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護土、有機種植的茶業尖端──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

大吉嶺地區平均海拔達2,000公尺,類似臺灣高山茶產區雲霧繚繞。由於山區地勢陡峭,只能人工採摘茶葉。(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大吉嶺地區平均海拔達2,000公尺,類似臺灣高山茶產區雲霧繚繞。由於山區地勢陡峭,只能人工採摘茶葉。(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內容提供/麥田出版 文/傑夫・寇勒 譯/游淑峰

大吉嶺位在印度最北部的崇山峻嶺之間,以其單一產地茶聞名,不混裝,不調味,多層次的風味,細緻,甚至像朵花,還帶有杏子與桃子、麝香葡萄和烤堅果的味道──人稱「茶中香檳」。

一杯茶也許是從葉片做成的,但風味是從大地開始的。馬卡巴里莊園(Makaibari Tea Estate)是改變土壤的莊園先驅之一。它是大吉嶺山區最知名的莊園,生產全世界最有名的大吉嶺茶,這大部分得歸功於拉賈・巴納吉(Rajah Banerjee)一個人的熱情。馬卡巴里幾乎是從19世紀中葉開園起,一直由巴納吉家族經營。

(編按:因率先投入有機茶生產、茶葉拍賣屢創高價,拉賈・巴納吉被人稱為「大吉嶺茶王」甚至「印度茶王」,名字 Rajah 羅闍也是君主的意思)

天氣晴朗時,大吉嶺地區可遠眺喜馬拉雅山脈,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的壯麗景色尤其有名。(圖片來源/Fardin sk on Unsplash

暴雨濁流帶走土壤  反成茶莊護土護林契機

拉賈的父親巴蘇巴提.納斯.巴納吉(Pasupati Nath Banerjee)對打獵有濃厚的熱情,也是有名的神射手。老巴納吉接管莊園後不久,當時仍年輕氣盛的他有一天在森林中狩獵,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季節性暴雨包圍。他在森林邊緣等待雨停的時候,注意到從莊園裡種植作物區流走的水相當混濁,裡面有很多沉積物。莊園的財產,也就是營養豐富的表土,在大雨中被沖走了。然而從樹林裡流出的小溪流卻相當清澈。他看見從樹上落下的葉片如何提供防止沖刷的屏障,因此意識到他需要為茶樹提供類似的解決方案。

他開始研究,1945年,工人開始加覆蓋層。他們將莊園上砍下的各種雜草和植物,如隔熱毯般鋪在茶樹之間的地面上。

加覆蓋層一舉數得。它吸收了該地區在季風來臨之前的短暫暴雨,一直到季風雨季穩定的大量降雨。同時也可以防止土壤侵蝕,幫助水分吸收到土壤中,而不會輕易流失。覆蓋層在乾季和乾旱時期能抵擋土壤水分蒸發。在覆蓋層下面,肥沃的土壤富含腐植質和分解物。覆蓋層還可以用來擋住光線,防止雜草蔓生,在土壤和空氣之間製造緩衝作用,讓蚯蚓在最上層的土壤中蓬勃生長與活動,翻動土壤,讓土壤曝氣更多,有助於建立表土。

拉賈解釋說,還有更深層的事正悄悄發生。「隨著加覆蓋層,茶成為了林地的一部分。」

在自家茶園騎馬巡視的拉賈・巴納吉。作為茶莊有機轉型的先驅,他認為「健康的土壤即健康的人類」。(圖片來源/翻攝拉賈・巴納吉臉書

這是馬卡巴里莊園有機之旅的第一步。但老巴納吉繼續使用化學藥劑。後來,拉賈擔心噴灑農藥會殺死覆蓋層裡生氣蓬勃的豐富有機物質,甚至使動物因殺蟲劑中毒。雖然拉賈急欲終止這種作法,但他的父親仍然主導馬卡巴里。工人們稱老巴納吉為「burra sahib」,意思是大老闆,稱拉賈為「chota sahib」,意思是小老闆。

印度第一座有機茶園  歷史高價驅動轉型風潮

在莊園一處不起眼的角落,一個有著濃密樹林的種茶斜坡,這裡人跡罕至,包括他的父親;拉賈與兩位馬卡巴里最資深的員工偷偷在這裡照料一塊茶樹叢。他們花了將近一個月,把有機的堆肥從附近村莊運來,在夜晚來這裡施糞肥。

拉賈想辦法讓這裡的茶葉分開採摘與製作,而且,如他在書中所述,他的父親經常在試喝批次茶時,讚賞這些茶葉的優異品質,還向生產經理刺探這批茶葉的來源。拉賈在整個收穫季想辦法保守這個祕密,最後終於透露他暗中進行的有機計畫。老巴納吉也開始支持兒子的想法。老巴納吉提供乳牛以糞肥,讓工人學習堆肥技術,莊園於是開始轉型,不再使用化肥。

