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釀酒葡萄在臺灣是氣候環境先天條件不良的作物,卻也是專門作為釀酒原料而生產歷時最久的農產。葡萄藤展現酒業與農業的牽連,專賣契作盛世的中斷沒落,農村酒莊才開始萌芽生長,在葡萄品種與栽培條件的雙重桎梏下,逐漸摸索臺灣在地的風味。如今部分製酒成果已在國際競賽受肯定,栽培技術與品種培育均證實臺灣葡萄酒並非不可為。
雲林水林「台農57號」地瓜遠近馳名,略含鹽分的土質與海風吹拂,造就肉質軟Q帶勁、口感香甜綿密的地瓜,這風頭水尾之地的強韌滋味,在2百公里開外的桃園蘆竹,竟能得到進一步昇華!「恆器製酒」酒廠創辦人羅己能等在其中一棟前面,旁邊另一棟鐵皮屋則是製酒場。近年屢次斬獲國際大獎的「台農57號」地瓜酒就在此釀造蒸餾,甚至搭配不同水果「格外品」釀造酒品,開創出獨特風味。
我國2022年,臺灣遠洋漁業年產量約48萬噸,年產值約355億元,各占漁業總體的54%與43%。遠洋產業的生產力,不僅止於漁獲量的產量與產值,還包括上下游及周邊產業,包含銷售通路業、漁產品加工業、冷凍倉儲業、船舶修造業、漁網漁具業及漁用物資補給製造業等,整體產值估計超過千億元。
除了經濟價值,遠洋漁業對於國內消費人口來說,更是重要的糧食產業。不論是經濟生產或保障糧食安全、提升自給率,遠洋漁業都是我國相當重要的產業。
「7月份颱風來,很多居民都跟我說:『欸總ㄟ!不一樣了耶!這次都沒聞到臭味了。』」高雄區漁會總幹事黃昭欽說,前鎮漁港首次大規模整建,逐步完成五大工程,其中「下水道建設」已具顯著成效,過去港區刺鼻的油汙廢氣、魚腥味消失,清新好空氣取而代之,巨大的改變,讓在地人都感受到前鎮漁港的變化。遠洋漁業母港──前鎮漁港的整建不僅硬體設備升級、港區環境改善,更推動產業轉型,成為全方位世界級漁港,開創遠洋漁業下一個五十年。
美味魚料理靠的是遠洋漁業辛苦捕撈而來,隨著海洋資源減少,我國鮪延繩釣漁船遍布三大洋,其中印度洋漁船面臨國際配額不足的難題。鰹鮪圍網漁船聚集中西太平洋島國經濟海域,漁撈作業需負擔高額入漁費。上半年西南大西洋捕魷魚,再轉西北太平洋捕秋刀魚的魷釣兼營棒受網漁船,則遭遇水產品被禁,主要外銷市場受阻的不同課題。遠洋漁業如何破浪前行,迎接下一道曙光?
因應國際趨勢變化,1989年政府和產業界合力成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協助業者進行入漁合作、處理漁事糾紛、爭取成為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會員,以確保遠洋作業權益。參與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過程中,透過發展漁船監控系統、觀察員計畫等,共同養護與管理海洋資源。其中,觀察員計畫迄今二十餘年,已獲得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認可,今年1月該組織將派員來臺進行第三次定期稽核。
為符合國際漁業公約對於遠洋資源捕撈的規範,臺灣設立隨遠洋漁船出海的觀察員制度,為防止過量捕撈及保護特殊的魚種,觀察員的工作就是監控、記錄及回報臺籍遠洋漁船的作業及漁獲量。值勤18年的資深觀察員師家璧去(2023)年秋天退休,加上他先前10年的遠洋漁船跑船經驗,幾乎有大半生孤懸海上,跑過三大洲五大洋,大海已然是他的家。
劉萬天於2016年當選全國模範漁民,投身遠洋漁業56年,從船員當到船長,再創業成立「金翔穩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擁有十幾艘延繩釣漁船的船東。一路走來,他以堅毅不拔的精神乘風破浪,扭轉出身清貧的劣勢,為自己的人生開展更大的格局。劉萬天親身參與臺灣遠洋漁業的轉變,始終秉持初心,以愛與包容心善待每一位船員。儘管產業環境時好時壞,但他相信臺灣人的智慧與韌性,必定能找出未來前進的方向。
聯合國農糧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宣布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Millets, IYM)」,主要目標是提升對小米營養和健康價值的重視,肯定小米為潛力糧食作物。為響應全球糧食議題,臺灣各地推廣活動陸續展開,這之中經常可以看見臺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的身影,他擔任召集人、引言人、顧問等,連結相關單位、民間團體,成為串聯各方、匯聚力量的靈魂人物。
