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老斌
種鳳梨好嗎?這其實也像是人生面臨許多選項時會有的問題,讀這個科系好嗎?做這個工作好嗎?跟這個人相處好嗎?
剛開始種鳳梨的某一年,與合作的貨運司機閒聊時,他說:「我家有塊兩、三分的農地,但只有休假時可以管理,種什麼比較好?」
我那時農事資歷尚淺,也沒有太多想法,我說最近好像有不少人種檸檬,感覺也不用特別照顧,蟲也不愛吃,除了要防天牛以外,就是割割草,好像很適合。我又說,不然種椰子好了,低照顧好管理,感覺臺東越來越少人種了,考慮一下吧。他點點頭,然後問我說,那你覺得種鳳梨好嗎?
我突然想了一下,「種鳳梨好嗎?」這句話好像同時問了很多問題,像是鳳梨好種嗎?以及種了之後的連帶問題,包含照顧、收成、販賣與市場環境甚至氣候條件等相關連結。
那麼,鳳梨好種嗎?
老實說,鳳梨蠻好種的。是怎樣好種呢?鳳梨是一種隨手一丟,底部接觸到土壤或潮濕的草堆就會發根生長的作物。生長期不會有太多病蟲害,開花期結果期也無須太多防治作業,果實除了防曬傷,不需特別照顧就可以收成,這根本就是懶人農法,有這麼容易種的東西?的確是這麼容易,如果不以大規模生產角度來看,鳳梨是每個人都可以輕鬆上手的作物。田邊多出來的畸零地種個一排幾十株,或庭院空地種上十幾株,甚至種在自家陽台頂樓盆栽中都可以。
鳳梨因為好種好管理,適合大面積的種植,栽培面積在台灣水果中排名第三(按),僅次於香蕉、芒果。鳳梨非常耐旱,種在不易積水的地方,靠著雨水就能長得很好。在我的田裡,種完鳳梨後,多餘的苗會被丟棄在一旁,有時候他們剛好落在小坑洞或是土推中,竟也順利長大,跟著整整齊齊的鳳梨們一樣開花結果。這時候我就會想,那我幹嘛還要這麼辛苦種鳳梨,可以隨意丟一丟就好了嗎?
當然不行!種得整齊當然是為了要好管理,如果以不規則方式種植的話,根本沒辦法除草,鳳梨們也會長得亂七八糟。
- 按:根據行政院農委會《農業統計要覽》中的「主要農產品種植面積」,果品中只有檳榔和柑橘類(包含檸檬、文旦柚等)的總和面積大於香蕉、芒果和鳳梨。
好種不等於種得好
整體來說,鳳梨算是好種,可是為何我們種得很辛苦?我也時常在想這個問題。歷年來我的鳳梨開花率很難超過六成,果實平均重量只有一年達到1.5斤,其餘大概1.2斤左右,近兩年每分地平均產量都只有一千斤出頭,前幾年更差。
對照慣行鳳梨田的9成5以上的開花率,果重2.5到3斤,每分地產量約8000斤到9000斤,我在農業生產上的效能就像是手工業與工廠的對照。唯一的賣點有點像是手工業常說的,這是純手工做的,比較有「味道」,事實上也是如此,我們家的鳳梨通常味道較濃,大概也是能賣得出去的最主要原因。
但產量低是事實,就算每年鳳梨都賣完,加上加工品的收入總和,差不多溫飽然後剩一些些,而花在照顧鳳梨的心力已無法再多種其他經濟作物。
有時候會開玩笑地自嘲,如果我請工人來增加耕作面積,工人的薪水一定會比雇主高。也就是說,除非產品都以更高價賣出(但我們不想這麼做),不然就是在符合自己的價值想法中找到方法,提高產量。
種不好的原因
在找出方法前,要先知道當前的弱點。我想主要是不施肥與不鋪設塑膠膜這兩個主要原因。不施肥鳳梨長勢較差,影響開花時程,有時得多等待一年才開花,且就算開花後果實也偏小。不鋪塑膠膜缺少保濕,且增加很多除草工作。
經常除草尤其是使用割草機,不經意間也會傷到鳳梨葉,而許多種草需要以拔除方式處理,但拔草總是連根帶土拉起,在經常除草拔草情況下,土壤易裸露乾硬,更不利保濕。
在肥力條件不佳、保濕不足的情況下,鳳梨植株不容易健壯,就算開花結果,但鳳梨植株本身長出來的鳳梨芽也不太樂觀。(關於鳳梨芽「什麼芽是什麼芽」可以回顧上一篇)
小芽生長緩慢、營養不良,有些植株甚至不長芽。等到下一期要種鳳梨,種下這些營養條件不佳的鳳梨苗(芽),等於是輸在起跑點,鳳梨生長路途坎坷,收成一定不好;且等到再下一期的栽培,也根本沒有適合的鳳梨苗。如此惡性循環,農夫終究養不活自己。
其實上面所說的,正是我第一次以所謂的自然農法種鳳梨,從照顧到採收的悲慘經驗。這當中還包含了地力、天候、人為因素等等原因,但總的來說,要把鳳梨種好這件事,絕對不像憨人想的那麼簡單。或者說,我一定是誤會了什麼。
簡單又不簡單
以前聽聞自然農法,在不使用農藥與肥料前提下栽種作物,雖不若慣行農法那樣的收成量,卻也能夠有一定產出。其中最吸引我的概念,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栽種作物,盡量降低干擾環境的方式進行耕作,而且能「永續操作」。
