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數位行銷「電農」迎網路商機:電商攜手網紅推產銷履歷 共創多贏

胡忠一表示,將電商平臺與KOL料理教學結合,可以讓農產品的行銷更為多元、有趣。

胡忠一表示,將電商平臺與KOL料理教學結合,可以讓農產品的行銷更為多元、有趣。

客座總編輯 農業部政務次長 胡忠一
學歷:日本東京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碩士
經歷:農業部農糧署署長、農業委員會主任秘書、農委會輔導處處長、企劃處處長、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經濟組副組長
口述╱胡忠一 採訪╱潘云薇、余麗姿 整理╱潘云薇 攝影╱徐兆玄

臺灣農業行銷經歷一場數位轉型。從傳統銷售模式、電子商務到與網紅攜手合作,不僅拓展多元的銷售管道,還讓農產品行銷變得更加創新有趣。這場行銷革命引領農民進入數位化的「電農」時代。然而,不管市場如何快速變化,農業生產始終不變的是對安心與安全生產的堅持與負責,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最早臺灣的農產品行銷模式,主要依賴販運商收購或透過農漁會、合作社共同運銷。隨著「農民市集」與「農民直銷站」設立,引入產銷履歷,農民開始有了自訂售價的權利,並推廣地產地銷的理念,讓農民能夠將生產資訊直接傳達給消費者,建立起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賴關係,開啟良性互動的銷售模式。這個靈感源自日本推動的「Farmer’s Market」(農民市場),當地農民將自己的農產品,包括生鮮和加工品,帶到市場自訂價格銷售,並把自己的照片貼在牆上,讓消費者了解產品的來源和生產者。這不僅解決農民將產品低價賣到批發市場的問題,更成功建立地產地銷、新鮮、安全、安心,可以追溯食材來源的保障。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2018年農委會國際處(今農業部國際事務司)開始推動農產品銷售電子商務化,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人們為避免群聚,「宅經濟」迅速崛起,線上購物成為主要消費方式。我們把產銷履歷整合到電商平臺中,讓消費者在網路購物時,也能清楚地掌握產品生產資訊。

疫情期間,農糧署特別找了位在苗栗、桃園的兩家生鮮蔬菜供應商,負責將蔬菜截切好,經由與外送平臺合作,直接送到訂貨人家中。這樣,消費者不必出門,不用自己洗菜,送到家裡的蔬菜水果都已經處理好了,直接就可以煮了吃,簡單方便。一開始試辦預計每週賣出500份,沒想到第一週就賣了1,000份,第二週更突破了5,000份,成長速度非常快,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行銷方式。

消費形態的改變,也促成「臺灣農產嘉年華」導購平臺以及「農良直賣所」、「鱻魚購」和「買魚去」等友善電商平臺的誕生,為希望供應電商通路農產品的農民,也就是「電農」,打開多元化的行銷管道。

胡忠一介紹友善電商平臺,鼓勵消費者選購產地產銷的優質農產品。
胡忠一介紹友善電商平臺,鼓勵消費者選購產地產銷的優質農產品。

助攻進入電商通路 推動電農媒合輔導

電商的基本構成包括供應產品的農民(電農)、電商平臺,以及消費者。這三者是電商合作的核心。但電商平臺收費的結構、方式與服務,特別是農產品供應端,小農的田地通常規模不大,生產往往分散而零細。農產品如果不統一規格、包裝和商品化,就無法有效進入電商等銷售通路。因此,農民需要接受關於電商的教育訓練,讓他們了解規格要求和商品化流程。

國際事務司推出「電農培訓及輔導」教育訓練,專門針對電農提供一站式服務,包含一對一的輔導及媒合會等,藉由知能培訓、實務輔導及商機媒合等三階段培育,協助農民學習且具備因應電子商務發展趨勢的能量,並建立長期穩定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產銷鏈。「農民學院」也整合了許多農業相關課程,讓農民可以選擇他們需要的學習內容,像是如何拍攝產品圖片、定價,以及物流金流管理等等。另外也透過112、113年度「青農專案輔導增能培力計畫」,調查百大青農課程需求,安排百大青農菁英班系列課程。經由這些努力,我們希望能夠幫助青農順利進入電商領域,拓展銷售管道。

我自己也曾經參與媒合活動,親自帶領符合有機認證或產銷履歷標準的小農與電商平臺代表見面。農民可一次接觸、了解多家電商平臺,找出最適合自己屬性的合作平臺。過程中,由小農說明自己能提供的產量、供應期,以及價格訂定等問題,電商平臺也會告訴農民產品上架後的流程、手續費用以及結帳方式,進而協助農民與電商進行交流合作,促成快速媒合。

