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南投竹山首辦國際茶道節 讓臺灣茶文化飄香全世界

南投縣竹山鎮公所今年5月27日起將首次舉辦「國際茶道節」,包含品茶及體驗採茶、製茶、茶點製作等多元活動,廣邀全臺及國際遊客參與。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19)日表示,「我最需要學茶道」,因為他喝茶都隨便喝,太太還因此參加茶道班;臺灣茶種類多元,凝聚農業及茶文化,歡迎全國消費者前往竹山體驗。

茶博士陳國任。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茶博士 陳國任 臺灣茶風土獨到 春茶抗旱有撇步

在臺灣所謂春茶,指的是從農曆節氣上「立春」到「穀雨」這段時間內所生產的茶。春茶所需具備的條件,是在冬季有很長時間的休眠,再來是溫度及日照都很適宜茶樹的生長,因此無論滋味或是香氣都有獨特之處。臺灣春茶產量約占全年30%,是茶農最喜歡的季節,加上耕作與製作上的到位,都讓人在品嘗春茶時感受到春天的美妙氣息,無論香氣或滋味都是人生一大享受,因此出現「以春茶為貴」的說法。

新聞
茶金歲月後,臺灣茶文化出現哪些新創的傳統?

臺灣曾經歷一段以茶作為外銷主力的茶金歲月,茶金歲月落幕後,臺灣茶又何去何從?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民族學研究所余舜德研究員,透過特展「跟人類學家喝茶去」,帶我們重回 70 至 80 年代的臺灣,了解「高山茶」與「茶藝」的興起如何為臺灣茶開創新局!

新聞
茶園植茶可以機械化!國內已開發附掛式植茶機 搭配改良苗袋事半功倍

因應近年人口逐年老化,加速農機自動化、智能化是刻不容緩。近年,茶改場改良茶苗填土機組與開發曳引機附掛式植茶機,積極輔導農民導入機械作業,建立茶園整地與種植規範,提高植茶機作業之成功率,建置符合大型機械作業規格之茶園,並導入乘坐式採茶機,以達茶園大型機械化之成果,已逐漸獲得茶農採用。

Ruby李茹萍
封面故事
就像在家裡客廳一樣自在,茶是日常生活的美好享受

清山寶珠,一個貴氣又優雅的店名,一個看起來像購物的店面,空間中飄散著淡雅茶香與妝點在各處的植物,「歡迎進來喝茶聊天,還可以順便逛街喔。」菜單上寫滿了各種臺灣茶的名稱,還詳列了風味,翻到最後竟然也賣蛋糕和餐點?主理人Ruby(李茹萍)嫣然一笑說:「為什麼不行?咖啡廳裡喝咖啡配甜點,茶廳當然也要吃東西,我們連高腳杯都能拿來喝茶。」

茶小樓A May
封面故事
用心也用新,以喜歡的器物喝出茶的儀式感

命中註定與臺灣茶有緣,「茶小樓」的茶藝師A May(李素梅)愛上臺灣茶的契機很簡單,小時候跟著爸爸喝茶享受天倫之樂,長大後跟著同學去茶藝館泡茶,迷戀上喝茶的氛圍,最後因緣際會嫁給雲峰茶莊二代老闆,進而開始學習茶、了解茶,自然地愛上茶湯的清香甘甜,深入走進臺灣茶文化的浩瀚宇宙。

資深茶人龔于堯、人類學者余舜德
封面故事
龔于堯×余舜德:一茶一視界,與茶對話的生活藝術

茶藝是容納眼、耳、口、鼻、身五感的藝術文化。我們在幽微的茶香裡走過戒嚴、茶藝百家爭鳴的時代,看著台式茶藝在中國遍地開花、成為顯學,在臺灣卻未能有明確的定位。國際茶顧問龔于堯、研究茶的人類學者余舜德梳理臺灣茶的脈絡,也將視野投向世界。臺灣茶藝為何有極重要的地位?為何吸引兩位專家傾注時間鑽研?用品飲一壺茶的時間,一起認識他們眼中的臺灣之光!

新聞
買不到茶不如去死?《茶金歲月》中的膨風茶傳奇

很久以前,北埔茶販運茶到臺北大稻埕出售,其高級烏龍茶之香氣與風味,使嘗試品茶的商人讚不絕口,因而爭相搶購,價格漲到巔峰。茶販回北埔,把實際售價告知同業,無人相信,大家都認為他膨風,諷刺揶揄他自稱賣到天價的高級烏龍茶叫做膨風茶,久而成為其俗稱。

茶改場「臺灣特色茶風味輪」
豐年雜誌
風味輪轉出百種味!幫你找到對味臺灣好茶

消費者在買茶時,單從茶類名稱,很難知曉其特色與風味,也無法具體描述心中喜好茶飲的特徵,更不太理解專家形容的專業用語,往往需要逐一試喝後,才能找到個人偏好的風味。

淡水製茶業,此圖為準備外銷給美國的茶葉。(1887年畫報)A
新聞
從野生內山到外銷茶園 橫跨茶杯到大海──茶的臺灣史

臺灣何時開始種茶?一般都說始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時福建移民從原鄉引進茶樹,在臺灣北部淡水河域的丘陵地帶種植。不過,根據臺灣民間契約文書,1770年代已有「茶園」、「茶叢」 項目。此外,荷蘭時代臺灣也有種茶的紀錄,以此來看,臺灣的種茶歷史應該有3、40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