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其不自然】鳳梨好種嗎?種鳳梨好嗎?/老斌

鳳梨好種嗎?種鳳梨好嗎?這篇文章會寫一部分的心得。

文・圖/老斌

在談種鳳梨前,先來說說種鳳梨之前。

其實當初沒想到後來會種鳳梨。剛搬來臺東鹿野時,一開始是計畫要種短期蔬菜作物,當時觀察了附近友善耕作的農友,沒有人專職於短期作物,想說要是種得起來,至少附近的朋友可以當基本消費群,也能較快有收入,加上農地一開始是借來的,也只能短期規劃。

從短期作物的種植來熟悉一些田間的基本操作,如何整地,學習操作中耕機,開溝作畦,看田的高低方位規劃進水與排水,如何接管引水圳的水來噴水灌溉,一些農業工具如何搭配使用等等,某種程度就像是農業入門的學習。

從泡湯開始的農夫生活

當時是九月初,我很幸運的借到半分地(約150坪)的農地來種菜。先播種了白玉蘿蔔、兩種萵苣、茴香等等秋冬作物,還預留了另一半面積要種別的。

剛開始種菜,廖瞇還興致勃勃的畫了播種圖,沒想到……

九月中旬白玉蘿蔔順利發芽長葉,然後過了一個禮拜,竟然遇上強烈颱風「天兔」,連續幾天瘋狂的雨水降下,整個田區淹水滅頂,作物全部爛掉,人生務農第一回合很快地就宣告「泡湯」。還好沒什麼損失,我想老天算是很照顧我了,在還沒投入很多成本的階段就給我一個訊號,讓我再思考一下是不是還有其他選項。

第一次種菜就「泡湯」。

接著開始去別的農家幫忙與學習,去資深農友的楊桃園、鳳梨田,幫忙套袋、採收、分級、出貨,幫忙鳳梨加工成鳳梨乾。去幫另一位青農插秧,第一次體驗到在寒流中插秧,全身都在發抖,真心覺得還是不要有下次好了。這期間認識更多農友,看看大家種什麼作物,卻也懵懵懂懂只看得到表面而看不到細節,當然這都算是必經的過程。

由於幫忙以及前輩們的好心,獲得了一些格外品回來加工,我從農產品獲得的第一筆收入就是賣果醬而來,剛好我也喜歡煮果醬這件事,在還沒有作物可以賣之前,都是靠著果醬加工賺取生活費。同時也意識到,作物的生產除了可以出貨的良品,也會有或多或少的次級品,尤其是水果類,在生產栽培的同時,可能也要考慮次級品的處理與應用。

這樣到處幫忙、加減打工的時間大概有一年半,這期間那半分地的短期作物也持續地隨季節栽種,歷經十幾種作物包含葉菜類、瓜果類、根莖類、茄科作物、爬藤豆類等等;甚至還在另一塊半分地旱田種過一期旱稻,種源來自附近阿美族部落朋友,但播種後因雨水偏少,發芽率差,長勢也普普通通,最後雖然有收成但少得可憐。同時也了解到,要靠短期蔬菜為主力謀生,得花非常多的心力與資材,尤其若想以無肥料無農藥的方式栽培更是挑戰。

剛開始東種西種,竟然連旱稻都種過。

此品種旱稻有很長的纖毛,不小心會刺到手。

接手土鳳梨,體驗「下刀山」

就這樣,在持續地摸索適合的作物、且還沒租到農地的情況下,農友前輩問說要不要租鳳梨田,是人家第一次採收後留下的。租下後除了可獲得現成的鳳梨苗重新翻種,或是留下植株,明年跟後年鳳梨也都還有產量,也就是所謂的老欉鳳梨。我想了幾天,鳳梨除了鮮食,也適合加工,而且品種是我喜歡的土鳳梨,如此這般也就答應了,開始了我的鳳梨人生。

