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電影院】《斷背山》的溪裡沒有流著威士忌──牛仔的襯衫、生活與階級/希米露

《斷背山》兩位主角在電影前段所穿的襯衫,為結尾埋下伏筆。(圖片/《斷背山》劇照)

文/希米露(影評人) 編輯/陳大中

說起以牛仔為主角的電影,《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2005)肯定是臺灣最為知名的其中一部。李安執導的《斷背山》改編自美國作家安妮.普露1997年出版的短篇小說,由傑克·葛倫霍、2008年過世的希斯·萊傑,以及安·海瑟薇蜜雪兒·威廉絲主演,榮獲第78屆奧斯卡獎的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以及最佳配樂等大獎。

故事發生在1963到1983的20年間,有兩位年輕貧困的社會低階牛仔,傑克·崔斯特(葛倫霍飾演)與艾尼斯·戴爾瑪(希斯·萊傑飾演),在共渡一個夏天而相互產生愛慕情誼之後,又各自回到原本的人生,歷經不同的抉擇與變化後,每年只回山上相聚一兩次,最終只能徒留遺憾。隱居在無法出櫃的時代,無奈地回憶著只能留在斷背山上的愛與青春。

電影最後,得知傑克已逝,艾尼斯特別前往傑克的家鄉,來到他兒時的房間,在傑克曾經生活的屋簷下,細細懷念傑克。艾尼斯走進衣帽間的角落,拎起地上的靴子端詳,這是當年在斷背山上,傑克穿著的那雙靴子。艾尼斯正端詳著眼前這雙充滿回憶的牛仔靴時,眼睛一瞥,意外發現藏在最深處,有兩件疊在一起的襯衫。

探訪傑克老家,艾尼斯意外發現兩人在二十年前所穿的襯衫。(圖片/《斷背山》Netflix影片截圖)

還記得在電影前段,兩人下山後臨將分別,艾尼斯向傑克提起他把襯衫忘在山上,傑克裝作不經意地應了聲:「是啊。」想不到二十年後,艾尼斯終於發現這件在手腕處,因為兩人苦悶悲傷的意外打鬥,擦滿艾尼斯鼻血的淺色格子襯衫,根本未曾遺失,而是一直暖暖地躲在傑克牛仔布襯衫的胸懷與擁抱之中。

襯衫與靴子,不只對於傑克與艾尼斯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對於所有的牛仔亦然。每位牛仔身上的服裝與配備,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與社會意義,展現的不只是他們的生活,更反映牛仔的工作環境,同時也顯現每位牛仔在西部社會的身分與地位。

西部牛仔現場

在許多美國的牛仔電影,總會有著意氣風發的牛仔英雄,他奔馳草原呼風喚雨,在沙漠中拯救委屈女子,在牧地上驅牛策馬,完全是個叱吒風雲的荒野騎士。

但其實「放牧牛仔」在美國的歷史並不長久,盛期大約是由南北戰爭(1861-65)之後開始,直到1886、1887年的嚴酷寒冬後,因為牛隻大量死亡,以及禁止圈地的立法、施行防止過度放牧的措施,牛隻放牧逐漸改為圈牧農場。這短短不到25年的牛仔放牧,卻讓英雄般的牛仔騎士形象,根植美國文化核心,甚至成為美國精神的象徵——自主獨立、冒險拓荒、不羈浪漫、平等互助。

於是,當我們看到牛仔的裝扮,第一個念頭就是美國,雖然美國牛仔文化源於墨西哥的牧民Vaquero,因為併入從加州到德州的廣大土地(原屬墨西哥合眾國),才使得牛仔成為「美國傳統」。另外有趣的是,大家都知道第一位踏上月球的尼爾・阿姆斯壯是美國人,太空人相對於牛仔卻沒有那麼強的美國代表性;牛仔與太空人之於美國的文化象徵,就是《玩具總動員》的主題之一。

美國的西部小說、西部片由興起到20世紀中葉後沒落,尾聲與太空競賽的時代重疊,從文化背景來看《玩具總動員》胡迪與巴斯光年「回家」的角色與情節設定絕非偶然。(圖片/成為網路迷因的《玩具總動員2》劇照)

只是,雖然在西部牛仔電影中,尤其是在1960年代,充斥著許多帥氣性格的牛仔英雄,在現實世界的美國西部,這種個人色彩極為鮮明的牛仔騎士絕非多數。多數真實的牛仔面貌,其實是被雇主或農場剝削的低階窮苦勞動力。

