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民主先生——李登輝總統對臺灣農業的貢獻(下)

李登輝總統1990年造訪中興大學惠蓀林場。(圖片提供/國立中興大學)

文/陳慧萍、段雅馨、楊盛安、游昇俯 攝影/謝佩穎、王志元、李文揚

往前閱讀:《不只是民主先生——李登輝總統對臺灣農業的貢獻(上)》

「若不是農經系的專業訓練,我無法做中華民國的總統。」
— 2008年11月16日,李登輝總統於臺大八十周年校慶


防止農村人才斷層 倡議八萬農業大軍

1978年,蔣經國任命李登輝為臺北市長,這對李登輝是全新的工作領域,他為此辭去臺大教授和農復會的兼職,全力以赴投入市政。當時臺北市已經相當程度都會化,農業活動已經不多,但李登輝仍發揮農業專長,協助木柵地區茶園轉型為觀光茶園,開創臺灣發展觀光農業的契機。

讓李登輝感到意外的是,臺北市長才當三年,1981年,李登輝又獲蔣經國拔擢,轉任臺灣省主席,讓他再次一展農業長才。李登輝上任未久,就提出「八萬農業大軍」政策,以培養核心農民,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八萬農業大軍的背景,在於當時城鄉差距逐漸擴大,農村人口持續流失,李登輝注意到臺灣農業以小規模經營的小農、兼業農為主,長此以往,將難以應付國際自由化的競爭,因此希望培育能有足夠生產規模的專業農,使他們成為有技術且有經營管理能力的農業主力。「李登輝深知臺灣農業經營規模不能與歐美先進國家競爭產量,所以要重視人才組織培訓,並想辦法提升效率。」當時在農發會、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協助執行八萬大軍政策的劉清榕指出,「八萬農業大軍是臺灣青年農民的搖籃,現在產銷班的班長,許多是培育於此。」

李登輝還為此設立農家子弟獎學金,由農林廳廳長余玉賢規畫,全國農會提供學費,每個鄉鎮分配5至10名的名額。劉清榕在四健會負責人力培育,在嘉義、台南、桃園、宜蘭等農校推動學生寒暑假實習計畫。配合政策的實施, 臺灣省政府也在1983年設置「神農獎」及選拔「十大傑出專業農民」,獎勵農業人才和優秀農民。「他關心就是農業、農村、農民」,劉清榕說,李登輝認為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一定要重視人才訓練、人才輔導,讓從農人口專注在生產生財,也要培育「農業後繼者」。

至於為何是「八萬大軍」?時任省府副秘書長的黃大洲說明,當時臺灣耕地約有八十萬多公頃,因此規劃每10公頃左右,找一位有組織能力、技術夠,能做產銷的專業農民進行分區集訓。「這是個相當具體的政策,只可惜後來沒有延續,形成了斷層。」現任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長期關注農業議題的蔡培慧認為,李登輝在其早期研究中,就已看到了臺灣農村第一線的問題,希望透過八萬「農業專戶」的菁英領軍,將農村帶入有理想、有熱情,也具有生產專業技術的年輕人,李登輝真正期望的是帶動農村結構調整。

黃大洲跟隨李登輝至臺灣省政府服務,對於八萬農業大軍政策記憶猶新。

申請加入WTO 臺灣農業面臨貿易自由化衝擊

1984年,李登輝當選中華民國第七任副總統,蔣經國總統在提名書中,特別提及李登輝對加速農村建設貢獻甚鉅,同時對他在臺北市長、臺灣省主席任內表現給予高度評價。1988年1月,蔣經國在宣布解除戒嚴半年後逝世,李登輝以副總統身分繼任總統。

李登輝接任總統,正好是國際情勢最嚴峻的時刻,他除了要挺過政壇的驚濤駭浪,政務也面臨內外交迫的處境。1986年,GATT烏拉圭第八回合談判將農業自由化列入議程,再加上美國301法案的壓力,臺灣被國際逼得不得不走向貿易自由化,農業自然面臨衝擊。「當時每年都在談判,臺灣農業已經受不了了,美國香吉士進口,果農就抗議,美國火雞肉進口,雞農也抗議。」當時在農委會農產貿易科,參與貿易談判業務的廖安定說,「外部有自由化壓力,內部又有抗爭,李總統面臨非常複雜的環境。」