霧臺鄉魯凱族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巴清雄(Rungudru Pacekele)於2020年開始推動USR種子型與萌芽型計畫,帶領學生深入屏東縣霧臺鄉霧臺村的谷川、神山與霧臺部落,學習魯凱族傳統農業文化,並於休耕地進行小米混作栽培。巴清雄說,與2011年他負責的「小米回家」行動相比,中山大學USR計畫有一套完整規畫,能夠將學校與部落整體的力量有效整合,在原住民族傳統農業面臨人口外流、勞動力老化的情況下,開創小米復耕與保種新希望。
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共16族,臺東地區共有7族,占臺東縣三分之一人口,近8萬人。臺東地區原民族群多元、傳統物產豐饒,原鄉發展向來是臺東農改場努力方向。2022年開始,臺東農改場執行「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計畫」,投入原民作物的知識傳承、栽培技術、產業串聯、資料建立與推廣等工作,推動原鄉兼顧「三生共好」的永續農產發展模式,保留部落農耕文化,提升部落經濟、促進青年回流。
11月底,以斯馬哈散農莊的油芒田已採收完畢,旁邊綠中帶紅的低矮植物,是剛種不久的紅藜。在這片1.8公頃的農莊中,種植著布農族過去慣常食用的五穀;1942年族人被迫從高山遷移平地時,僅攜帶小米下山,其他穀物已不復見。抱著復耕原民作物的心情,農莊主人邱曉徵(Banu Ismahasan)先種植小米,2014年開始種植紅藜,他邊上課、邊尋找其他原民作物,至今已成功復育紅藜、稷、龍爪稷、油芒。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挾帶超大豪雨,重創屏東縣瑪家鄉瑪家村、霧臺鄉好茶村、三地門鄉大社村的部落產業與生活場域。為了重建家園,三村的居民遷至位於瑪家鄉北葉村的瑪家農場,將山林環繞的新部落命名為「禮納里」(Rinari),禮納里含意是「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在此地匯聚了新的希望,重新出發。包括田野調查家林志忠與在地部落青年所組成的「深活共構」文化工作室,為了推廣原民文化、建立和諧生態圈而共同努力。
人稱「紅藜達人」的鄭世政,最初和家人一起嘗到家鄉屏東種植的紅藜,驚豔於它對人體健康的益處、商業化的潛力,一頭栽入臺灣特有種作物「臺灣紅藜」復興運動,全心奉獻本土紅藜產業。2014年集結理念相同者,成立農企業「信豐農場」,自產自銷結合農友契作,田地至今擴展至十餘甲,紅藜栽種面積為全國之最。鄭世政的願望就是遍撒紅藜種子,讓各地皆能感受紅藜之美,同時推廣到全世界,讓臺灣紅藜在國內外發光發熱。
從山地陸稻、小米到油芒,中研院研究團隊以跨領域科學方法,持續探索臺灣傳統糧食作物的生命力,並成為未來糧食發展的新方向,而勾連這條研究路徑的關鍵之一竟來自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的考古遺址。南科考古團隊在南科發現的南關里東遺址,陸續出土大量的碳化種子,讓科學家得以一窺5千年前臺灣南島語族祖先的活動軌跡,為臺灣早期作物的研究留下重要指引。
農業部推動「智能防災設施型農業計畫」中程計畫,預估自2023至2026年將投入共54.8億元。農業人工智慧市場近年在全球呈現指數成長,相關技術愈趨成熟,尤其環控設施生產有助於應對省工、改善栽培管理、氣候變遷下穩定生產等問題,臺灣有物聯網(IoT)、資通科技(ICT)優勢,於亞熱帶栽培環境相對先進的發展亦在國際獨具一格,但智農工具運用仍必須經過學習,資金需求乃至網路基礎建設也都是其推動門檻。
臺灣農業未來所要面臨的,將會是氣候逆境以及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這兩大困境的挑戰;而對於提升農業產值,反季節生產、穩定供貨這兩項要素,可謂顛撲不破的法門。要解決兩大困境、並藉由兩大要素持續發展農業,精準農業、智慧溫室正是可行之道,位於農業大鎮的雲林及嘉義縣,三欣園藝在國內智慧溫室建構者皆展公司支援下,正在打造國內精準農業的典範。
臺南高鐵站的不遠處,富春山農場共計8公頃的網室皆種植木瓜。返鄉投入網室木瓜園的栽培12年,農場主人陳文億不僅堅持單一作物,更主動和農業改良場合作,於田間導入智慧化管理模式與省工機具,精進栽培作業;同時取得產銷履歷驗證,連續5年通過國際高標準的全球優良農業規範(GLOBALG.A.P.)。穩定、高品質的生產,讓陳文億成功拓展大型銷售通路如全聯、SOGO等,更順利打進國外市場,將木瓜外銷日本。
農業部於2016年提出農業再生計畫,並於2017年推行智慧農業至今,鼓勵智慧科技與精緻化溫網室設施的發展,目的為改良產銷技術,以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林裕彬表示,「目前全球面臨氣候變遷、水資源缺乏與食安等問題,對農業造成極大影響,勢必要朝向精準化、自動化栽培的方向邁進,智慧農業結合設施栽培會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