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苗是夜行性生物,漁民淘「鰻金」必得在冬季夜晚來到河口、海岸。
封面故事
鰻苗汛晚到20天!捕鰻人有感 苗況不比早年:入冬罕見颱風推遲漁季 攀越漂流木撈「鰻金」

國內自每年11月起至隔年2月底開放捕撈鰻苗,但今年罕見在10月底有強颱「康芮」侵臺,11月中又遇「天兔」颱風,颱風警報期間無法捕撈,颱風過後沿海堆積漂流木、雜草與垃圾,均對捕撈作業造成阻礙,推遲漁季。

近年臺灣鰻魚外銷日本大幅萎縮,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葉信明(右)、執行長汪介甫(左)盼輔導養殖業者提升品質,強化競爭力。
封面故事
中國競爭、鰻苗資源減少 臺鰻何去何從?漁業署鼓勵野生「頭期苗」優勢推動設施養殖

臺灣曾是「鰻魚王國」,養殖鰻魚以外銷日本為主,1990年代初期在日本市占率超過5成,每兩條鰻魚就有一條來自臺灣,但隨著中國養鰻產業興起,臺鰻在日本市占率遭受挑戰。農業部漁業署表示,臺灣不應做價格競爭,但急需善用「頭期苗」優勢,導入設施養殖穩定生產,精進養殖技術,用高品質鰻魚贏回國內、外市場。

「極光鰻」是大岩生技養鰻場負責人陳國偉所創立的自有品牌。
封面故事
嘉義新生代養鰻達人 育出頂級「極光鰻」:投餵鱈魚油魚粉飼料 體色呈夢幻天空藍

嘉義最年輕的養鰻業者陳國偉,在布袋鎮經營大岩生技養鰻場,8年來堅守使用高成本鱈魚油魚粉飼料,加上在地特有底土環境,培育出下腹雪白、背部呈天空藍的頂級「極光鰻」。肉質柔軟、鰻香濃郁、魚刺無感的上乘鰻魚品質,讓他面對臺灣養殖鰻業縮減的低谷盤整期,依然能站穩嘉義前五大養鰻業者的位置。

將活鰻放進冰塊降溫後的水,可讓鰻魚進入「冬眠」狀態,是空運活鰻必經流程。
封面故事
臺灣活鰻日本市占二成 鰻魚大王拚轉內銷:投入外銷20年 吳明韋盼國內市場帶動產業

近年來,臺灣日本鰻活鰻在日本受到中國強力挑戰,市占率維持二成左右。自詡「鰻魚大王」的吳明韋,投入活鰻出口逾20年,身兼盤商、貿易商與包裝廠,他強調把關活鰻品質、確保訂單供應,維持客戶對他的信任,希望「客戶愈來愈好、愈來愈賺錢」以活絡鰻魚產業。

佳辰烤鰻生產線上,閃著醬色的蒲燒鰻,為養殖1年左右肉質柔軟的年輕鰻魚。
封面故事
維持鰻魚加工 「能創造的工作機會很多」 佳辰實業:烤鰻絕對不是一臺機器而已

成立至今37年的佳辰實業,在臺灣鰻魚產業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投入鰻魚加工,生產日本鰻燒烤製成的水產冷凍加工產品「蒲燒鰻」供應日本市場,從原料挑選到加工過程,每個環節嚴格把關,受日本客戶青睞。面對中國在日本市場的競爭,佳辰拓展「蒲燒鰻」一度進入歐美市場,目前仍持續與日本客戶維持良好關係。

1995年張錦宜初到水產試驗所任職,首先執行由中研院院士廖一久主持的「紅鼓魚的生理與成長研究」計畫。30年前原為巴掌大小、不到1歲的紅鼓魚,如今已長成巨魚(見圖右)。
封面故事
繁養殖新魚種 領先全球更永續:開發高經濟海水魚種 為資源復育迎新契機

臺灣養殖漁業有300年以上歷史,1960年代為國內養殖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草魚、鰱魚和草蝦、烏魚人工繁殖技術成功,1980年代以降石斑魚、午仔魚人工繁殖突破,確立海水魚的種苗生產技術。隨著氣候變遷與漁業資源耗竭,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開展聚焦高經濟性海水魚類的人工繁殖新發展,包括黑喉、土魠等魚種。

臺灣養殖水產已有品質保證,不遜於過去市場偏好的捕撈野生產品,受歡迎的高價值海魚黑䱛(黑喉、黑口)也有望很快加入養殖魚種行列。
封面故事
紅媠烏大範、青的擱卡讚 臺灣水產豐盛上桌:養殖創新帶動產業提升 魚鮮與漁業都能永續發展

