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山羌交友記
為《聽海湧》劇集跑宣傳時,我負責往東部跑,路途較長。今年在地震後,大家減少往東部移動,不過我總覺得生活還是要照常過,也不希望宣傳的資源都集中在某些地區,於是讓製作人分配我離臺北遠一點的地方去。
臺灣著名觀光勝地,阿里山以優美自然風景、深厚人文歷史,位列國家級森林遊樂區。阿里山林業鐵路系統更具百年歷史,沿線充滿豐富生態與人情故事,林鐵不僅屬於臺灣,也是世界級的文化珍寶。
儘管一路走來不易:二〇〇九年,阿里山遭遇莫拉克風災重創;林鐵修復期間又受阻於天災不斷,十五年來無法澈底竣工。直到今年(二〇二四),在眾人排除萬難的努力下,林鐵嘉義站到阿里山站全線恢復通車,撥雲見山。
去日本找朋友。疫情時,友人的生活瞬間冒出了兩位小孩。現在,為了能一起散步,孩子也可以盡情玩,我們於是相約「上野動物園」。
當天下著細雨,我們分別從東、西園不同入口前來會合,雨瞬間狂落了下來,推著娃娃車撐開傘,我們躲進園區內的餐廳吃點東西,沒料想日本這麼親子友善,桌子旁多附設幼兒座椅,還有推車租借。
友人問我有沒有空和她一起去泡湯。天氣還炙熱,不過能對我提出這種邀約的朋友,就真的是熟人,知道我不管在什麼季節,都能夠享受溫泉。
尤其淡季。避開人潮,朋友帶我來到「北投麗禧溫泉酒店」放空,其實小時候我完全不懂,為什麼有人可以一整天都待在飯店裡,不順便往附近走走看看,或爬爬山呢?
住山上時,有時白牆上會突然冒出動作神速的蟧蜈(lâ-giâ),小時候我都會立刻尖叫地飛奔去找我爸處理,只見他拿起掃帚輕輕一揮,把牠掃進畚箕中,放生到外面的草地,動作之俐落。
搬到山下後比較少遇見蟧蜈。住屋仍舊選擇附近有綠意的區域,小鳥繼續在窗外唱歌,貓咪則窩著窗檯邊和鳥朋友互相打招呼,愉快共享陽光。慵懶搔耳的貓與吱吱喳喳的鳥兒,早晨就在我打開陽臺瞬間,闖了進來。
與友人們搭上火車,去了瑞芳。印象中很遠的地方,火車移動間才發現,原來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抵達,一點都不遠。搖搖晃晃,跟著窗外風景,進入一片綠意,天氣很好,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樣開啟。
有時為一間店,有時沒明確目的,只因某個地名,就搭上火車,帶自己出去走走。沒有預設的出發,總得到最真實的感受。熱就是熱,下雨便迎著雨,遇到什麼天氣,就乘著那樣的風前進或駐足。
連假期間,和友人們討論要不要去爬山,扔了兩座山進群組,一座是東眼山,一座是法鼓山;考慮到連假過後的開工,大家決定一起上法鼓山走走,感覺爬完腳不會太痠痛,是個放鬆的健行行程。
雖然我家在三芝山上,也一直聽聞過法鼓山,但從沒去過;剛好友人認識法鼓山的師父,就帶我們一起上山去走走了。
上山之前,我就聽過法鼓山長期推廣「植存」,想想,自己也來到經歷越來越多離別的階段,去預先做點功課也好。
有一陣子很喜歡在路上撿些枯枝落葉,插進家中的玻璃小瓶,像是把秋天和冬天收進了屋裡,它們不像鮮花會凋謝,已經凝結在某一刻,不再會有太多變化。頂多帶回家時要小心,不要凹折到,以免這些美好的枯枝形狀被破壞。
有些毬果類的果實落下,我也從老家院中拾起,放在煤油爐邊烘乾,再收入小木盒中,或是用麻繩,串起一顆又一顆的毬果,做成一個小小的窗邊垂吊擺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