農業部委託舉辦「多媒體數位廣告行銷」及「關鍵字行銷讓客戶主動找上你」等訓練課程,培育優秀青年投入農業。(圖片提供/農業部)
農業部委託舉辦「多媒體數位廣告行銷」及「關鍵字行銷讓客戶主動找上你」等訓練課程,培育優秀青年投入農業。(圖片提供/農業部)

滿足消費便利需求 帶動電商新商機

臺灣有許多優質的農產品,需要透過行銷模式的擴展,讓更多人看見。電商平臺與不同網紅合作,提升農產品曝光度和吸引力。像是之前曾邀請阿芳老師、「型男主廚」吳秉承等烹飪界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結合電商平臺農產品教大家如何料理。

回顧30多年前在日本留學時,當時做過一個調查,日本家庭主婦每人平均只會做7道菜,甚至有人1道菜都不會做。當她們進入超市時,會最先注意的就是免費提供的食譜,可以根據食譜來挑選購買的食材,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學會做一道新料理。這就是為什麼日本的超市門口總是擺滿了食譜,希望引導消費者依照食譜購買食材。

近幾年臺灣的情況與日本愈來愈相似。許多家庭主婦不常下廚,尤其工作一整天後,沒有太多時間去市場買菜、做飯。所以這樣的現象讓我覺得電商非常適合這種模式,因為很多人不會做飯,也不知道該買什麼食材。我們的電商平臺上提供生鮮食材,也有加工食品,搭配上KOL的料理教學,這些都能滿足消費者的便利需求,同時學習到更多烹調菜餚。

與網紅合作行銷 宣傳臺灣優質農產品

網紅行銷興起,我也曾多次參與推廣,因為從小在教會成長,常拿麥克風主持、獻唱,不怕上臺,無論是與哪位網紅合作,都能很快融入話題,和他們打成一片。我曾接受長住臺灣的日本網紅「Iku老師」訪問,訪談時,我們切換到日語進行對話,這使得交流更順暢,能夠更深入宣傳臺灣優質的農產品。

銷售端的行銷方式非常重要,像是與網紅「厭世甜點店」合作用紅龍果製作蛋糕、「那個女生KiKi」一起做柚子蝦沙拉、蜂蜜柚紅茶等創意農產料理,結果意外受到歡迎,顯示創新行銷的重要性。另外,由於國人對於食品安全及營養成分的組成愈來愈重視,農業部也透過與營養師合作,藉由專業性的介紹,提升消費者對營養成分、健康食用的知識,以增進農產品購買意願。

與網紅「Iku老師」一起介紹臺灣水果,倡導產銷履歷的重要性。(資料來源/截圖自「Iku老師」YouTube影片)
與網紅「Iku老師」一起介紹臺灣水果,倡導產銷履歷的重要性。(資料來源/截圖自「Iku老師」YouTube影片)
和網紅「那個女生KiKi」合作製作創意水果料理,行銷臺灣水果。(資料來源/截圖自「那個女生KiKi」YouTube影片)
和網紅「那個女生KiKi」合作製作創意水果料理,行銷臺灣水果。(資料來源/截圖自「那個女生KiKi」YouTube影片)

農業部也曾推動跨境網紅的運作,當時透過跨境網紅結合「亮點茶莊」計畫來推動臺灣茶葉的國際行銷,舉辦國外網紅攝影比賽,比賽分為靜態照片和動態影片兩類,吸引德國、日本、加拿大及東南亞等網紅參加。

他們來臺灣拍攝茶莊,並將影片發布在自己的社交媒體,透過他們的影響力,將臺灣茶葉的優質形象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推廣至國內外。第一階段先審查影片,頒發獎項給作品優秀的參與網紅,然後再經過半年的宣傳期,根據他們的粉絲按讚數來決定最終排名,再頒發一次獎項,利用網路行銷提升曝光度、開拓多元受眾,讓跨境宣傳取得良好的推廣效果。

透過亮點茶莊「優遊吧斯」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臺灣茶業文化。(圖片提供/農業部)
透過亮點茶莊「優遊吧斯」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臺灣茶業文化。(圖片提供/農業部)

推動責任農業 行銷與食安兼顧

當今是多元化時代,農業必須符合多樣化的需求,開拓更多有效的管道。無論是數位行銷還是其他管道,產品的安全、安心、新鮮和可追溯性、產銷履歷是最基本的要求。若原料本身不安全,無論後續怎麼加工,最終的產品也無法令人滿意。

數位行銷的風險在於,一旦形象受損,整個品牌可能會迅速崩潰。因此,需要推動負責任的農業,電商需要負責任地運作,確保生產者、電商雙方都能良性受益。同時,消費者也應該學習並理解電商的運作方式,為高品質產品支付等價值的價格。

醫食同源,健康無價,食物吃進去之後,身體就會成為實驗場,這是無法欺騙人的。對消費者來說,所購買的農產品能保證品質安全和安心,是最重要的,政府推動產銷履歷農產品,落實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能增強消費者信心,也能確保生產環境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