《斷背山》兩位主角上山放羊枯燥度日,與《犬山記》中的低階牛仔,那些日復一日的勞動,才稱得上是比較貼近現實的牛仔生活——追趕千隻牛群、閹割小牛、製作皮繩、殺牛曬牛皮、修整牛圈、吞下難吃的豆子、缺乏足夠蔬果、整日灰頭土臉、超時工作卻工資低廉。

在補給困難的荒野中駐紮、移動,要忍受相對單調的食物是可想而知。(圖片/《斷背山》Netflix影片截圖)

一個剛入行的牛仔薪水,放在今日的職業標準裡,肯定不會是年輕人願意考慮的項目。在西部牛群放牧方興未艾的1870年,一個牛仔的基本薪資是一個月30美元,換算今日幣值,大約是660美元,折合台幣約為1萬9千多元,距離臺灣基本薪資23K尚遠。工時長之外,當時還沒有任何社會保險制度。

領取低薪的牛仔,一天平均工作超過12小時,趕牧中的牛仔,兩人一組半夜輪值,好好躺下睡覺是種奢侈。牛仔從事的工作,都是農場中最耗體力且充滿危險的苦力。經過多年煎熬,終於成為資深牛仔,能夠領取牛仔的最高薪資,其實也不過僅僅45美元,還不到3萬台幣,依舊廉價。那些能夠在資源稀少的中西部,過著舒適生活的牛仔,只是極為少數的放牧雇主、農場主人、或是牧業相關的商人。

《犬山記》中的彼得(左)一身嶄新裝備;作為牧場主喬治的義子,穿好一點也是理所當然。(圖片/《犬山記》劇照)

《犬山記》的牧場主人伯班克兄弟,就是繼承父母擁有的牧場,哥哥菲爾總是穿著一身牛仔標配,進行閹牛等現場工作,但他和弟弟都是讀過長春藤盟校的資產家;又例如在《斷背山》傑克的太太露琳(安・海瑟威飾演),繼承父親經營的農場機具公司,她也是位生活在西部的中上層階級。

傑克的太太露琳在婚後成為工作認真的白領(但也不忘追求時尚,例如染成金髮),然而在農牧業為主的西部,若非繼承父親公司,類似的工作職位相對稀少。(圖片/《斷背山》Netflix影片截圖)

牛仔的服裝

這些領取低廉薪資的社會低階牛仔,因為生活與工作環境的險惡與艱苦,他們的服裝肯定不會偏重流行時尚,主要考量在適應環境。無論是帽子、花紋圍巾、牛仔襯衫、流蘇外套、牛仔褲、高跟皮靴等等,都是因應環境的必要配備,雖然細節上不見得毫無裝飾意味,最重要的還是實用性。

我們先回到1880年代的美國西部原野,也就是牛仔的放牧時代,這是在美國南北戰爭之後十多年。此時,美國東北部因為已經城市化,加上國家內戰結束,以商業為主的都市人在多年穩定的生活之後,漸漸變得愈來愈富有,對於肉品的需求也隨之增強。與此同時,原本就以農業、棉花出口為主,經濟上屈居劣勢的南方,在戰敗後陷入艱難的重建期,大西部則是尚未開發而急需新發展。

美國西部畫家C. M. Russel畫作,描繪牛仔追捕逃跑的長角牛。(圖片來源/Commons 公有領域)

此時,美國西部的原野上,尤其西南部的德州,還奔跑著許許多多細數不清的長角牛(longhorn),於是,聰明的商人想到以資源互通創造商機——只要運送當地便宜的牛隻(3-5美元/隻)來到東部,就能賺取約十倍的價差(30-40美元/隻)。

於是,商人雇用牛仔,負責驅趕原野上的野牛。牛仔在驅趕野牛之前,必須先鋸掉牠們尖銳的長角、閹掉初生的小公牛,給初生的小牛烙上自家烙印,再前往北方的鐵路站,把牛隻們賣出,送上火車(更早的年代,還有往東到紐奧良等不同路徑)。同時,北美大平原和西部也漫遊著許多野化的馬群,牛仔中的佼佼者藉由馴服野馬,來取得免費的交通工具,奔跑在原野上趕牛。

傑克想以牛仔騎術帶來翻身契機,後來得償所願。(圖片/《斷背山》Netflix影片截圖)

在這樣的長途旅程中,每個牛仔都需要好幾匹的馬輪替、運載行李,比起驅牛,馴馬更非易事,不僅需要強韌的體力與耐心、高超的技巧,更要冒著生命危險。即使從小由人圈養的馬,也不是隨便讓人騎的,馴馬的困難與挑戰,在《斷背山》就呈現在傑克和艾尼斯上山放羊的片段。