1988年5月20日,李登輝才剛上任四個月,「臺灣農權會」就動員5,000名農民北上,在立法院前發起農民請願抗議活動,提出全面農保、肥料自由買賣、增加稻米保證價格與收購面積、廢止農會總幹事遴選、農田水利會改革、成立農業部、農地自由買賣等七項訴求。當天爆發嚴重流血衝突,事後共有130多人被逮捕,96人移送法辦。同情農民處境的李登輝,隔年立刻實施全面農民健康保險、降低肥料售價、增加稻米保價收購價格,部分回應農民訴求,行政院中美貿易專案小組也調整農產品進口措施,暫時舒緩對農民的壓力。不過,李登輝也深知,臺灣不可能永遠閉關自守,長遠之道, 還是要設法早日加入GATT,才能持續發展對外經貿關係。

為了因應臺灣申請加入GATT,1988年,李登輝請農委會成立專案小組,找來經濟、法律、農業等各領域的學者專家,了解GATT的規範和談判進度,並針對各種狀況進行沙盤推演,研議對臺灣的影響。當時小組成員包括現任總統蔡英文、前大法官羅昌發、臺大農經系教授吳榮杰、前工總副秘書長蔡宏明等人。吳榮杰表示,李登輝總統非常具有國際觀,也很有遠見,知道臺灣加入國際組織,勢必對各種產業造成衝擊,必須及早因應;他認為農經學者和經濟學者最大差別,就是「對農業感情不一樣」,李登輝非常重視農民的福利,知道市場機制不是萬能,農業的價值不只生產,接受國際規範開放市場的同時,一定要積極論述農業的多元價值,才能保有國內農業。

臺大農經系教授吳榮杰認為,李登輝總統具有國際觀,也很有遠見,知道臺灣加入國際組織,勢必對各種產業造成衝擊,必須及早因應。

臺灣在1990年申請加入GATT,1992年進入各種產業的實質談判,農業部分由農委會負責主談。當時有二十幾個會員國對我國提出諮商要求,雙邊談判至少兩百多場,還有數次大型綜合性會談,各國相繼針對其重要出口農產品項目,提出關稅及非關稅之減讓清單,對臺灣農業的衝擊可想而知。1993年,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決議成立世界貿易組織(WTO),臺灣在1995年WTO成立後,繼續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義向WTO叩關。為了安定農民的心,李登輝指示籌措一千億元,設置「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降低加入WTO對農業的衝擊。1995年,李登輝又推動老年農民福利金(老農津貼),照顧農民老年生活。

李登輝擔心加入WTO對農民造成衝擊,設置「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圖片來源/豐年社)

農漁會基層金融改革 李登輝為農民發聲

李登輝總統卸任後,仍然持續關心農業,前農委會主委李金龍回憶,2002年至2006年,在他擔任農委會主委期間,李登輝仍經常找他詢問農業問題,關心農民生活、農家所得及農村建設,並提出農業政策建議,農委會評估可行就會形成政策。不僅如此,在李金龍卸任農委會主委後,李登輝仍常找他相陪,到中南部參訪農民、農會及農業試驗單位。李金龍說,他會到翠山莊找李總統,再一同驅車南下,李登輝在車上很少休息,總是滔滔不絕談他對農業的看法,交代年輕一輩的要愛護農民,對農民真的是非常關心。

2002年,陳水扁總統希望啟動第一次金融改革,徹底解決農漁會信用部長期管理不良、逾放比過高問題,卻引起基層農民大反彈,認為是要消滅農會。李登輝在接見農會界7位代表,理解農民的憂慮後,決定同意出席「全國農漁會第二次共識大會」,支持基層訴求。李金龍說,李登輝當時認為農業金融有其特殊性,農會信用部是農村經濟重要支柱,許多農友只願到農會存錢、借錢,因此大力維護農會信用部。「李前總統為農會信用部說話,農會的人至今仍感念他。」