跟現代農業愈來愈專業的資材運用、肥培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生產技術比較起來,自然農法在農業技術光譜上完全屬於另一端。而反過來說,就是因為不去考慮那些用肥用藥的方法與知識,自然農法提供了一條簡單易懂的概念,讓許多對農業有興趣的門外漢,有機會走入農業這條路。
但門外漢發現,推開門進去後,根本沒有可遵循的道路,也沒有師父,大家各憑本事修行。
所以,鳳梨是不是種下去後只要除草就好了呢?當然不是,看看我前面的經驗就知道。因此接下來幾年開始了與鳳梨更深入相處的階段,但收成總是差強人意。
即使在跟前輩農友們交流確實會獲得許多實務上的方法;在有機、自然農法、植物相關書籍中做了許多功課,了解植物的物理構造、生理循環等科普知識;在土壤學工作坊的課程中,探索土壤環境與植物的關係,然後迷失在深不可測的土壤學之中;在網路上看大家的農務筆記或文章,希望能獲得一些啟發。當你經歷了上述的那些過程的努力,卻還是在實務的產出上不如己意,難免有些力不從心。
我曾經在網友留言版上寫下這一段文字:
「我每次種鳳梨,舊的經驗幾乎不能照表操課應用,都要重新摸索適應,大約有七八成都是新的變數,不同的農地有的土多有的石頭多,含水量、排水量都不同,長出來的草管理上也不同,另外天氣很難猜測,每年的苗狀況都不是很整齊。不過舊的經驗至少可以帶出一些面向,可以少一些勞力活,或看出一些植物病癥,但不能指望那些我所知道的事情能帶給我順利,因為我在方法上選擇了一條更為開放且帶有某種不顧世俗眼光的方法,最基本的期待大概就是不要餓死。」
可見當時在自然農法的路上,對於作物收成的期望已經越降越低,呈現出一種相當氣餒的狀態。
被框架框住,信念有時也是種負擔
有時會想說,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綁住自己,我是不是在永續操作中耽溺於自我滿足?滿足我自己對於環境道德上的想像?嘴巴上說著對於耕作上的想像,實際上卻不太敢面對自己的產量。由於自尊心的關係,也拉不下臉說這其實是不一定行得通的道路。要用簡單、永續的方式,獲得穩定且有產量的產出,老實說一點都不簡單,然後要承認當初理想的破滅更不簡單。
但這個不簡單,卻在某一年在一對從事有機耕作超過五十年的老夫妻的田裡看到了。頓時有一種,哇,原來是這麼簡單卻又不簡單的狀態。以種鳳梨為例,在鳳梨種下的同時,趕緊鋪好滿滿的厚厚的,先備好在一旁的芒草。鋪滿的芒草桿可抑制雜草,厚厚的一層則可慢慢地提供有機質分解,提供鳳梨長效肥力,而且可以撐超過一年的時間。
就這樣,既能節省除草人力,又能幫助鳳梨成長,偶有竄出的雜草定時拔除,這樣簡單的做法就能讓鳳梨順利成長,且鳳梨苗也長得不錯。
可是這麼簡單的敷蓋方法難道之前都沒嘗試嗎?有的,此前試過稻稈、粗糠、落葉、香蕉葉、某些禾本科草類,但都以不盡理想而罷休,卻從沒想過粗壯的芒草這麼適合。
只是,要準備大量的芒草也非容易之事;要割、要搬運、要鋪設一分地三千株鳳梨至少要十趟小貨車的芒草才勉強足夠,實際操作起來可一點都不簡單。但至少看到了可行的方法,就看自己夠不夠努力,而不是哀怨做了這麼多,卻總是徒勞沒有效益。
如果那位司機現在又問我說,種鳳梨好嗎?
我想我會停頓一下,然後說,好啊!但就看你是要種很累的這種,還是比較省力的那種。
而且你最好要喜歡你自己的作物。至少對我來說,對於耕作的作物還保有熱情,生活還可以溫飽,顧客們也吃得很開心,未來也還有些操作上的細節想要努力與達成,就好像還有許多關卡等待著我。老實說就好像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那樣的心情,當然那也是因為,這幾年所照顧的鳳梨愈來愈有起色的關係。
種鳳梨好嗎?這其實也像是人生面臨許多選項時會有的問題,讀這個科系好嗎?做這個工作好嗎?跟這個人相處好嗎?搬去那邊住好嗎?而這個「好」到底指的是什麼?有時候只有當事人知道,甚至實際選擇後經過時間的醞釀,才能理解那好或不好的一切。
PS. 現在我們已不會自稱自然農法耕作者,因為農耕本來就是種對自然的干擾。再來我們無須框架,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耕作,有做什麼就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