現在的馬卡巴里莊園以和原生林、野生動物等自然生態共存自豪。(圖片來源/翻攝自馬卡巴里莊園臉書

但是直到拉賈全權管理馬卡巴里,莊園才真正終結使用化肥與農藥。1980年代初期,印度的茶產業面臨嚴峻考驗。國家稅與勞工成本大幅增加,輸往英國的出口量大跌,而肯亞與斯里蘭卡的茶葉在全球市場上極具競爭力。價格慘跌,獲利縮水。大吉嶺十幾座莊園因此被棄置荒廢;留下來的則咬牙苦撐。拉賈的父親退休至加爾各答,將莊園的經營權移交給兒子。這位chota sahib(小老闆)無路可退,全力推展他的有機願景。

對買家與消費者而言,一座有機農場意味著一座認證的農場。馬卡巴里申請有機證證的想法,是起於1987年與基倫.塔瓦迪(Kiran Tawadey)見面的機緣。塔瓦迪是一位雍容的女士,擁有漢普斯敦茶(Hampstead Tea)的品牌,專門做有機與公平貿易茶的出口生意,有17個貿易往來的國家。「她說,『這項生意獲利可觀,』但是我告訴她,『我對獲利沒興趣,』」拉賈細說明白。

塔瓦迪當時年近三十,才剛開始她的事業,不輕易被勸退。她開始將拉賈引介到更寬廣的有機社群,並請他在莊園裡接待一位視察員。他同意了。(為什麼?「我無法對任何人說不。」)在視察過程中,馬卡巴里很有說服力地滿足了各項標準,1988年,馬卡巴里順理成章地獲得有機認證,是印度第一座有機茶園。拉賈深感驕傲,雖然他相當低調。「我成為認證的莊園,只是因為一位買主想要這樣,」他面不改色地說。

拉賈(圖中黑帽者)向訪問莊園的大學生講解製茶工藝,圖中茶葉正在進行萎凋。(圖片來源/翻攝拉賈・巴納吉臉書

轉型成為有機莊園並不容易。「我的鄰居都認為我有點像巫師,對茶施了巫術,所以他們對茶和對這個瘋子都退避三舍,」他在馬卡巴里的紀錄片裡這麼說:「前幾年,非常,非常孤單。」在有機上孤軍奮鬥的日子並不長。「所有的莊園開始生意興隆,證明有機農業是經濟上可行的論點,因此每個人都跳進了這股風潮,」他用一種洋洋得意的上揚語調說。當馬卡巴里莊園開始拿到歷史高價,這股風潮變得更加流行。「我從別人眼中的笑柄變成先驅,我自己都嚇到了,」他在自己的書裡這麼寫道。

短短四分之一個世紀,變化如此之大。根據大吉嶺茶葉協會的紀錄,在2013年的收穫季結束時,58座大吉嶺的莊園已獲得有機認證的達三分之二,這個數字相當驚人,另外還有幾座莊園正在轉型中。

有機不是萬靈丹  產量與成本都是茶莊挑戰

隨著轉型,還有重大的後續效應。「這是件花錢的事,」安布提亞莊園(Ambootia Tea Estate)的尼歐吉說,這座莊園是安布提亞集團名稱的由來與旗艦莊園,旗下擁有11座大吉嶺有機莊園。有機認證很昂貴,有機原料成本較高,而有機的牛糞肥在山區的供應也不足。

大吉嶺茶雖以品質著稱,但成本也高於其他印度茶區;比如當地採茶人每年平均產出180公斤茶葉,不到阿薩姆的四分之一。(圖片來源/rajat sarki on Unsplash

但這些大體上還算次要的考量。更重大的影響是,收成大減。安布提亞的產量從20萬公斤減至12萬公斤;目前持穩在15萬公斤,換言之,比之前的產量減少25%。這算是標準的減少量。查曼茶集團的13座大吉嶺莊園全轉型為有機生產,通常減少25%至30%的產量。有些還更多。

伴隨產量減少的,還有生產成本增加,使帳面雪上加霜,那麼,為什麼要轉型有機呢?

「市場,」辛布里(Singbulli Tea Estate)的莊園經理曼特里無可奈何地聳聳肩說。辛布里莊園綿延23公里,從米里克山谷的一邊到另一邊。辛布里莊園在2013年完成全有機的第一年。這是莊園的一項重大改變,對曼特里也是。他已經在這裡擔任經理將近三十年,但他與莊園都別無選擇。

大吉嶺茶隨採摘季節有不同特色,其實也包含不同發酵程度的茶品,包括白茶、綠茶和烏龍茶等,但因為都以「紅茶製程」進行製作,習慣上仍會統稱為紅茶。(圖片來源/翻攝自馬卡巴里莊園臉書

「有機不再是一種奢侈,而是一種必要,」森古巴塔在查曼茶集團位於加爾各答市中心,一處名為沙賈地產(Sagar Estate)大樓的五樓,一邊吃著午餐,一邊說。森古巴塔解釋,1980年代晚期與1990年代,有機對市場意義重大。「在那個時候,有機比較像為你的產品增加優勢。」但今非昔比,因為那麼多莊園都轉型了,他說:「現在,有機不再是行銷的大賣點。」


《大吉嶺:眾神之神、殖民貿易,與日不落的茶葉帝國史》
Darjeeling: A Hi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Tea

作者:傑夫・寇勒

翻譯:游淑峰

出版:麥田出版


本文經農傳媒編輯,摘錄自麥田出版《大吉嶺:眾神之神、殖民貿易,與日不落的茶葉帝國史》,完整原文請見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