接手了 1.7 分的鳳梨田,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始。首先,我不用從種苗開始,不用等約一年八個月的時間才會有收成。其次,馬上就有鳳梨植株/鳳梨苗需要管理,對於累積鳳梨田間操作的各種實務可以從做中學,跟鳳梨慢慢熟悉。最後,因為隔年的產量不會太高,在出貨管理與銷售上壓力不會太大,不管是鳳梨的成熟度與品質掌握,出貨的一些細節等等,都有時間慢慢累積經驗。

接手1.7分的鳳梨田。圖為採苗。

鳳梨田最常做的工作就是「除草」,冬天大概兩個月除一次,夏天約莫一個半月除一次。揹著割草機在鳳梨田除草,冬天還算輕鬆因為衣服可穿比較「多」也不會太熱;夏天就刺激了,尤其有些必須全靠手工拉起,有時必須彎腰進入鳳梨叢連根拔起,這時候如果衣服穿得不夠多,就可以體驗「下刀山」的感覺,一下身如刀割局部發痛,一下戳刀直刺要害全身抖動。

偏偏夏天這麼熱,穿多防刺撐不了多久身體就過熱當機,穿少通風一點就要等著被無數針扎,如何在這兩端取得工作上的效率就是一大學問。因此備好冰涼飲料放在保溫箱,以及周圍有可供休息之樹蔭,無疑是鳳梨田工作最重要的兩項指標。

如下圖所見,土鳳梨的葉片尾端帶有許多小刺,而且是倒鉤的刺,加上葉片尾端的尖刺,有時候我已經做好各部位防護,但由於有時動作必須延展身體,仍免不了要捱好幾針,到了晚上洗澡時候就知道多麼「痛快」。

如果有人想要在鳳梨叢中裸奔的話,想必得有比死還強的決心才可以。

土鳳梨的葉片尾端帶有許多小刺,而且是倒鉤的刺。

到底什麼芽是什麼芽

除草之外,另外的重要工作是管理各種「芽」,有些芽要去除,目的是讓養分能集中給果實或者正在長大的植株;有些芽則要保存。

鳳梨有幾種不同的芽:冠芽、裔芽、吸芽、塊莖芽、瘤目芽。有看沒有懂對吧,總之最重要的是這些芽都可以繁衍後代。一般田裡的鳳梨繁殖並不是用種子方式長出來的,而是選用摘下來的裔芽或吸芽,在適合的時間種入土裡。

到這裡我想大家舌頭或腦袋已經打結,我當初也是搞不清楚到底什麼芽是什麼芽,呈現新手該有的茫然狀況,每經過一個鳳梨株端詳半天,這個芽要留還是要摘?要留一株芽還是兩株芽?不同位置的芽要留哪一邊?

中間是吸芽,其他都是裔芽(一般人哪認得出來呀?)。

去芽的作業會在植株上留下小傷口,通常是選在好天氣進行這些作業,免不了又是一番熱與刺的工作狀態,但為了能有較大的鳳梨可收,這些痛都是要付出的。

定時除草、芽的管理,再來就是套袋與採收的工作。鳳梨套袋是為了幫果實防曬,當果實逐漸變大,天氣逐漸變熱,被曬傷的風險就會提高。逐漸成熟的鳳梨果水分含量變高,長時間高溫照射就會有脫水甚至煮熟的現象,就像我們的皮膚曬太久會受傷一樣。

鳳梨套袋是為了防曬。

通常看著鳳梨的果目逐漸飽實膨脹平整,套袋的日子就近了;或是看附近已有農家開始套袋(當然最好是自己判斷),就要注意鳳梨是否來到容易曬傷的階段,一般套袋後約三到四週即可採收。

但也會有鳳梨長成這樣,就很難套袋……

這衣服是不是太小了一點?

