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莓富含花青素,亮麗的藍色系可以為甜點增添天然的浪漫氣息,視覺的亮點是小漿果藍莓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今年獲選百大青農的楊士藝,就讀碩士班時就開始種植藍莓,目前有4分地的藍莓可收成,另外再承租6分地正在培植植株中,「藍莓是高經濟價值的作物,求學時期就決定種它研究它了,其實我自己也滿喜歡藍莓,因為酸酸甜甜的」。
國外藍莓商業栽培用藥免不了 臺灣無藥可用全拚友善有機
衛福部食藥署邊境查驗常發現進口藍莓農藥殘留不符規定,今年以來就查到3批,自日本及智利進口的鮮藍莓有不得檢出的賽安勃農藥殘留,進口藍莓食用前得多清洗幾遍才能安心,這就是國產藍莓與進口藍莓最大差異處。
楊士藝說,「在臺灣種藍莓無化學農藥可用,這是第一個市場區隔」,國外大型商業栽培都會噴灑農藥,但藍莓在臺灣種植面積太小,以致於農藥商並未為藍莓登記可使用的農藥,「在臺灣,藍莓不算是產業,農藥登記使用要花錢,沒有農藥商會花錢去登記,所以臺灣的藍莓農沒有化學農藥可使用」。
因為沒有合法的化學農藥可使用,藍莓在臺灣就只能以有機友善的方式種植了,除了物理防治例如手抓除蟲、誘蟲燈外,楊士藝還會使用油劑、蘇力菌、有益微生物等免登資材來防治病蟲害,一路以來充滿挑戰。
楊士藝說明種藍莓使用農藥與全程不使用農藥的差別,如果噴化學農藥除蟲可能10天噴一次就好,但使用免登資材可能2、3天就得噴一次油才能把蟲悶死,或是以特殊味道阻止害蟲靠近,因為這些免登資材的防蟲效果可能一經太陽曬3天或是一場大雨就會失效,防治工作要重來一遍,勞力密集度很高。
藍莓的蟲害常見蛾類幼蟲、薊馬,但讓楊士藝現在比較困擾的是金龜子,綠色的金龜子體型大殼又硬,且藍莓樹的葉子、花、果實都吃,他說,現在手上有的資材對付金龜子都沒效,牠太強壯了,之前是一隻一隻徒手抓掉,現在則是晚上利燈光誘引捕捉。
果樹照顧3年始量產 楊士藝包辦生產銷售與推廣
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農業經營研究室助理林馬雯指出,國內種植藍莓的農友極少,能供應藍莓鮮果的又更少,在南投縣八卦山種植藍莓的楊士藝是藍莓專業農,且透過網路社群接單產地直銷藍莓鮮果,「藍莓很早就引進臺灣,但願意投入種植的卻不多,因為果實小看起來就很沒分量,要推廣得靠青農」。
在臺灣,藍莓的產期為4月至7月,楊士藝的藍莓果園7月下旬採完最後一批藍莓後開始休養生息,現在果園就是一整片長滿樹葉的灌木,等待明年開春後的花季來臨。
楊士藝的果園裡最資深的藍莓樹今年7歲,為了碩士論文《覆蓋對臺灣栽培兔眼藍莓生育及雜草防治之研究》在2015年種植一批藍莓樹,雖然那時還不確定將來是否務農,但至少藍莓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楊士藝認為貢獻自己的研究心得推廣給其他農民種植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藍莓樹要種3年才能量產藍莓,推廣藍莓種植沒有想像中的簡單,楊士藝說,「你拿給阿婆試吃,他會說又小又難吃,無法引起農民的興趣」,果實小又不耐貯運,且因種植費工成本高,一般通路很難接受高價的國產藍莓,最後決定自己種,畢業後開啟校長兼摃鐘的職業農民生涯,繁殖樹苗、種植果樹、田間管理、採收果實、網路接單、包裝寄送,全部一人包辦,過程中只有身為蜂農的父親有空時會來果園裡幫忙一下。
藍莓是溫帶果樹嗎?美國德州、佛州有原生品種 能適應亞熱帶氣候
藍莓在國外是非常普遍的野生漿果,人們會直接採來吃,楊士藝說,相對於栽培歷史3、4千年的蘋果、葡萄而言,人類種植藍莓的歷史很短,1910年左右才從野果選拔為人為栽培作物,至今才百年,但百年來藍莓的品種改良及種植模式快速改進,只是臺灣才剛起步,各方面都很欠缺。
藍莓並非溫帶地區專屬的水果,楊士藝指出,藍莓是杜鵑花科的植物,分布相當廣泛,但大部分商業栽培的種原來自於北美洲,大約北緯40度位置,紐約州的藍莓早被選育出來做人為栽培,這也是大家誤會它是溫帶水果的原因。
1970、1980年代後,佛羅里達州、德克薩斯州也有一些原生種藍莓被選育出來做商業栽培,低需冷量的藍莓品種適合亞熱帶環境種植;目前臺灣種植的藍莓品種,就是來自美國東南方,「兔眼藍莓」與「南方高叢」兩系列有不少品種都適合在臺灣平地種植。
低價進口藍莓有利拓展市場 與國產形成特殊競合關係
藍莓在臺灣是受歡迎的水果,根據海關出進口統計,2017年至2019年鮮藍莓的進口量1,000至1,200公噸,2020年增加至1,570公噸,2021年再增至2,035公噸,逐年成長。楊士藝說,從進口量看出國內消費者對藍莓的需求,「我種藍莓,還是看得到希望」。
