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經濟作物新增馬藍、天仙果 助益林業開發藍染、藥膳產品

馬藍是藍染工藝重要原料,現納為林下經濟可栽培經營品項。(圖片提供/林務局)

農委會林務局為了活絡山村社區及原住民部落發展綠色產業,推動林下經濟,16日公告新增馬藍及天仙果為林下經濟品項。馬藍是天然藍染工藝重要原料,天仙果則是藥用植物,民間常用作藥膳燉補藥材,林下經濟栽培有助開發多元林產品,增加林業經營收益。

林務局自2019年4月施行林業多元輔導方案、推動林下經濟以來,已陸續開放段木香菇、木耳、森林蜂產品、臺灣金線連及臺灣山茶等品項,在一般林業用地及所有保安林地栽培經營。在維繫森林生態與森林覆蓋的前提下,林務局再度開放林下經濟新增馬藍及天仙果。林下經濟可栽培作物品項迄今共7項。

馬藍(Strobilanthes cusia)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大菁、山藍,但並非「臺灣馬藍」(Strobilanthes formosanus Moore),是臺灣早期出口的重要經濟作物之一,近年在地方文創推廣下,傳統藍染工藝再度興盛,運用藍染製作衣帽服飾、購物袋、圍巾等各類文創商品,受到社會大眾喜愛,因此全臺各地又興起種植與利用的熱潮。

馬藍適宜生長在溪谷旁闊葉林下或鬱閉針葉樹林下的高溼度環境,栽植成活後可維持2至3年莖葉生產,但3年生以上植株適宜汰換,以維持生產力。林務局造林生產組長張偉顗表示,馬藍林下栽培直接種於地上,林下經濟規範栽植密度為每平方公尺33至40株,並且每公頃林地以栽培其中0.1至0.3公頃區域為佳,減少其他區域擾動;每年進行2次採收,以採摘莖葉為主,採收莖葉可低溫保鮮、避免腐敗。

臺灣天仙果。(圖片提供/林務局)

臺灣天仙果(Ficus formosana)是多年生常綠小灌木,別名羊奶頭、牛奶埔,民間利用方式多取根莖燉雞湯或豬腳,葉子烘乾可泡茶,成熟果實還可當零嘴食用,食味良好。中國歷代本草藥典中沒有記載,但《臺灣中草藥圖鑑》中記載其有祛風利濕、活血止痛、清熱潤肺、調經理帶、解毒消腫等效用。

天仙果適宜生長在中、低海拔(800公尺以下)陰濕闊葉林下或灌叢下環境,栽植2年後即可採收。林下經濟規範,天仙果栽植在美植袋或空氣盆等容器內,放置林木行列間,容器下部10至15公分埋入土壤,以保持土球濕度,每公頃最適栽植株數1,500株;每年11月至隔年3月為栽植最佳季節,在雨量不足的栽植地點,可適度人工灌溉維持土壤濕度。

有意經營林下經濟的林農、部落或農民團體,可向所在地的鄉(鎮、市、區)公所、實驗林管理處或林務局各林管處提出申請。張偉顗指出,林務局已建置「臺灣原生樹木推廣及媒合平臺」(https://nativetree.forest.gov.tw/),林農若有馬藍、天仙果種苗需求,可藉平臺刊登資訊媒合供需,自由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