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海鮮指南】吃一桌友善環境的海鮮

文字 林玠芷/攝影 吳尚鴻/照片提供 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

水產、海鮮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隨季節變化,不時還會出現期間限定的時令珍饈,煮之以清蒸、紅燒、乾煎、酥炸,各具滋味。然而,漁業資源有限,國產漁獲數量已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除了透過漁業管理的方式追蹤、改善現況,消費者選用「永續海鮮」,也是極重要的理念。

永續海鮮究竟是什麼?一般民眾如你我,在生活中如何支持友善海洋的永續海鮮呢?本篇特別邀請「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文內簡稱海漁基金會)海洋永續組組長張永州客座《鄉間小路》,為我們解答永續海鮮如何入門。

Q:什麼是永續海鮮?

A:根據聯合國當前標準,「永續海鮮」不是問哪些物種數量最多、可以盡量吃,而是指海洋整體的資源有限,需要有意識地、以永續為目標管理;除了海鮮種類,還要注意撈捕方式是否造成環境負擔,例如會不會造成礁石、棲地破壞,以及物種特性是否能禁得起大量捕撈……作為考量的綜合管理方向。最簡單的,我們可以直接從認識全臺首創、重視生態環境的「海洋之心永續標章」開始。

定置漁場是友善漁法之一。
定置漁場是友善漁法之一。

Q:海洋之心永續標章是什麼?

A:是漁業署輔導,由海漁基金會在二○二○年所推出的永續海鮮標章。評估標準包含確保魚群永續、保護海洋環境、落實漁業管理和善盡企業責任等。等級分為漸進三階段,分別是朝永續海鮮目標前進中的進步期(一心)、達到臺灣永續漁業初階標準的銀級(二心),與臻至頂級標準的金級(三心)。

Q:除了海洋之心,有其他永續海鮮的相關標章可參考嗎?

A:也可參考湧升海洋推出的「責任漁業指標RFI」,和海洋之心永續標章不同,責任漁業指標提供綜合評估分數,分數越低對永續漁業越有利。或是透過注意生產履歷溯源認證、是否為生態養殖等標示,作為挑選關懷生態產品的基本依據。

責任漁業指標RFI標章。

Q:還有什麼方式能支持海洋永續?如何選魚吃魚?

A:挑選海鮮時,運用「三優先一原則」,多購買國產魚和中低階魚種,如鯖魚、鬼頭刀、白帶魚、鎖管、竹筴魚等,少食用數量恢復較慢的大型魚類,和種類多而數量稀少的珊瑚礁魚類(彩色魚類),避免造成魚種生存危機。

可參考中央研究院「臺灣海鮮選擇指南」中的燈號,綠色為建議食用,黃色為斟酌食用,紅色為避免食用。有些魚類常見於過往傳統節慶,如野生白鯧,被歸類在黃燈,其實或可用養殖的黃金鯧替代,養殖黃金鯧雖也是黃燈,但比起野生捕撈,養殖的數量還是稍多一點,選擇時不妨斟酌。

*有標章優先(永續海鮮生態標章,如海洋之心)、國產魚優先、生態中低階(小型魚類)為優先,冷凍和生鮮現撈一樣好之原則。
白帶魚是餐桌常見魚種之一。
白帶魚是餐桌常見魚種之一。

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

二○一八年由農委會(今農業部)主要捐助成立,配合政府政策保育及健全海洋生態系,辦理漁業技術、經營、海洋事務等規劃、設計、技術指導,合理利用海洋資源,並促進漁業永續。執行長林愛龍為基金會代表性人物,長期投入海洋保育運動與漁業輔導,海洋永續組主導海洋資源管理與推廣教育,由組長張永洲負責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