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人物
處理海洋廢棄物,有預防、減緩和移除三大策略,「刺網漁具實名制」希望以溯源管理達到預防的效果,原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簡稱漁業署)是輔導縣市政府以地方自治法規推動,其中基隆市、新北市、澎湖縣等進度較快,部分縣市尚未完成,因此漁業署今年(2020年)統一訂定法規,明年正式上路,各縣市政府可一體適用。
目前臺灣校園午餐供餐人數約為174萬人,占全國人口8%,推估每年需求蔬菜可達7萬噸,這是很大的消費市場;我們希望藉由消費驅動生產,增加農民契作面積,不僅穩定安全供應國產可溯源食材,也能帶動三章一Q農業生產。
為落實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決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今年(2020)3月發布《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辦法》,將農產品從生產到初級加工,納入農委會管理,建構一元化管理制度;農產品初級加工回歸農方,為農民多開一條路,讓農業生產更加靈活。
年過不惑的郭明源是堅持友善土地十數載的有機農夫,也是社區老少居民與溼地生態的守護者。非務農子弟的他,在十多年前的漂鳥計畫中找到對土地的使命,從板模職人轉型成全職農夫,更從有機耕作起始,一路走到社區發展與環境保護。
黃大洲被認為是最受李登輝栽培提攜的學生,他早年公職生涯一路追隨李登輝,李登輝當臺北市長時,把黃大洲找來擔任市長機要顧問兼研考會主秘;李登輝轉任臺灣省主席,黃大洲也跟著前往省府擔任副秘書長。1990年,李登輝總統任內,黃大洲經臺北市議會同意,成為最後一任官派臺北市長。
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於2020年7月30日晚間辭世,享耆壽98歲。他不僅是推動臺灣政治轉型的「民主先生」、求知若渴的哲人總統,更是學有專精的農業經濟專家;他從年輕時就投身農業研究,一生心繫農民,不曾停止對臺灣農業的關懷,多次在臺灣農業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擘劃政策協助農民因應各種挑戰,對臺灣農業發展影響深遠。
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於2020年7月30日晚間辭世,享耆壽98歲。他不僅是推動臺灣政治轉型的「民主先生」、求知若渴的哲人總統,更是學有專精的農業經濟專家;他從年輕時就投身農業研究,一生心繫農民,不曾停止對臺灣農業的關懷,多次在臺灣農業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擘劃政策協助農民因應各種挑戰,對臺灣農業發展影響深遠。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今年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努力讓有機農業的價值被看見,過去我們看有機農業,通常把重點放在農藥、化學物質殘留多少,但是農政機構一直努力為大眾把關慣行農的農藥殘留問題,料理界更會教導大家如何清除農藥,如果只談這些,無形中削減了有機農業的必要性;其實有機農業的價值不只於此,它的農法本身就對環境有很多好處,不僅減少汙染、碳排放,也有助於維護生物多樣性,未來我們應該提出科學證據,並在教育這塊更加著力,加強理念的論述,才能讓更多的生產者、消費者「有感」,願意主動加入。
25歲的龔哲敬年紀輕輕已在爾虞我詐的商場洗禮一輪,不怕吃苦,只怕沒苦吃,會太無聊。龔哲敬用經商的豪氣在宜蘭員山創立自然農法代耕體系,對外,他總說宜蘭的土太黏人,來了就走不了。
為了緩解產業缺工的問題,同時因應氣候變遷、國際貿易自由化等挑戰,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程度的提升,乃至於智慧農業的推動,對於臺灣農業發展至為重要
總是開著一輛吉普車,進出在縱谷小鎮與後山森林之間,在臺東林區管理處(簡稱臺東林管處)服務了30餘年的巡山員林易均,透過定期巡查、遠端監控、深山特勤,守護著這片伴他度過童年的山林。
臺灣得天獨厚的地理與氣候環境,擁有許多充滿在地特色的香料,我們可以從推廣教育著手,讓更多人認識、了解香料的特性及其趣味,並借重臺灣先進的農業科技、生物科技,不僅提升栽培技術,也結合醫療保健功能的驗證,開發出更具附加價值的香料產品。
進入「後盜伐時代」,我們可以有更斧底抽薪且兵不血刃的做法,不要等盜伐發生了,再派出重兵去加強圍堵,而是從根本下手,不要讓它發生。
越來越急遽的氣候變異讓農業災損的風險升高,2018年度農業天然災害損失逾50億元,2016年更高達300億元以上。農試所「農業氣象與設施工程研究室」研究員暨主持人姚銘輝說:「透過科技的早期預警來防、減災,對農民、政府都有好處。」
要使水產養殖產品成長健康且富饒, 除了飼料給予日常所需營養之外,能夠使其增添額外附加成效的「水產飼料添加物」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功能主要是「提供飼料無法給予、讓產物能夠提高附加價值」的「另外添加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