鳳梨的採收作業其實很累,一般農民為了配合採收,會進行催花作業調節產期,讓採收期較為集中。我沒有催花因此採收期較分散,鳳梨有可能從六月中陸續採收,一直到八月底左右才會結束。有一年甚至從五月底收到八月底,整整三個月每兩天就得去巡田採收,對於時間人力的安排非常吃重。

再來因為套袋所以看不到果皮,得憑直覺經驗先從其他特徵判斷,接著再彎身去掀翻紙袋下方看果目顏色來確認成熟與否。在產季高峰前後,每次巡田幾乎要彎腰好幾百次以上,每每採收完當下腰部都會有與身體分離的感覺。

採收時間基本上是清晨與傍晚較適合,也有人下午太陽不那麼熱之後先去巡,將可採收的鳳梨紙袋先翻開,隔日清晨即可較快速採收,以免一邊彎腰看紙袋,還要一邊揹鳳梨,腰部承受不了,而且經常還沒巡完,天氣已經過於炙熱而無法作業。

所謂的「王梨頭、西瓜尾」

最後,我們來說說關於土鳳梨的成熟判斷。

俗話說「王梨頭、西瓜尾」,這句臺語口訣不是要教你如何挑鳳梨跟西瓜,是在說果肉靠近鳳梨頭那邊較甜(尤其是土鳳梨),而西瓜較甜的地方在尾巴。

但是光憑這句話很多人可能還是會吃錯邊,因為西瓜摘下來在那邊,大家也不知道哪邊是頭尾,那鳳梨呢?大家覺得鳳梨的頭在哪邊?一般人會說,當然上面是頭,下面是尾囉。結果剛好相反。

照片中是正在開花的鳳梨,最上面大家會投射像是頭髮的鳳梨冠芽,我們稱為鳳梨尾;然後底部與果梗連接的地方稱為鳳梨頭。也就是說,臺語稱呼水果與植株相連接的地方為頭,相對的另一邊為尾。

那為什麼鳳梨頭會比較甜呢?看下方第一張照片,底部的花先開,然後上一排的才正要吐出花苞。再看第二張,花已開到最上層,下面的花苞已經收攏慢慢邁向結果的階段。我還沒去紀錄最底排到最上層開花的時間有多少間隔,而這時間差,就是整顆鳳梨採收下來,頭尾酸甜度不同的原因。

連結果梗的部位稱為鳳梨頭。底部的花先開(紫色小花)。

鳳梨花已開到上層。

先跟大家說,鳳梨是一種「多花聚合果」的結果型態,也就是一顆鳳梨其實是由很多的小花結的小果實所組合而成。先開花的先結果,先結果的先成熟。因此,上下的開花時間落差就會導致成熟時間的落差,成熟的時間又會關乎果實的甜度變化與腐敗的時間。

通常我們採收鳳梨,會挑選適當的時間尺度,也就是當頭已經逐漸成熟,然後中上半部剛要轉成熟那時候來摘,這樣來到食用者手上時鳳梨不至於過熟還可以放個幾天至一週。如果在田間發現已經熟到中後段了,通常不會寄送,而是當地直接食用或是加工處理。溫度是成熟變化的最大關鍵,通常要減緩成熟,最簡單的就是冷藏放冰箱,能包個袋子保濕更好。

土鳳梨果目約1-2目變黃即可採收出貨。

好了,以上關於土鳳梨的一生大致上描述完畢。大家看到這裡,還覺得鳳梨好種嗎?老實說,其實鳳梨蠻好種的,怎麼好種待下一篇再跟大家報告。

  • PS. 那西瓜為什麼是尾部比較甜呢?歹勢,我沒研究西瓜我不敢亂說。不過有許多水果都是尾部較甜,想是蓮霧、芭樂等等,或許大家吃水果的時候不妨多注意看看是有什麼關聯。

【順其不自然】

楊老斌與廖瞇,2013年一同移居到臺東鹿野。我們採用無農藥無肥料來耕作,有人稱這樣叫「自然農法」,但真正開始務農後,我們意識到不論哪一種農法都是人為,想要收成必定無法全然順其自然,人類做的總是順其不自然──因此【順其不自然】想寫的,是我們如何在順其不自然的過程中,接近自然,了解自然,也認識自己。

【作者簡介】

楊老斌/現為臺東鹿野鄉民。務農九年,選擇無農藥無肥料方式栽種作物,主要作物是土鳳梨。到目前為止還在摸索一些基本的自然道理,得過且過,還沒被世界淘汰。喜歡藤編。和廖瞇經營部落格【自然醒】,寫一些果醬、農作物等筆記。

編輯/農傳媒數位主編 陳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