就在牛仔們驅趕著千百頭牛隻移動的途中,處處都是險境,這是一場寂寞艱苦且危機重重的長征。在空曠乾燥的荒漠原野上,牛仔趕著牛隻奔跑,萬牛奔騰而塵土飛揚,搞得所有的牛仔全身灰頭土臉,帽子、鬍子、身上隨便拍拍,都是厚厚的飛沙塵土,這是為何牛仔頭上總有一頂帽子、脖子圍著一條棉布方巾、全身都有牛仔衣物包裹。此外,牛隻馬匹會因為生物本能,偶而受到驚嚇而集體暴衝,牛仔因此必須隨時控制馬匹牛隻在旅途過程的各類生理與群體反應。

1887年牛仔歷史照片,從帽子、圍巾、襯衫、手套到護腿等等,可看見牛仔相當完整的配備。(圖片來源/Commons 公有領域)

內憂於此,還有外患同時。牛仔驅牛得通過他人土地,德州外的農民擔心蜱蟲病傳染,經常反對,甚至以武力阻擋;印地安人則常會收取通行費用放行,較不排斥,但19世紀的白人與美洲原住民關係仍時有矛盾,這趟長征中,無論是牛隻或是牛仔,都可能因為和地方主人發生衝突,而有生命危險。所以牛仔必須身手矯健、謹慎行動、輪值守護、相互合作,此外,雇主同時也會要求牛仔於工作途中不可喝酒、不交女友。

牛仔襯衫

為了適應與野牛野馬的生活,牛仔的服裝必須同時兼具活動度與安全性,牛仔特有的服飾配備於是產生,這是一套與19世紀美東的都市穿著大相逕庭的裝扮。

以牛仔襯衫為例,早期會以皮革製作,或以高磅數布料,像是牛仔布或是羊毛(常織成花呢格紋),作為皮膚外層的基本保護。採用厚重材質,一方面是因為牛仔生活在野外,為了避免被多刺樹叢或是昆蟲螫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牛仔必須掌控時常不能受控的牛隻,為了避免被牛角或是牛隻身體擦撞而傷害。

約1902年的牛仔驅牛歷史照片,可想見早期驅牛旅行的規模。(圖片來源/Commons 公有領域)

此外,牛仔襯衫多半合身且長版,因為襯衫必須完全紮進褲裝,保持在騎馬活動時的矯健俐落,同時也能避免襯衫在大動作的同時會由褲頭滑脫;當然,因為全身上下都完全包裹在衣褲之內,形成一套完整的包覆,如此便能保護身體不受尖銳外物(樹叢、牛角、刀的攻擊)的傷害。

社會階層較為低階的牛仔,襯衫上通常不會有厚工的刺繡花紋,但是,倘若是家境富裕的牛仔,他們的襯衫則會有各種不同類型的裝飾與刺繡,來代表身份。

可注意到露琳襯衫上的刺繡裝飾相當細緻,在劇中象徵她的出身,與劇中登場的其他牛仔都差異甚大。(圖片/《斷背山》劇照)

在《斷背山》的露琳因為父親經商,是個富二代女孩,在傑克剛認識她的時候,露琳的的襯衫在胸口與後背,都有著美麗的紅色刺繡與裝飾。劇中時間點,當時早已是牛仔進入電影等大眾文化,電視也逐漸在美國普及的時代,牛仔元素成為不少電影明星、樂手的標誌。露琳所穿的這件花稍襯衫,就是由西部片singing cowboy所帶起流行的風格。

50年代的花稍牛仔襯衫,露琳所穿的款式延續同類風格的裝飾作法,而胸前雙口袋則來自牛仔服作為工作服的傳統。(圖片來源/Educationeducationeducation@Commons CC BY 3.0)

也就是說,西部片反過來帶動了牛仔襯衫的時尚!但《斷背山》中露琳的這副打扮仍是鶴立雞群,因為這種花稍的襯衫顯然不是牧場的日常工作服。

艾尼斯與傑克的衣著,與階級差異

在《斷背山》,我們可以由傑克與艾尼斯所穿著的襯衫等衣服,看到兩人在離開斷背山之後,因為與不同的女性結婚帶來不同的財務現實,也促成兩人各不相同的階級變化。

艾尼斯因為一直都是個牛仔打工族,受僱於不同的牧場,從事牧場中的各種粗活,像是給小牛結紮、烙印、修補牛圈、趕牛放牧等等,都是苦力雜活兒,當然,收入也始終拮据,使得太太艾爾瑪(米雪兒.威廉絲飾演)必須到附近的雜貨商店打工,貼補家用。

