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總編輯——台灣休閒農業學會理事長顏建賢 臺灣休閒農業的升級,到農村療癒身心!

口述/顏建賢 採訪.整理/陳慧萍 攝影/王志元

好的農業就是最好的醫生,農業旅遊提升至農業療育,不僅能提升大眾福祉,也能增加農場經濟效益。

2020年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全球,臺灣在疫情趨緩後,人們走出戶外的需求更加強烈,近來更出現所謂的「報復性旅遊」熱潮,除了經濟產值的表現外,我們也應該同時注意休閒品質的提升,為日漸興盛的臺灣農業旅遊,帶來向上躍進的契機。

我長期關注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觀察到的趨勢是「家庭主義」和「田園主義」復興,過去人們旅遊通常是為了「go there」,去某個景點玩,現在的旅遊更常是為了「escape」,逃離,人們渴望逃離都市的擁擠、空氣的汙濁,以及人際關係的緊張,希望能回歸自然,讓身心得到放鬆。休閒農業要能夠呈現鄉村性(rurality),讓遊客感受到農村的美好、農業的價值,這一點非常重要!

臺灣休閒農業經過多年來的穩健發展,目前全國有370家取得許可登記證的休閒農場,以及96個休閒農業區,這些農場的地理位置介於城市和山林之間,既可以讓人逃離都市塵囂,又沒有到深山的不便,還可以和當地人產生連結,越來越受到歡迎。

不過,休閒農業如果只停留在吃喝玩樂層次,無法進一步提升價值,也很難吸引遊客舊地重遊。事實上休閒農場還有很多的可能性亟待開發,需要更多的論述與規畫。行動通訊科技已經從4G進展到5G,我認為休閒農業也要因應時代需求,升級至新5G,在綠色環境(Green Environment)、綠色農產品(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s)的基礎下,納入新元素,逐步邁向綠色觀光(Green Tourism)、綠色照護(Green Care)及綠色療育(Green Therapy),提供遊客更多面向的體驗。

以綠色療育為例,許多研究已證實,參與農業體驗或親近自然,具有提升身心健康的效果;現代人重視健康,近年來包括園藝治療、寵物療育、森林療癒等,各種創新領域蓬勃發展,越來越受到矚目。

農村是療癒身心的最佳場所,有人說,臺灣如果多一家健康有機的休閒農場,就可以少開一間醫院。好的農業就是最好的醫生,農業旅遊提升至農業療育,不僅能提升大眾福祉,也能增加農場經濟效益。

這次疫情初期對休閒農業帶來衝擊,農委會除了輔導業者進行硬體設備的改善,也協助業者強化導覽解說和論述的能力。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名譽教授陳昭郎曾說,休閒農場和一般農場不同之處,關鍵在於導覽解說和農業體驗活動;有好的導覽及體驗活動,才能引導遊客細細品味農村的生活態度,感受到農業的生命力。

 

顏建賢 台灣休閒農業學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所博士,現任景文科技大學旅遊系專任教授、臺灣農業推廣學會名譽理事長、臺灣長宿休閒發展協會理事長。專長為鄉村旅遊、長宿旅遊、農業旅遊產業行銷管理、綠色旅遊、民宿經營管理。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