臺灣水產品種類繁多,相對同屬動物性蛋白質的禽畜奶蛋來說,水產品隨四季更迭展現豐富多樣、豐儉由人,且千變萬化的料理與風味表現,成為日常三餐、路邊小吃或三五好友聚餐,餐宴酒席及年節團圓的美味佳餚。多樣的食魚文化,來自臺灣豐富漁業資源與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近年海魚人工繁殖突破,可望協助復育資源,為明日餐桌添增新海味。

封面故事
海洋資源復育及養殖潛力魚種圖鑑

俗諺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春子十烏喉」,雖各地對魚種的稱呼、排名不盡一致,卻反映過去臺灣捕撈海魚的飲食文化,有哪些偏好;有的俗稱指涉範圍其實包含多個相似物種。如今這些魚種,有的已被人類養殖,亦有部分出現自然資源萎縮情形,因此一部分物種已在進行資源復育。

沿近海漁業漁獲量減少,透過開發人工繁養殖技術,發展養殖產業,有助減少捕撈壓力。
封面故事
復育漁業資源 技轉民間養殖壯大產業:8年目標十大魚種 鐘螺放流增裕資源初見成效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漁業資源復育物種繁殖計畫」預定8年開發十大物種人工繁養殖技術,第一期計畫繳出亮麗期中成績單,成功繁養殖黑喉、土魠創下全世界首例;人工繁殖種苗放流,增裕沿近海漁業資源也有初步成果,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已證實,野外捕撈銀塔鐘螺34%帶有放流種苗基因。

高單價魚種黑喉(黑䱛)近年漁獲量下滑,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開發人工養殖技術,將黑喉種魚與紅目鰱(大棘大眼鯛)混養在養殖池中。(圖片提供╱水試所)
封面故事
深海魚上岸!水試所開發低溫黑喉、紅喉養殖:全球唯一黑喉明年挑戰「完全養殖」里程碑

黑喉與紅喉是我國沿近海漁業捕撈的深海魚種,屏東東港稱黑喉為「月子魚」,紅喉在日本則有「白身のトロ(白身鮪腹肉)」的美譽,均是肉質細緻、營養佳的魚種,市場需求旺盛。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克服深海魚捕撈難取得活魚的障礙,成功建立人工繁養殖技術,其中又以黑喉最快明年有望達成「完全養殖」里程碑,將為養殖產業增添生力軍。

水試所團隊與澎湖地區漁民合作,捕捉土魠進行人工受精。(圖片提供╱朱永桐)
封面故事
土魠魚資源萎縮 水試所拚復育「白金」:野性強卻嬌貴 克服習性是養殖考驗

康氏馬加鰆俗稱土魠魚,是具高經濟價值的魚種,每年秋冬時節會洄游到臺灣沿近海,為漁民帶來可觀收入,近年卻面臨資源萎縮、漁獲量低迷的危機。水產試驗所從2021年展開沿近海資源復育計畫,並在去(2023)年首度完成土魠魚人工繁殖。然而土魠魚生性兇猛,又有不能離水過久、魚苗不耐高溫、遭遇擠迫易死亡等「嬌貴」特性,都是復育路上的挑戰。

榮豐養殖場一早便開工,網工將魚苗捕撈上搬運車,送到室內暫養池準備出貨。
封面故事
全國首家午仔種苗登錄場「榮豐養殖場」:種魚是產業基礎 溯源管理更有保障

魚苗是養殖產業根基,臺灣水產養殖分工精細,專門的種苗業者為產業鏈下游及消費者提供保障,近十餘年發展興盛的四絲馬鮁(午仔魚)養殖產業在今年迎來第一家種苗登錄場,也就是屏東縣佳冬鄉的榮豐養殖場。雖然各魚種繁養殖皆有所不同,但已步入成熟階段的午仔魚產業及其種苗場,恰足以讓人窺見養殖流程中的細微撇步和鋩角,以及產業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

臺灣魚塭生產石斑魚苗,出苗時的作業情形。(圖片提供╱于乃衡)
封面故事
種苗是養殖業核心「晶片」 品質優勢穩固外銷:種苗協會引技術學習資源 助攻臺灣水產出口競爭力

種苗對水產養殖業的重要性如同晶片之於科技業,直接關係到產業競爭力與市場表現。中華民國水產種苗協會成立28年來,致力協助業者開拓東南亞外銷市場,將優質水產種苗出口到國外。走過龍虎斑種苗在各國削價競爭下的挑戰,讓臺灣重新站穩越南市場;並積極推動優質水產種苗場登錄作業,提升臺灣水產種苗品質管理透明度,帶動國際競爭力。

