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小令
「二元尋行」品牌與名稱由來,源於瓷器創作者稼惠,及其人類圖。二元,來自人類圖中慣用描述;尋行,則是創作的尋路之旅。稼惠從製作茶具切入學茶。譬如陶有很多表現形式,她選擇以瓷土專注創作,是因喜歡單色表現,其中又最欣賞白色。相較於陶土的白,稼惠明確知道自己追求瓷土的白,因高嶺土成分含量較高,如果做到夠薄的話,甚至可以透光。瓷土的白會帶一點透感,視覺上更乾淨;亮度上,也比陶土的白更醒目。
除了第一眼印象,器形也必然在相處互動中,因形狀、氣質的關係,幽微地暗示或直接影響使用者對自身喝茶的想像與實際的需求。稼惠說,因為最初認識的是老人茶、中式茶壺的喝法,茶壺把手一般都偏細小,要求使用者必須專注於泡茶的感覺,尤其靜心而緩慢地動作或拿取。然而,烏龍茶與紅茶兩者的精神性極為不同,以沖泡技術來說,烏龍茶需要的經驗與門檻比紅茶高。擅於紅茶的稼惠問自己:我想要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感覺的茶壺?認識「tea room SERENDIP」紅茶館老闆後,他給稼惠建議:「紅茶就是要讓人輕鬆、放鬆地喝。」
撇除傳統中式茶壺的器形框架,稼惠想像中的理想紅茶壺,就是要有「胖胖的身體、大大的把手,寬寬的壺嘴」,說來輕鬆──然而,她認為做茶壺好玩的地方就是「協調」。稼惠強調,茶壺是功能性很明確的器物,就是要有把手、出湯的壺嘴、投入茶葉的壺身,若能將這幾處協調地搭配,便是極大的成就感。
其他同樣是做陶的朋友,都覺得「做壺的是瘋子」,因難度極高,尤其將把手、壺嘴接上壺身後,還不會做「歪掉」,才是最大考驗。稼惠表示,把手、壺嘴、壺身是分開製作,等到特定程度的乾燥,不容易變形,才進行加工、組裝起來。即便過程可以畫一些參考線,但唯有燒製完成,才是驗收一把壺的開始。
消費者看到瓷壺,普遍覺得乾淨、簡單,僅止於此。但瓷壺的眉角也很多。譬如,稼惠常被問:會鑽「蜂巢」嗎?所謂蜂巢,是指壺嘴與壺身內部之間的連接處。稼惠說,如果只有一個洞(亦即沒有蜂巢),一片茶葉就可能堵住洞口。另一方面,如果有蜂巢,則會增加清潔的難度(有些小葉子、細枝可能會卡住或堵住)。稼惠配合自己的製程,選擇做微凸的蜂巢。
稼惠謹慎表示,難的不是做茶具,而是當所有茶具搭配在一起時,協調的呈現。稼惠分享自己曾經害怕沒辦法成為「有用的人」,如果用茶具形容自己,會是紅茶茶壺,而不是中式茶壺;中式茶壺太矜持,沒辦法讓人放鬆。
作者 小令
景美人,一九九一年生。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畢。專職侍茶數年。著有詩集《日子持續裸體》、《今天也沒有了》、《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