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7311立體書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11月號 智慧溫網室 感測精準農業趨勢

在氣候變遷影響下,露天栽培愈加容易遭遇豪大雨、病蟲害等危害,設施栽培在國內外都成為農耕趨勢。
藉由溫網室設施營造良好栽培環境,物聯網(IoT)、資訊通訊科技(ICT)與人工智慧(AI)等「智慧農業」相關技術的導入應用,顯示出不可忽視的效益。包括省工乃至自動化、遠端遙控、環境溫溼度控制,減少外部氣候因素影響的智慧溫網室,正是「精準農業」的最前線。

新聞
乾旱缺水恐致春茶延遲採收 嘉義中低海拔金萱、青心烏龍茶區首當其衝

近年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茶樹遭受旱害頻率逐年升高,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中南部降雨量不及氣候平均值4成,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示警,目前以嘉義茶區旱情較為嚴重,若持續沒有降雨,早生的金萱(臺茶12號)、青心烏龍生產將先受到影響,產季可能得延後2周。

大吉嶺地區平均海拔達2,000公尺,類似臺灣高山茶產區雲霧繚繞。由於山區地勢陡峭,只能人工採摘茶葉。(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新聞
走向護土、有機種植的茶業尖端──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

大吉嶺位在印度最北部的崇山峻嶺之間,以其單一產地茶聞名,不混裝,不調味,多層次的風味,細緻,甚至像朵花,還帶有杏子與桃子、麝香葡萄和烤堅果的味道──人稱「茶中香檳」。一杯茶也許是從葉片做成的,但風味是從大地開始的。馬卡巴里莊園是改變土壤的莊園先驅之一。

新聞
明年國產茶葉強制溯源 香菇、蒜頭、牡蠣也將比照禁混充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27)日表示,已有4千多家製茶場完成溯源資訊登錄,明年起消費者在市面購買國產茶葉,「絕對100%是臺灣的茶」;後續農委會將針對香菇、蒜頭及牡蠣開發產地檢驗方法,杜絕進口農漁產品混充情事發生。

新聞
2023農業新制02》國產茶葉強制溯源 年滿18歲可加入農會會員

為了防止進口茶葉摻混偽標為國產茶,維護國產茶業商譽,農委會農糧署依《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將茶葉納入強制溯源品項,112年1月1日起產製的國產茶葉,須依法標示產地,提供溯源農糧產品條碼(QR Code)、產銷履歷或有機標章等其中之一的溯源資訊。

茶改場研究員蔡憲宗(左一)
農業技術
30秒喝到好茶 兼顧快萃與滋味的商用茶飲新製程

臺灣的手搖飲市場廣大,已經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為了研發更高品質、更適用的商用茶原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研究員蔡憲宗及團隊針對茶飲店的快萃需求,開發出了創新製程,能在短時間內沖出最香醇的茶湯。

新聞
茶園代耕智慧管理系統協助人力規劃、新手駕駛 日本農機企業也愛用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今(29)日舉辦「茶園省工、智慧及電動農機示範觀摩會」,其中由十大神農獎得主林和春在茶改場及資策會協助下所開發的「茶園代耕智慧管理系統」,可記錄採茶機作業效率,協助代耕作業人力安排,農機行進歷史軌跡還可幫助新手駕駛學習操作,連日本農機企業都跨海承租使用。

新聞
加速陶斯松退場 防檢局預告修正陶斯松禁用時間提早至113年4月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7日預告修正「陶斯松為禁用農藥」,全面禁用時程從原來的115年1月1日,提前至113年4月1日,即陶斯松產品只能用到113年3月31日止。香蕉等4種農作物相關蟲害目前仍缺乏合適的替代藥劑,農委會各場試已著手試驗,找出可用的替代藥劑或其他防治方法供農民使用。

新聞
臺灣茶原產地抽驗近2成混茶 農委會6月底擬預告「國產茶葉」納強制溯源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去年起聯合衛福部、農委會展開專案稽查,抽驗市售臺灣茶葉樣品進行產地鑑別,其中含有非臺灣境外茶的比例高達19.7%。為了強化國產茶溯源管理,農委會擬將茶葉納入強制溯源品項,預計6月底預告,最快7月底公告上路,將成為繼雞蛋後,第2個強制溯源的農產品項目。

新聞
茶改場研發高梁酒與威士忌風味「臺灣酒茶」 只收酒香不含酒氣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今(30)日公布開發全球獨創「酒類薰香茶窨製技術」,仿照花香茶葉窨製技法,利用國產酒類作為窨(薰)製薰香茶材料,透過類似擴香石的特殊吸附載體吸收酒水後,與茶葉共同放置密閉空間,讓茶葉吸收酒類特有的木質香、熟果香等豐富香氣,接著除去載體,搭配乾燥技術,變成帶酒香的茶,建構臺茶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