生活拮据,目擊丈夫與「好友」接吻,還把工作、男友放在優先,將照顧小孩的壓力丟給自己……種種問題下,艾爾瑪後來終於決定離婚。(圖片/《斷背山》劇照)

後來,在艾爾瑪發現艾尼斯與傑克的感情之後,傷痛欲絕,維持六年一家四口清貧的生活之後,決定與艾尼斯離婚,後來改嫁雜貨店老闆。之後,艾爾瑪的生活獲得改善,而艾尼斯的生活反而更加貧困(因為還得付出兩個女兒的贍養費),只能搬離小鎮住在貨櫃車屋,繼續以牛仔零工維生。從故事開始到結束,艾尼斯的服裝幾乎沒有改變,數十年如一日的襯衫、外套、牛仔帽與牛仔褲。

艾尼斯離婚後傑克便去探訪,但艾尼斯並不打算離開家鄉去跟傑克生活。艾尼斯穿的這件外套在之後也繼續登場。(圖片/《斷背山》劇照)

傑克與艾尼斯最後一次在斷背山上相聚,像初遇時一樣共飲一瓶威士忌,但可注意到艾尼斯從外套到牛仔褲都是舊衣。傑克向妻子露琳說斷背山是「藍鳥唱著歌,流著威士忌泉水」的夢幻所在,可見他有多珍愛每次相聚的短暫時光。(圖片/《斷背山》劇照)

不過,傑克的人生則不同,相對於艾尼斯是個由兄姊養大的孤兒,傑克的父母有自己的房子也有土地,起碼並非一無所有。傑克想要突破貧窮的瓶頸,於是想以牛仔競技獲得獎金,取得新機會。果然,他認識了農場機具公司老闆的獨生女露琳,自此傑克進入牛仔世界的上流社會。於是,我們會在傑克與艾尼斯每次相聚,看到傑克服裝的進化,因為他已經富裕無虞,風格也不再那麼「牛仔」。

穿著羽絨外套的傑克顯然打扮得比較「休閒」,艾尼斯則維持儉樸的牛仔裝。(圖片/《斷背山》劇照)

雖然我們表面上看到的故事是,艾尼斯一次又一次拒絕傑克,擔心兩個男人同住,在當時的社會不僅不容,還有可能會受到暴力相待。然而,在他親睹同性戀農工被打死的陰影外,實際且窘迫的問題是,艾尼斯經濟壓力極大,光顧眼前已經精疲力盡,他承擔不起丟下家庭或是搬離懷俄明州的計畫,因為每一種改變都需要成本,而他牛仔打工族的低薪,連自己都快養不活,總是陷於泥沼般地艱困,只能持續接下一個又一個牧場工的工作。

傑克邀約艾尼斯到德州展開新人生,艾尼斯則出言諷刺他是否能承接養育兩個女兒的責任,生活豈是錢會灑下來,溪裡流著威士忌的呢?(圖片/《斷背山》Netflix影片截圖)

無以為繼的悲傷牛仔

生活無虞的傑克於是必須找到自己的出口,卻也因此遭遇不幸,艾尼斯在悲傷之餘,也明白經濟之於一個人的自由是多麼重要。當女兒來到自己遠在偏僻荒野的貨櫃車小屋,並且告訴艾尼斯自己將要結婚時,艾尼斯必須詢問女兒關於未婚夫的兩件事,第一,從事什麼行業,第二,是否愛她。

還好,女兒的未婚夫不是窮苦牛仔,而是西部新興行業——鑽油場——的員工,雖然不是有個小生意的商人,卻是充滿希望的新貴,於是,女兒將來肯定不會與前妻一樣,遭受窮困之苦。其次,得知女兒確認未婚夫對她有愛,艾尼斯終於放心,他與傑克的悲苦愛情,不會落到女兒身上。

《斷背山》的艾尼斯,反應的是最真實的牛仔人生,他不敢有理想,也難以追求自由,長期只能打工與受雇,艾尼斯困於貧窮,完全無法發揮騎士精神,不僅無法追求愛,也拯救不了自己的愛人,最後,只能由從未洗滌的兩件襯衫,回味斷背山上的青春。


【作者簡介】

希米露/文字工作者、影評人、與瑜珈老師,喜歡看電影、讀故事、講故事給別人聽,還有發懶、放空和睡覺。曾著有《詩想:看見邊緣世界的戰爭、種族與風土》,影評散見於《釀電影》《Yahoo電影》《電影神搜》,經營Vocus的《科幻電影希米露》與FB的《電影文學希米露》

編輯/農傳媒數位主編 陳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