領大家進入當初的時空。
片中有許多視角轉換,在戰爭中不同的立場,以及每個人看待這段歷史的角度。其中有一幕鏡頭,主視角是一隻在奔跑的雞,當這隻雞慌慌張張地從籠中逃脫,整個畫面突然變低,晃動匆忙,我們也跟著這隻被獵捕的雞,再次重新看見了戰俘營裡每個人的飢餓。
第一次去到「花蓮鐵道電影院」時,就被這個電影空間吸引,位於「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內,本來是日治時期的花蓮港出張所,電影院內保留了部分日治時期的模樣,總感覺在這個地方播放《聽海湧》,非常適合。
跟製作人往外逛著園區時,突然看見一隻黑冠麻鷺,在園區草坪上靜靜的待著,只見牠快速扭動脖子,但頭完全不動,實在太像拍片時的攝影穩定器了,牠每往前踩一步,脖子就像跳舞抖動,頭卻非常穩的直視眼前,有如我們拍片時攝影機捕捉畫面。
我站在草地前,與牠四目相對,牠不驚慌也不飛走,就繼續邊散步邊扭脖子,悠然。
讓我想到很多拍攝時刻,拿著沉重的攝影機,跟隨我們的呼吸,同步著我們的一舉一動,用攝影機和雙眼捕捉現場一切的攝影師。
尤其有時拍攝比較動態的鏡頭,我們就像與攝影機一起透過鏡頭跳舞一般,在全身爆發的範圍之外,攝影師拿著機器,穩穩的將動作全部捕捉下來。
我們跑攝影師也跑,我們轉身、轉圈、下腰倒地,攝影也三百六十度跟著我們旋轉,那安靜且不打擾的凝視,就像我眼前的黑冠麻鷺一樣。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好觸動,要完成一部戲劇作品,就是在這樣全身心地奔跑之後,把這些情感,平穩的收攏起來,捕捉下每個片刻,幻化成一格格光影,最後跟著觀眾,一起融進故事裡。
作者 連俞涵
小雪出生,喜歡與大自然待在同一空間,第一次參與專欄合作,在鄉間小路,充滿我熟悉的自然萬物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