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柑橘類害蟲天牛預防勝於治療 巡園、監測、物理防治就有好效果

斑星天牛會危害柑橘果樹,預防勝於治療,在樹頭包覆鐵網或漁網就能阻擋成蟲產卵在樹幹上。(圖片提供/農試所)

對柑橘類果樹危害較大的天牛有兩種,即斑星天牛與窄胸天牛,目前在柑橘類果樹上沒有推薦農藥,但只要有認真巡視果園,發現成蟲可立刻移除,或以鐵網、魚網等包覆樹頭,防止斑星天牛產卵在果樹上,燈光誘引可騙來窄胸天牛再集體消滅,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表示,天牛體長2至3公分不等,除非在飛行中,否則看到就能徒手就抓除,只要有預防有控制,對果園就不會造成重大災情。

農試所嘉義分所助理研究員陳柏宏表示,這兩種天牛在生態上不太相同,斑星天牛會啃咬樹頭樹皮後產卵,卵孵化為幼蟲後食取樹的韌皮部、木質部,因為會吃掉很大面積,果樹水分及養分輸送被截斷,整棵樹都會枯死。窄胸天牛最早是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在文旦果園發現並研究,產卵的地方也是在樹頭,但孵化後幼蟲會往根部移動,取食嫩根,文旦樹衰弱致死。

斑星天牛大約在6、70年代就有人研究,防治上相對困難,陳柏宏說,國外的防治方式除了藥劑防治,主要還是物理防治,使用鐵網在樹頭做包覆避免成蟲在此處啃咬樹皮產卵,效果不錯,農試所曾經試驗過以漁網包覆樹頭防蟲,防治效果也沒問題,只是果樹那麼多,果農必須逐棵操作,確實比較不方便。

陳柏宏指出,在樹頭纏繞鐵網、漁網,除了費工,也有可能誤中其他非目標生物,例如纏到蛇、蜥蜴,甚至是鳥類,這些是樹頭包覆法的缺點。優點是可以直接阻絕成蟲咬樹皮產卵,如果包覆工作做得確實,成效很明顯。一旦斑星天牛入侵果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研發的高壓空氣灌注法,把蟲擠死,再噴苦楝油、窄域油等資材防治。

針對窄胸天牛的預防,臺南農改場、花蓮農改場均有研究,主要是因為臺南與花蓮都是文旦柚的重要產區,且都有窄胸天牛的蟲害問題,5月是文旦柚害蟲窄胸天牛成蟲羽化產卵的盛期,4月底就要布置燈光誘殺成蟲,以及用木板重疊靠接或報紙卷包覆樹幹基部,形成縫隙引誘成蟲產卵後再銷毀,可有效降低果園中窄胸天牛的密度,保護文旦樹與保障果實品質不受害。

以疊放的木板誘騙窄胸天牛產卵再消滅卵。(圖片來源/花蓮農改場)

斑星天牛不是夜行性昆蟲,陳柏宏說,燈光誘引對白天就會出沒的斑星天牛無效,國外防治斑星天牛也沒有使用到燈光誘引,因此農友在預防天牛危害前必須先釐清果園中的天牛種類,才能鎖定害蟲的生態選擇正確的防治方法。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副局長鄒慧娟表示,天牛就是長期存在的田間害蟲,注意防治就好,因天牛危害與作物種類相關,因此由各區改良場視轄區內狀況提供農友防治建議,適時地以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PM)方式進行防治,果園要清園,以有效的方式預防各種天牛在果樹產卵棲息的機會,只要能降低果園中害蟲密度,就能減少危害。

陳柏宏指出,斑星天牛體長約3公分,窄胸天牛體長約2公分,體型大,都是目視就很容易發現並移除的昆蟲,且一年一個世代,「世代時間很長,所以相較於薊馬、葉蟎的危害,防治上容易許多」,不致於大爆發、短時間造成大規模的危害,且柑橘果園常通常會使用其他農藥,雖然天牛不是目標生物,但慣行農法的果園對天牛而言也屬不利生存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