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機質
豐年雜誌
風雨同舟的農業與氣候變遷 土壤有機質是減緩全球暖化關鍵!

氣候變遷的威力,在2021年5月前,展現在旱災導致的用水危機,而農業首當其衝,休耕停灌的補償金高達二十多億,緊接著來的兩次大雨,光是農損也超過2億。
全球暖化導致極端氣候,對農業造成重大影響,已為大家熟知,不過國人對於農業本身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元凶,則較為生疏。實則農業活動釋放溫室氣體而導致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反過來又傷害農業。

有機達人黃學緯創立「豆之味」品牌,研發古早味豆漿。
新聞
有機達人找回傳統 「豆之味」古法製作古早濃純香有機豆製品

「好香濃的豆香味,這就是我小時候喝到的豆漿味道!」這是很多人喝到「豆之味」豆漿都會驚呼的一句話。新竹湖口的「豆之味」創辦人黃學緯表示,這是因為「豆之味」原料都採用有機黃豆,經過全豆脫渣,再用仿造石磨的機器,以古法慢磨而成。

建議主圖 Ya01 太康有機農業專區 臺南新農
新聞
【陽光物產01】太康有機農業專區轉型 高經濟作物加值、食農教育扎根愛鄉土

有機農業可確保農產品之食安,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更保障農業得以永續經營。臺南市太康有機農業專區是全臺首座公設有機專區,不僅栽培作物品項繁多,近年積極轉型,農友種植更具經濟價值的茶葉、香茹(風茹)及何首烏等作物,更引進機械幫助省工,推行食農教育體驗活動。

綠色革命曾大大改善了人類生活。但現狀仍不完美,世界和農業技術的變化也到了我們再該反思的時候。圖片來源/農傳媒資料庫
新聞
綠色革命至今 我們必須重新提問:明天吃什麼?

綠色革命後,今天對糧食生產有兩種看法,一方相信科技將再帶來新的進步,一方則著眼於先人智慧,試圖反璞歸真。各執一詞對所有人都沒好處。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汲取歷代先人的智慧並運用最先進的科技,鍛造出某種生產糧食的「第三條路」(third way)。

宜蘭員山深溝村老農陳榮昌是在地友善耕作先行者,他關心土壤健康,透過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方式照顧土壤。(攝影/王志元)
新聞
【護土固碳03】田土曾是後段班 宜蘭深溝惜土老農養出黑厚土

傳統農村敬天愛土,農耕方式中有著友善土壤的智慧。宜蘭深溝土壤貧瘠,早期田土只有掌寬深度,老農陳榮昌把土壤當寶貝,惜土護土,農忙雖不免抱怨:「做友善耕作心情(sim-tsîng)要下誠濟(tsiânn-tsuē,很多)」,但他用永續的農耕方式養土,深知農業要對土壤好,對人才會好。

新北市林口臺地土質偏強酸性,不利農耕,卻有一處「紅土森林小宇宙」農場,種植多種蔬果葉菜彷彿沒有障礙。(圖片提供/紅土森林小宇宙)
新聞
【護土固碳04】蜜源植物建構生態系 健康土壤種出真食物

新北市林口臺地是pH值4.4的強酸性紅土地,不利農耕。樸門認證教師許湘宜相信土壤的力量,在此種下萬壽菊、鼠尾草、玫瑰、穗花木藍,以混種多樣的花卉及蔬菜,善用堆肥,營造豐富的土壤生態系統,她宛如紅土森林裡的女巫,施展魔法,驅動土壤裡的微生物小精靈幫忙耕作。

農業、土壤、老農、農民、臺灣
專輯
【護土固碳】施肥超載過度翻耕 農地裡外的永續危機

地球表面上薄薄一層的土壤,是陸地中最大的碳匯(carbon sink),失去固碳能力的土壤,將讓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加劇。農業固碳的潛力正受矚目,但目前人類的農業開發仍是碳源之一,施用肥料及翻耕等栽培過程亦會排放溫室氣體,推助暖化升溫。

中崎有機農場專區的源頭滾水坪錐形噴發口。(攝影/蕭秀琴)
新聞
【護土固碳06】回復律則是有機耕種的最高價值

知名米其林大廚、《第三餐盤》一書作者丹・巴柏(Dan Barber)有句名言:「食物的風味來自於健康的土壤,而土壤的健康來自於土壤裡那些生氣勃勃的有機體。」最早由土壤學家推動的有機耕種,就是最在乎食物健不健康的一群農夫開始實踐的;從有機農作信奉的觀念和作為,可以窺探臺灣農耕對土壤復育的積極性。

Thailand rural area by Dennis-rochel
新聞
【護土固碳08】農村裡的土壤醫生 從泰國走向世界

土壤醫生志工(หมอดิน อาสา)原本是泰國特有的制度,現在FAO宣布啟動「全球土壤醫生計畫」(Global Soil Doctors Programme),將走向世界。根據2016年統計,泰國已有超過8萬名土壤醫生志工在各地農村駐點,這個制度到底如何推動?這麼多駐點志工從哪裡來?

新聞
【尋味有機】融合在地文化 有機聚落型塑農業願景

來到桃園市大溪康莊有機聚落,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彷彿置身世外桃源,更有一群熱愛土地的農友們,擇善固執,實踐有機耕作理念,以愛護生態並兼顧生產力的聚落共識,結合農業資源、食農教育、人文歷史、生態景觀,成功擴大有機農業耕作面積,成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永續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