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產銷履歷卓越貢獻獎 各界高手共創安心好農產

文.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農委會期望藉由本項活動鼓勵更多優秀菁英加入產銷履歷輔導、轉型及推動之行列,吸引更多產業攜手跨域合作,提供消費者優質多元的產銷履歷農產品,創造多贏新局面。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舉辦第二屆產銷履歷卓越貢獻獎活動,選出5位在產銷履歷制度推動上具有卓越貢獻的得主:張素華總幹事積極推動花蓮富里產銷履歷稻米集團驗證;蔡本原助理研究員協助彙編農糧產品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鍾清輝總幹事輔導美濃菸農轉型並推動多項蔬果取得產銷履歷驗證;林良田總經理帶動國產創新米食運動,推出產銷履歷蘿蔔糕、碗粿及芋頭糕等;張奐雲秘書長建立AMOT 溯源餐廳資訊平臺。農委會期望藉由本項活動鼓勵更多優秀菁英加入產銷履歷輔導、轉型及推動之行列,吸引更多產業攜手跨域合作,提供消費者優質多元的產銷履歷農產品,創造多贏新局面。

 

花蓮富里米品牌行銷 拓展驗證面積

花蓮縣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

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從小家中務農,後來進入農會服務,長年擔任第一線農業輔導人員的她十分了解農民需求,擔任總幹事後,便全力推動產銷履歷制度,並以「與大地友善共生」的經營理念,協助在地農民生產、銷售與訓練。「農會是農民與市場之間進行接軌最重要的橋梁。」張素華深知建立兩者互信的重要性,故推動產銷履歷制度,透過溯源、第三方的驗證,讓彼此都能有更好的信任基礎。

為帶領富里鄉農會走向產銷履歷集團驗證,張素華率先設立履歷管理專員及輔導員等職務,協助農民了解產銷履歷制度,並以「全面契作、保價收購」方式,確保農民收益。此外,張素華善用農會既有資源,進行碾米、包裝及管理,更以「富麗米」品牌共同行銷,2017年至今,已將稻米產銷履歷面積推廣至400公頃,讓市場上的消費者也能吃到安心優質好米。

 

農事樣樣通 產銷履歷最佳翻譯官

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蔡本原。

「在產銷履歷這條路上,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可說是蔡本原推廣產銷履歷的理念。自產銷履歷制度開始推行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蔡本原就已加入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彙編小組。彙編規範是一項大工程,針對每項不同作物的特性進行規定,除了專業知識外,更需要實務經驗的結合。蔡本原秉著自身的專業與實務,釐清改良場與農友兩方的需求後再進行雙向溝通,好讓彼此取得共識,才得以順利推展產銷履歷制度。身為產銷履歷推廣路上的「最佳翻譯官」,除了生鮮作物之外,將納入更多產銷履歷加工產品,讓我國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更安全、可追溯,生產者與消費端勢必能建立起更深的信任度。

 

打造美濃品牌MIM 逆轉成優勢

高雄市美濃區農會總幹事鍾清輝。

原以種植菸葉為主的美濃,在臺灣加入WTO後,菸葉栽培走入歷史。面臨人口外流及產業衝擊,美濃區農會總幹事鍾清輝帶領農會員工,用產銷履歷翻轉窘境,打造「美濃製造」(Made in Meilong, MIM)品牌。鍾清輝明白美濃要做出品牌區隔,「產銷履歷就是特色,也是品質保證,美濃是擁有米、紅豆、澄蜜香小番茄、白玉蘿蔔的產銷履歷食材珠寶盒,希望讓美濃農產品都通過產銷履歷驗證。」鍾清輝讓農民都願意配合農會政策的秘訣,心法無他,就是站在農民角度思考。「農民碰到農事問題,農會協助解決問題;農民擔心銷售,農會利用契作、共同運銷及直銷宅配等多元行銷模式,與農民站在同一陣線,建立起信任感。」鍾清輝最終目標是將美濃農業打造成六級化產業,希望以農業為基礎推廣美濃農村與客家文化,成為客家新農業的典範!

 

推動產銷履歷 從吃早餐開始

左三為板田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良田。

板田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良田,研發產銷履歷驗證的蘿蔔糕、芋頭糕、碗粿及虱目魚蘿蔔糕,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願景。整合生產到加工的過程中,為了能有穩定食材供應鏈,林良田取得產銷履歷輔導員的資格,說服更多的農友加入產銷履歷行列。對林良田來說,經營事業不僅是追求利潤,還要支持友善環境耕作、在地農業及提供顧客安全安心的產品,更希望能在未來將臺灣產銷履歷加工食品推向國際,進軍國外超市,讓世界各地的人都吃得到臺灣的米食。未來,林良田將發展早餐店新品牌,開一家全部使用產銷履歷食材的餐廳,將產銷履歷的產品延伸到每個人的生活中!

 

產銷履歷溯源餐廳 引領消費端

台灣農業跨領域發展協會秘書長張奐雲。

台灣農業跨領域發展協會(AMOT)秘書長張奐雲,在輔導產銷履歷溯源餐廳上功不可沒,從2013年AMOT加入推動溯源餐廳系統的行列,張奐雲以消費端為出發點,鼓勵餐廳使用產銷履歷的食材,並創造如同米其林的星級評鑑,使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透明化,幫助消費者為自己的飲食健康把關。張奐雲成功讓王品集團及麥當勞等連鎖體系加入,目前更拓展產銷履歷溯源餐廳達數千家,打造出產銷履歷的食安品牌形象,可說是產銷履歷制度擴及消費端的強力推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廣告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