消費者在超市量販店不難買到進口的藍莓鮮果,楊士藝指出,夏季的進口藍莓多數自美國進口,冬季則多從智利進口,北美進口藍莓的售價較高,1盒125公克裝的美加進口藍莓售價在80元至120元之間,自智利及秘魯進口藍莓1盒可能才賣50元,而楊士藝的藍莓今年售價1盒190元,供不應求,下單不一定能買得到。
黃金果、榴槤蜜等新興果品都不夠普及,也不如藍莓普遍受到歡迎,楊士藝說,進口藍莓讓大家認識藍莓這項新興果品,超市很容易買到也讓藍莓走入日常,雖然南美產地的藍莓價格便宜,對國產藍莓造成壓力,但「進口藍莓幫大家試口味打底」對推廣藍莓而言仍是一件好事。
十分熟是在地生產優勢 藍莓完熟風味無可比擬
國產藍莓與進口藍莓在風味上的市場區隔來自於採摘的時間點,楊士藝說,進口的藍莓通常7分熟即採收包裝準備運輸,但他種的藍莓可以等果實樹上完熟才採收,「因為隔天就能送到消費者手上」,產地與餐桌的距離只要1、2天,樹上完熟的藍莓更有風味,且產地直送吃得出新鮮,這些都是消費者願意回購的原因。
楊士藝說,他目前的客戶就是喜歡他的藍莓沒用農藥栽種,而且風味上也明顯可分辨,撇開農藥殘留是否符合規定不談,客戶回饋進口與在地生產藍莓差異,進口藍莓口感偏軟,風味不明顯,也許微甜,吃過完熟現採藍莓後,「吃進口藍莓就不知道是在吃什麼了」。
種藍莓前先掂掂土壤 針對土質改善才好生長
臺灣的土壤其實不適合種植藍莓,因為土壤偏黏且腐植質少,楊士藝分享種植藍莓樹的秘訣,要先土壤改造成適合藍莓生長環境,酸鹼值以PH5為宜,將土壤調整成偏酸性,透氣性要好、排水性要佳,在臺灣若種不好藍莓,往往是土壤問題。
若果園的土壤不夠酸,可以加硫磺粉改善,但楊士藝目前使用的農地土壤已偏酸,酸鹼值部分不需調整,他在土裡添加稻殼及花生殼,增加土壤透氣性的同時,也提供腐植質來源。
困境與其他青農相同:農地取得困難、租地沒保障
友善有機種植藍莓的人工成本高,且一人包辦產銷,這些都不是最難的,讓楊士藝感覺挫折與前途未卜的就是農地問題,家裡自有農地才1分,另外9分地都是租來的,承租的農地中有6分地還在整地,今年冬季才能種,種植後3年才能量產採收。
果樹從種植到採收需要時間,「但現在農地租約沒有超過9年的」,且契約期間中途回收也不是不可能,「農地租金不高,但售價極高,即使地主支付違約金終止租約叫你搬走,地主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提及取得農地的困難,楊士藝只能嘆氣,果樹搬遷費用非同小可,且搬遷後果樹也需要時間復原才能繼續量產果實,今年獲選百大青農,多少讓他燃起一些希望,「百大青農承租國有地從事農業生產,排序可以排前面一點」。
百大青農選出「模範生」 任務在串連同行與上下游形成價值鏈
第6屆百大青農選拔對象,與前5屆不同,根據農委會第6屆百大青農輔導計畫,要選出的是青年從農典範標竿,作為青年從事農業工作的標竿楷模,並串聯其他青年農民與上下游農業工作者,帶動地區產業與其他青農共同成長,發展創新的農業產業價值鏈。楊士藝脫穎而出,與他的藍莓生產銷售已具系統及規模有關。
楊士藝認為自己能在眾多參選青農中獲得評審青睞,一方面是因為他種植的作物是藍莓,是比較特別的水果,二方面是因為他種的藍莓單株產量已達國際商業生產標準,參考美國農業報告,藍莓單株年產量為2公斤至5公斤,而他種植的藍莓目前單株年產量2.5公斤至3公斤,「我在沒有用藥的情況下,單株年產量已經達標」。
楊士藝說,國內陸續有人投入藍莓生產,但產量能達到商業生產標準的應該比較少數,他現在的問題就是種植面積還不夠大,以致於能見度有限,增加投入資金、擴大種植面積是他目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種藍莓的堅持 源自初衷與相信市場
楊士藝認為相對於其他農作物而言,現階段藍莓擁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從自己生產的藍莓供不應求可以確信國產藍莓的市場需求尚未被滿足,再者他從大學、研究所至今已投入多年努力,「如果不堅持下去做出成績的話,感覺前面的努力都白費了」,訂單大於生產量,讓楊士藝看到國產藍莓的希望,「國產藍莓相對來講還是藍海,滿多人有興趣投入,但有經濟規模的不多」。
藍莓在臺灣而言是新興果樹,栽培管理上可參考資料不多,楊士藝說,農委會場試所可以提供鳳梨等傳統作物栽培管理SOP,但藍莓沒有,國外的栽培經驗也不能直接套用,雖然栽培技術已是一項門檻,但對於想從事藍莓種植的農友,「建議先想好你要怎麼賣」還是最重要。
國內藍莓種植面積正在逐漸增加中,面對競爭,楊士藝認為自己需要持續進步,顧好品質是關鍵,他以小番茄為例,一盒600公克裝的小番茄,有1盒50元的小番茄,也有1盒300元的小番茄,誰種的好吃,入口立刻清楚,因此重點還是在自己身上,種好藍莓、顧好客戶才能經營好藍莓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