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同眼光裡,尋找花朵公認最美的角度 陳景韋

臺北花卉市場拍賣員陳景韋抬頭望著投影幕上的拍賣數字。

文/段雅馨 攝影/李文揚

「應該是說,大家都各有各的眼光,那拍賣員的角色就是在那麼多眼光裡面,拍出一個大家都滿意的價格。」

剛結束一整夜緊湊拍賣工作的陳景韋,受訪時卻不顯一絲倦容,講解起拍賣花卉的眉角與拍賣員的職責,句句嚴謹,字字到位。生為中部小孩的他,成長環境就被花卉圍繞著,之後進入彰化花卉拍賣市場工作兩年,再到占了全臺近五成交易量、國內最大的臺北花市,陳從理貨、貨物堆疊和集中分類的基層職位一步步往上爬,如今他不只是站在臺上「喊水會結凍」的拍賣員,還是帶領其他基層的主管。

在快節奏裡穩定各方步調

陳的地位看似「呼風喚雨」,事實上他一路走來並非安閒穩定、風調雨順。陳說拍賣員當然要熟悉花卉的專業知識,但只是紙上談兵那可就慘了,「這不是像學生背教科書,讀熟就ok了可以畢業,我們最寶貴的就是經驗值。」留下伏筆,越讓人好奇這經驗需要熬過多少磨練。

臺北花市的交易量占了全臺45%,再加上花卉生命週期短,需要和時間賽跑,基本上「快!快!快!」就是臺北花市的基調。晚上10點來自各地的卡車紛紛抵達花市,卸貨、理貨、堆疊裝箱等事前準備完成後,時鐘走到凌晨3點半,拍賣員站上拍賣臺,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內要賣掉4,000箱的貨件,平均10秒內就必須完成一筆交易。

以臺北花市來說,拍賣線依照市場喜好的大宗花卉分為A、B、C、D四條線。A線負責菊花及從越南、泰國、荷蘭等國來的進口花;B線集中在玫瑰和洋桔梗;C線是祭祀常用的劍蘭,以及臺中、嘉義、臺南和屏東產地來的細花類;而D線主要拍賣百合與火鶴。員工在初到花市時就會被「分線」,從該線的理貨、貨物堆疊、集中分類等基層做起,接著慢慢建立該線所需的花卉專業知識,完成了這兩項「基本功」後,才有升等為拍賣員的資格。

陳指著承銷人的座席說:「你看喔,這邊坐100多個眼睛盯著你,你要怎麼不被那種壓力嚇到?很多剛上拍賣員的,可能做沒幾個禮拜就受不了了。」以為抗壓性高就能勝任拍賣工作嗎?沒有那麼簡單,陳認為這只是通過最低門檻而已,再來還要比頭腦轉速,拚溝通技巧。

1座位共200席的拍賣場,每次拍賣幾乎都會坐滿三分之二席。

花卉的樣貌千變萬化,同一個品種由不同花農在不同地區種植,生長出來的花朵都會略有差異,更不用說因季節更迭而產生的自然變化。陳說拍賣員都身懷絕技,聽起來玄妙,他眼神卻格外篤定:「我們(拍賣員)一定都有一個能力,就是當打開箱子拿出花的那一刻,就會知道它大概值多少錢。」不只要能喊得出價,數字還得讓供應人(花農)與承銷人(花商)雙方都覺得公平合理,很多時候還要兼任「助教」,教育承銷人和供應人。

「像有些品種在冬天是桃紅色,步入夏天變得偏粉紅,有些承銷人會疑惑『好像跟我買的東西不太一樣』,可是他不見得知道那個『不太一樣』是為什麼,」這時候拍賣員就得和承銷人解釋原因做科普,「如果他們印象一直停在冬天的樣子,到了夏天可能會有交易糾紛,這對花農也不公平。」同樣的,若有花農供應了品質不盡理想的花卉,拍賣員也要第一時間聯絡,建議花農做好花卉分級、叮嚀千萬不要投機「冰花」。在和雙方溝通的過程中培養信任度,以專業為基礎,配合圓融的身段,拍賣員都不只是拍賣員了?彷彿瞬間抽離俯瞰全局一般,陳再度用中立的語氣淡淡地說:「嗯……拍賣員這個角色喔,坦白來說真的滿難的。」

完成拍賣交易後,花卉會隨著運輸帶到集貨區。

留下初生之犢的新鮮感,迎接每日瞬息變幻的挑戰

陳的輕描淡寫,或許正是他多年拍賣專業的展現,即便只是走逛一圈拍賣流程,他都規畫好在卸貨點該講什麼重點,哪些細節必須到市場內模擬展示才會清楚,看似是不帶情感的抽離,實際上是因為了解透徹、掌握細節才會有的淡定。

淡定歸淡定,做了這麼多年的拍賣員,陳每天依然如初生之犢一樣滿心期待「上戰場」的那一刻。「行情熱絡的時候,上面就會出現『哇!』的聲音歡呼,那個現場喔,是非常非常熱鬧的啦!」即便已經當到主管,他還是維持每個月主持至少三到四場拍賣。因為花卉非常跟著市場動態,再加上臺北拍賣花市和消費市場緊鄰在一塊,消費狀況的好壞從承銷人當下決定買多買少、敢不敢買就會立即知道,隨時讓自己保持在某種「備戰狀態」,維持他累積多年的直覺,是陳對拍賣崗位的堅持,更是他熱愛這份工作的證明。

拿著訪綱,井井有條分享拍賣經歷的陳景韋。

問陳工作之餘有沒有私心喜歡的花種?「會啦,逛還是都會去逛,看一下你拍出去的在市場有沒有差異啊,哪些東西大家願意買高價啊。」他心思又繞回工作,機關槍連珠砲,分享如何反覆檢討能讓下一次(很可能就是不到24小時之後)的拍賣做得更完備、穩定。又問,是什麼讓他持續對拍賣員工作保有熱情?「讓生產者覺得『賣到不錯的價格』,承銷人覺得『品質很ok價格又合理』,消費者買到花覺得對國產花卉有信心,」「促成這種三贏局面,就是拍賣員最大的成就。」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