胡忠一表示,將電商平臺與KOL料理教學結合,可以讓農產品的行銷更為多元、有趣。
封面故事
農業數位行銷「電農」迎網路商機:電商攜手網紅推產銷履歷 共創多贏

臺灣農業行銷經歷一場數位轉型。從傳統銷售模式、電子商務到與網紅攜手合作,不僅拓展多元的銷售管道,還讓農產品行銷變得更加創新有趣。這場行銷革命引領農民進入數位化的「電農」時代。然而,不管市場如何快速變化,農業生產始終不變的是對安心與安全生產的堅持與負責,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林柏賢在迷茫環島之旅後選擇返鄉務農,意外成為網紅並繼續經營社群網路,目前秋季栽培地瓜、高麗菜、蘿蔔及南瓜等作物。
封面故事
林柏賢從農一年讓農村被看見:新手觀點社群共鳴 網友踏入產地認識農業

雲林海線地區的臺西鄉,被認為是「風頭水尾」,土地鹽分較高、缺乏灌溉水源,能種植的作物有限。從小在臺北長大的林柏賢,去(2023)年9月回到臺西務農,並以「西部農場」為名經營網路社群,從自身對農村的好奇出發,拍攝短影片分享從農日常與田間趣事,快速累積數萬粉絲,更吸引外縣市民眾親自前來體驗田間樂趣。

張鈺萱在田間做脆瓜料理並拍攝成短影音,讓觀眾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進而推動農產品銷售。
封面故事
來莿桐找Sandy 帶你認識地方農產:田間實拍短影音 農會盼導流帶人帶貨

「來莿桐找Sandy」,農會總幹事搖身成為網紅。雲林縣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張鈺萱,以「帽子是農夫必備,白襯衫是CEO標配」穿著走入田間,彎腰種蒜頭、絲瓜園裡現炒絲瓜,或是駕駛割稻機收割,今(2024)年6月底透過臉書60秒短影音介紹,快速圈粉,進而將流量化為金流,創造農會、農民收益。

農良直賣所等公營電商平臺成立,有特殊的時事背景,雖經營規模與民營電商有不小落差,對國產農漁產品產銷調節卻功不可沒。
封面故事
公營電商開拓通路、調節產銷:農民上架成本低 輔導提升網路行銷能力

近年電商平臺成為農產品消費重要管道,促使農業部(前農業委員會)轄下漁業署及農糧署,相繼委託農業科技研究院成立電商平臺。漁業署2020年成立「鱻魚購」平臺輔導養殖漁業青年行銷水產品,2021年隨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發布,再成立「買魚去」協助漁會、協會、產銷班等漁民團體上架銷售。

張佑承 主要經營平臺:「i3Fresh愛上新鮮」FB追蹤數47萬人 代表作:年營收10億元、會員數200萬人的「i3Fresh愛上新鮮」生鮮電商平臺
封面故事
愛上新鮮張佑承:「人」是行銷重要因素 農漁產品適合上架嗎?電商有哪些考量?

生鮮電商因COVID-19疫情爆發性成長,農糧署「臺灣農產嘉年華」活動網站串連民營電商促銷農漁產品,其中包括國內最大生鮮電商平臺「愛上新鮮」。愛上新鮮年營業額可達10億元以上,《豐年》採訪愛上新鮮創辦人張佑承,解說電商營運法門,又如何在規模經濟營運下和國內農漁產品合作。

陳哲揚 主要經營平臺:「農匠市集」LINE會員數3,000人 代表作:主力銷售產品無抗生素養殖「匠人蛋」
封面故事
先實體再電商 農匠:很慢但是很扎實 虛實整合回購率達六成 自建物流回饋農民端

相對於大型電商平臺,由社團法人中華無抗養殖聯盟協會成員成立的「農匠市集」,由生產者角度出發,強調產品的品質差異,先藉由實體門市與消費者接觸、建立口碑,同時與生產者溝通、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呈現截然不同的經營策略。

李財星(右)、黃瑞珠(左)夫婦經營「瑞星的一畝田」YouTube頻道,分享田間生活與農業知識,追蹤人數突破10萬大關。
封面故事
瑞星的一畝田 七旬知識型Youtuber燃燒教育魂 :李財星影片傳達種植技巧逾10萬訂閱

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有些退休後的民眾藉經營社群平臺分享生活日常,開啟退而不休的第二人生。累積訂閱數逾10萬的YouTuber「瑞星的一畝田」,由70歲的退休校長李財星與家人共同經營,記錄家中1分田種植的各種作物,同時希望藉親身實驗傳遞正確農業知識,以及最新的耕作觀念,體現「活到老學到老」精神,也顯示利用網路平臺推廣農業栽培、管理技術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