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署長張致盛:落實刺網漁具實名制 不要讓垃圾比魚多

口述/張致盛 採訪.整理/陳慧萍 攝影/王志元

漁業部門的長期目標,希望做到漁業零廢棄物,這要從預防、減緩和移除三方面來做;不僅推動減少廢棄物的漁法,也在漁港設置暫置區,鼓勵漁民負起責任,把海上的垃圾帶回來。

海洋廢棄物是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調查,臺灣的海廢以生活垃圾和遊憩垃圾比例最高,大約7成,漁業廢棄物雖然比例不高,但體積較大,若沒有妥善處理,不管對生態、漁業生產都造成影響。近年屢見海龜、鯨豚在大海中被網具纏繞,令人怵目驚心,一定要好好處理。

處理海洋廢棄物,有預防、減緩和移除三大策略,「刺網漁具實名制」希望以溯源管理達到預防的效果,原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簡稱漁業署)是輔導縣市政府以地方自治法規推動,其中基隆市、新北市、澎湖縣等進度較快,部分縣市尚未完成,因此漁業署今年(2020)統一訂定法規,明年正式上路,各縣市政府可一體適用;已經訂定地方法規的縣市,要廢除或者延續都可以,但必須以中央法規為最低標準。

向海致敬 推動刺網漁具實名制

漁民並不會自己把網具丟棄到海裡,因為這是他們的生財工具,之所以會廢棄,大都是在作業過程中被勾到或者遺失。刺網漁具加上標示,可以很清楚知道是誰的,我們進一步要求漁民「漁網帶出去,就要帶回來」,漂流到海岸的網具,必須收回,不能隨意棄置在海中,如果遺失則要通報,否則將面臨罰鍰。

漁民回報意外流失網具,能讓我們了解無法取回的漁具數量,且有助於進行清除熱點位置分析,因此刺網漁具實名制,不僅可以預防廢棄漁網的產生、減緩對環境的衝擊,也能幫助移除;漁業署針對人工魚礁區域長期補助縣市政府,透過不同協會和團體清除漁網。

漁業署署長張致盛出席金門「刺網標示措施」說明會。(圖片提供/漁業署)

漁業署科長邱宜賢向漁民示範浮子的標示方式。(圖片提供/漁業署)

劃設刺網禁漁區 鼓勵漁民轉型

臺灣漁業使用刺網很多,最新統計,目前核准主營刺網業漁船大概有7,539艘,兼營的2,417艘,占全國總漁船艘數約一半。漁業署在2017年開始推動刺網轉型,輔導漁民改為一支釣或延繩釣,並停止核發新的刺網執照,若兼營刺網漁船過戶,就不能再經營刺網。此外,我們也推動近海3浬禁用拖網等網具,劃設刺網禁漁區,減少刺網作業的空間,鼓勵漁民轉型,目前刺網已從2017年的1萬2,000多艘,減少到今年的9,956艘。

行政院在2020年核定「向海致敬」計畫,漁業署配合推動漁網具標示管理,在公告「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草案後,陸續於各縣市舉辦說明會,第一場在金門舉行,我在會中告訴漁民,海洋環境改變會直接影響漁業,漁民應該是最在意海洋環境與生態的人,根據研究,若我們現在不做任何改變,30年後,也就是2050年,海洋的垃圾將會比魚還多,一旦資源枯竭了,漁民也賺不到錢。

漁業署與地方政府攜手推動牡蠣產業廢棄物源頭管理,輔導漁民使用替代浮具,以及蚵棚與廢棄保麗龍回收去化機制,圖為漁業署署長張致盛現勘臺南海屋環保蚵棚。(圖片提供/漁業署)

保護海洋資源發展永續漁業我們以實際數據告訴漁民永續漁業的觀念,例如沿近海魚類鯖鰺和鎖管,過去在無限制捕撈後越長越小,鯖魚2004年平均體長43公分降為2013年的37公分,而在漁業署2013年公告訂定禁漁區,並根據繁殖期設定禁漁期後,鯖魚捕獲平均體長已增加為45.15公分;屏東漁業署與地方政府攜手推動牡蠣產業廢棄物源頭管理,輔導漁民使用替代浮具,以及蚵棚與廢棄保麗龍回收去化機制,圖為漁業署署長張致盛現勘臺南海屋環保蚵棚。(圖片提供/漁業署)

東港櫻花蝦也是很好的例子,過去捕撈季節沒有限制,大家越抓越多,價格下滑,後來訂定禁漁區、禁漁期,也輔導漁民成立產銷班,進行自律式管理,規範每艘船一天不得抓超過10箱(每箱15公斤),從此櫻花蝦產量穩定,產值在2000年代年平均新臺幣2.4億元,目前已提升為4.2億元。

這些相關措施都能讓漁獲更穩定,現在漁業署推動刺網漁具實名制,也是希望讓大家負起責任,保護海洋資源。新法規明年(2021)上路,我們有半年緩衝期,7月1日開始若沒有標示,就會開始罰錢,後年(2022)1月起,網具遺失沒有通報也要罰錢,若在海域發現廢棄刺網,沒有通報的話將處罰船主,因此漁民若不得已必須棄置漁網,例如被漁船絞到、勾到,網具收不回來,至少要做到通報。

針對有漁民反映網具標示不易的問題,因為一個網子幾百公尺,要標示很費工,我們正在努力克服,也與經濟部工業局一起討論,希望未來能讓網具在出廠時就方便標示;目前工廠回應是不容易做,我們後續會更努力,若能讓漁民不用這麼麻煩,相信接受度會越高。除了刺網實名制,我們也推動養殖漁業使用替代性浮具,取代原本的保麗龍浮具。保麗龍容易碎化變成微粒,就算用網子包覆,也只能減緩,效果不是很好,使用替代性浮具,比較不會產生微粒,使用期限變長,還可以回收,只是成本大約是保麗龍的3至4倍。漁業署今年開始以補助方式推廣,第一年全額補助4,000萬元,每顆800元,共補助了5萬顆,希望逐步讓漁民改用替代性浮具,並持續開發更環保和永續的做法。

預防、減緩、移除三管齊下 以漁業零廢棄物為目標

漁業部門的長期目標,希望做到漁業零廢棄物,這要從預防、減緩和移除三方面來做;不僅推動減少廢棄物的漁法,也在漁港設置暫置區,鼓勵漁民負起責任,把海上的垃圾帶回來。漁業廢棄物體積很大,實務上漁民不可能帶回家,我們就近在漁港設暫置區,並補助切割的機器,由漁會處理切割,後續可以進焚化爐或者回收。

在清除部分,漁業署負責人工魚礁區的覆網清除,我們補助縣市政府在做,成果逐年成長,從2009年的4,040公斤,到了去年(2019)已提升至4萬7,254公斤。清除水下覆網的成本很高,1公斤的網子可能只有幾百塊甚至幾十塊,但是一旦纏繞到礁石,潛水人員下去切割、剪斷再拉上來,成本高且作業非常辛苦,因此一定要推動刺網轉型和實名制,從源頭開始不要產生廢棄物,後端清除就輕鬆了。

漁業署於2013年訂定《鯖鰺漁業管理辦法》,以期永續經營鯖鰺漁業,今年進一步推動「海洋之心生態標章」,首批頒予南方澳鯖魚扒網船隊。(圖片提供/漁業署)

張致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署長

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博士,曾任農委會漁業署代理署長、農委會主任秘書、農委會科技處處長、農委會輔導處處長、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場長。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