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總編輯——陳宗嶽 從單一功能邁入多元成效,添加物源自水環境更適切

口述/陳宗嶽 採訪.整理/段雅馨 攝影/李文揚

除了蛋白質來源愈趨天然之外,在未來,飼料添加物的功能性將會從單一項目走向綜合多元。

要使水產養殖產品成長健康且富饒, 除了飼料給予日常所需營養之外,能夠使其增添額外附加成效的「水產飼料添加物」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功能主要是「提供飼料無法給予、讓產物能夠提高附加價值」的「另外添加物質」,例如提升抗病能力,或是增加水產產物的顏色表現等,都是飼料添加物的功用。以鮭魚或是東星斑來說,這一類魚賣相越紅越受消費者喜愛,於是許多養殖業者會加入含有胡蘿蔔素的添加物給水產物食用。

水產飼料添加物的使用現況,大眾普遍以無需接觸水體的畜牧養殖與水產養殖相比,不過水產養殖除了接觸空氣之外,還得面對水體,而水體又是相當複雜的有機體,可以說水產養殖面對的汙染源與細菌源是更加複雜。這是為什麼我鼓勵業者從化學性添加物轉換為天然添加物,並且正確使用水產飼料添加物,以及推動其營養萃取來源更貼近「水環境」的原因。

現有水產飼料添加物的蛋白質來源以大豆為大宗,不過大豆屬於陸地種植產物,以生物的觀點來看,魚還是要吃來自水中的蛋白質較為合適。同時,目前全球人口正在增長,人類對畜牧水產等農產品的需求也隨之提升,這也代表拿來餵食的大豆產量必須提高,但土地面積有限,大豆產量必然有達到飽和的一天,因此需要另闢蹊徑,找尋其他的植物性蛋白來源。以「藻類飼料添加物」為例,藻類是水中遍布最廣的蛋白質來源,再加上培植方便簡易,又具有天然的誘引效果,能夠誘引處於冬眠狀態的魚群攝食,進而增加業者在冬天的收益。

除了蛋白質來源愈趨天然之外,在未來,飼料添加物的功能性將會從單一項目走向綜合多元。例如,一種添加物能給予水產日常所需營養,同時也能增強其色彩或抗病力的表現,對水產飼料添加物的發展,我認為指日可待。

 

陳宗嶽 國立成功大學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遺傳學研究所博士,現職為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特聘教授兼主任,中華民國水產種苗協會常務理事。研究專長為魚類基因體、魚類分子免疫、微流體分子檢測技術、飼料添加物。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