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林華慶 採訪.整理/劉芝君 攝影/李文揚
里山生活本質,在於重拾人類與土地的和諧關係。
有些人對里山有些誤解,認為是倡議回到舊時代生活,但里山生活本質,在於重拾人類與土地的和諧關係。臺灣推動里山保育,尤其是人類活動相對密集的地帶,必須拋開圈地保護思維,因為農耕對土地適度擾動後,營造出的環境反而宜於部分瀕危動植物棲存,有助生物多樣性。
從生態學來看,農地屬於植被演替初期的階段,正常植被演替過程,一開始就是植被砍伐殆盡成為裸地狀態,隨時間演進,植物相從草本植物、灌木、稀樹,再到最後繁茂高大如原始林的極盛相。演替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生物相會有所嬗遞和取代,像演替初期的生物就不會出現在極盛相,各有代表性的物種,沒有所謂好壞。探究日本推動里山另個原因,正是發現許多山坡農、林地因為缺乏人為擾動後逐漸朝極盛相發展,反倒使生物多樣性下降,這點其實和多數人認知差距甚大。因此,並不是畫個保護區隔離人類干擾就是保育,而是要避免新興的農藥、化肥濫用,保存人類管理農田,修築埤塘、溝圳和邊坡等傳統的有益擾動。
其次,以瀕臨絕種的石虎來說,很多人將保護的責任理所當然歸給當地居民,但我們應以同理心看待這件事,不應一昧訴諸道德或輿論壓力,讓石虎出沒的地方,居民反倒懷璧其罪。假設今天為了保護石虎,你的住家要縮減幾坪面積,或是為了保育石虎進一步限制所有權人的土地使用方式,進而造成土地跌價,又會如何自處?所以林務局2019年起推動「友善石虎生態服務給付試辦方案」,若石虎獵食農民養的雞,通報就有新臺幣3,000元補償,再配合監測且於三個月內拍攝到石虎,另發放1萬元獎勵金;除了家禽危害補償,針對不使用毒藥、除草劑或獸鋏的友善石虎農地等,也有相關補助。這種做法,目的是消弭居民因石虎與人類間的衝突所導致的惡感,雖然最初是基於對價關係,但我相信一種行為持續久了,思維與人心終究會改變。
另外我也想強調,野生動物保育是公益性的價值,惠益既由全民共享,成本當然也應由全民共同承擔,所以當農民不用藥導致作物歉收,或家禽被石虎捕食而蒙受經濟損失,應給付他們合理補償,我們應該把在地農民視為石虎棲地的管理員,給予管理員合理給付,他們會更有動力做到土地的良善管理。
林華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局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博物館副館長、文化部專門委員兼媒體公關組長暨科長、林務局保育組技正、臺北市立動物園副研究員暨組長,以及臺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