臺大農經系教授吳榮杰認為,李登輝也認同農業金融必須改革,但主張改革要有方法,應該下功夫調整體質,而不是直接衝撞、引起過度反彈,這樣反而會讓改革做不成,才會出面幫民進黨踩煞車。陳水扁總統最後接受建議, 召開全國農業金融會議,制定農業金融法,成立全國農業金庫,並在農委會設立農業金融局,專責監理農業金融。吳榮杰說,現在回頭看,他認為李登輝的想法是對的,當年農漁會信用部逾放比20%,現在逾放比只剩下不到1%,改革成效已經看得見。

農委會前主委李金龍表示,2002年總統陳水扁推動第一次金融改革,包括農會信用部,但李登輝前總統認為農業金融有其特殊性,大力維護農會信用部。(圖片來源/豐年社)

培育源興牛 期許臺灣發展肉牛產業

李登輝晚年投入臺灣和牛培育,2017年成立「源興居公司」 展開科學化配種與飼育肉牛。事實上,發展臺灣高端肉牛產業的構想,一直是李登輝的心願,當年他在農復會任職時,就曾經負責一項台美合作的「肉牛計畫」,準備培育臺灣的肉牛牛種,但最後沒有成功。退休後,李登輝心心念念,還是希望建立肉牛產業,讓臺灣農業版圖更加完整。李登輝一直認為臺灣有發展肉牛產業的空間,臺灣肉牛市值有兩百多億元規模,但自給率只有3%,且主要來源大都是乳公牛及高齡淘汰的乳牛轉肉用,品質不如真正的肉牛。2012年,李登輝環島「生命之旅」造訪雲林芸彰牧場時,不忘大力倡導臺灣肉牛產業。

李登輝的肉牛計畫,近年因為「源興牛」有了突破性進展。2016年,李登輝基金會祕書長王燕軍,因緣際會在擎天岡找到19頭日治時代飄洋過海來臺灣的和牛,經日本學者研究證實為「但馬牛原原種」;這批牛隻成功繁殖下一代後,以李登輝在臺北三芝的故居—「源興居」,命名為源興牛。為了解密源興牛的身世,李登輝、王燕軍與日本和牛專家中村佐都志、日本大學教授長嶺慶隆展開研究,2018年在《日本畜產學會報》聯合發表論文,確認「源興牛」與黑毛和牛的遺傳關係。95歲還能發表論文,是李登輝將農業作為一生志業的最佳證明。

一生奉獻農業 名留臺灣農業史

2020年7月30日,李登輝在臺北榮總病逝,震驚各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委會二樓的主委辦公室,懸掛著李總統親自提字的「農為國本」,這四個字有如農業的根本大法,支撐著臺灣農業的永續,對農業人來說,李總統對臺灣農業的貢獻,應該被所有人所銘記。

李登輝總統一生以農業為志業,他擁有豐富的學養,堅強的意志和信念,同時兼具以務實路線實踐理想的智慧;他心心念念都是臺灣農民,為求臺灣農業永續發展,孜孜矻矻,隨時都在為臺灣農業找出路,其政策遠見,迄今仍發揮影響力,臺灣農民將永遠感念他的貢獻。

李登輝在康乃爾大學的畢業論文,獲得美國農業經濟學會全美傑出論文獎。(攝影/謝佩穎,翻攝自臺大農經系館藏)

1988年,李登輝總統參觀新屋鄉省立桃園農業改良場,親自操作農改場自行開發的雙行式蔬菜移植機。(圖片提供/國史館)

李登輝關心農民生計,經常走訪基層,了解民情。(圖片來源/豐年社)

李登輝分別以學者、農政官員、執政者的身分,見證半個多世紀來臺灣農業的發展。(圖片來源/豐年社)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