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鰻魚加工 「能創造的工作機會很多」:佳辰實業:烤鰻絕對不是一臺機器而已

佳辰烤鰻生產線上,閃著醬色的蒲燒鰻,為養殖1年左右肉質柔軟的年輕鰻魚。

佳辰烤鰻生產線上,閃著醬色的蒲燒鰻,為養殖1年左右肉質柔軟的年輕鰻魚。

撰文╱謝欣珈、潘云薇、陳大中 攝影╱梁偉樂

成立至今37年的佳辰實業,在臺灣鰻魚產業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投入鰻魚加工,生產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俗稱白鰻)燒烤製成的水產冷凍加工產品「蒲燒鰻」供應日本市場,從原料挑選到加工過程,每個環節嚴格把關,受日本客戶青睞。面對中國在日本市場的競爭,佳辰拓展「蒲燒鰻」一度進入歐美市場,目前仍持續與日本客戶維持良好關係,並研發「鰻源力」鰻魚精等加工品,維持鰻魚的加工生產業。;從臺灣鰻業鼎盛時期至今持續經營鰻魚加工業,佳辰總經理楊雲裕認為,「如果抓到的鰻苗都在臺灣養,能創造的後端工作機會很多。」

想吃鰻魚的時候,只要準備一鍋上好的白飯,將加熱後閃著油亮醬色、香噴噴的蒲燒鰻蓋上去,充滿豆香的醬油搭配軟嫩帶焦香的鰻魚,一口馥郁的好滋味,讓人有身處日本鰻魚專賣店的錯覺。便利的蒲燒鰻料理包商品在臺灣已愈見普及,不過,臺灣的烤鰻加工業者過去都以出口為主。

「早上5點出門去養殖場看鰻魚,再回來工廠看生產。幾個月後客戶又會帶他的客戶再來一趟,反覆討論一、兩年,確認品質、信用沒有問題,才下單。」佳辰實業總經理、台灣水產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楊雲裕說,進口商與日本客戶無論買多買少,都會親自來屏東看養殖場及加工過程。

多重把關維持品質管理 食品工藝需要法度與專家

佳辰生產的蒲燒鰻對品質嚴格要求,讓佳辰早在1990年代還未重視產銷履歷時,就發展出批次管理的觀念,為每一批買進的鰻魚,以養殖戶代號、池號、入廠年月日建立可追蹤的批號,進入加工,若遭遇問題,便能馬上找出影響範圍,迅速解決。楊雲裕指出,「烤鰻絕對不是一臺機器運作而已,前後作業很多地方都需要人。」

加工廠透過長期合作的供應商買進原料前,會先派員工前往養殖場觀察、記錄,取樣6尾鰻魚烤起來做官能檢測。楊雲裕說,「官能檢測會看肉質好不好、有沒有異味,沒問題再送SGS進行385項的檢驗,養殖戶端也會透過合作社送藥檢。全部合格之後再安排魚進入加工廠,這批魚一樣要取樣6尾從官能檢查開始再驗一次。」因為鰻魚會用皮膚呼吸,運送過程中若蓄水的斗池不夠乾淨,使魚有異味,一樣不合格,退貨。

佳辰實業總經理楊雲裕說,日本食用蒲燒鰻文化悠久,對於氣味與肉質要求很高。
佳辰實業總經理楊雲裕說,日本食用蒲燒鰻文化悠久,對於氣味與肉質要求很高。
佳辰產品皆會送驗,品管嚴格。
佳辰產品皆會送驗,品管嚴格。

通過重重檢驗,傍晚鰻魚抵達加工廠,在斗池住一晚將身體洗淨,隔天早上滑進冰鎮桶凍暈後接著宰殺。眼見身手俐落的員工一刀去頭、一刀剖背,再兩下修整胸刺、背鰭,1條魚不用1分鐘。楊雲裕說,「最厲害的人一天可以殺1公噸多,全廠可以殺25公噸的原料。」經過分切後,成片的鰻魚進烤線前要經過攪拌機(血拔機)將血水除淨,之後按重量選別,因為魚片要規格接近,才能在烤線上熟得均勻。

鰻魚原料、市場端變化難控 加工業者夾縫中求生存

員工將潔淨的鰻魚整齊排列放上烤線。先烤皮面,再烤肉面,烤成白燒後才上醬烤成蒲燒。一般鰻魚養1年長到能賣的規格就會賣,「最近兩年『三代同堂』的狀況愈來愈多,有些養殖戶覺得今年價格不好會將鰻魚扣住,減少飼料讓牠們不要那麼快長大,肉質就會差很多。」養2、3年的鰻魚肉、魚刺會變硬,皮會變韌,燒烤時會捲起來,此時先挑出來,能減少耗損一併維持品質。

鰻魚先烤皮面,再以人工翻面續烤。
鰻魚先烤皮面,再以人工翻面續烤。
肉面浸入醬汁前,要先仔細挑去雜質。
肉面浸入醬汁前,要先仔細挑去雜質。

烤過一次的鰻魚還要先洗去一些油脂,醬汁才能順利滲透入味。洗水後入蒸煮段,確保全熟避免食安問題,再轉進蜿蜒的烤線經過三槽醬油慢慢燒烤,嫩白的魚肉顏色慢慢變深,肉香、脂香與醬香愈發濃郁,最後通過一槽膏狀濃稠的醬油,油亮亮地包裹住鰻魚,固定好狀態,送入急速冷凍(I.Q.F)40分鐘,負18℃出來的冷凍鰻魚會依重量裝箱。蒲燒鰻如果要輸日本,日本人喜歡5至6尾、7尾1公斤的小規格,且賣得快,為了在賣場呈現新鮮度,比較不愛真空包裝,會直接以冷凍出貨;輸出其他國家或國內廠商,有要求會再送真空殺菌、包裝。此外加工過程中每2小時需取樣做微生物檢測,以符合出口標準。

依序浸、烤3次,使醬汁滲入魚肉中。
依序浸、烤3次,使醬汁滲入魚肉中。
烤完的蒲燒鰻馬上急速冷凍鎖住美味,是包裝前最後一道工序。
烤完的蒲燒鰻馬上急速冷凍鎖住美味,是包裝前最後一道工序。

「現在做的這批是計劃生產。」鰻魚加工原料來源受野生鰻苗、養殖戶生產侷限,銷售市場則受國際市場競爭、匯率變動等外部因素影響,因此目前佳辰以原料為導向進行計劃性生產,「找到規格對的、品質好的、價格合理的原料,我們就要先做起來庫存。」再因應國內外市場情形靈活銷售,和早期加班趕日本訂單的情形大為不同。

累積、維持日本客戶信任 牽線出口歐美市場

提到生產調節,楊雲裕從臺灣鰻魚出口談起。臺灣自1967年出口鰻苗、1969年出口活鰻、1973年出口加工鰻,三者出口量皆逐年攀升,1990年代初期達最高峰共4萬餘公噸。1987年創立的佳辰抓住了鰻魚產業巔峰期,建立起烤鰻加工產線。當時鰻魚產業是純出口導向,加工業者也只做日本鰻,楊雲裕坦言,「臺灣的烤鰻都是日本來教的。」

楊雲裕說,佳辰起先為大企業伊藤忠商事旗下子公司生產,由日本人按照所需規格做技術指導,連醬油都必須從日本進口烤鰻專用醬油。「我們有一個group,由日本進口商和臺灣幾間協力加工廠組成,每年都會辦理檢討會,把產品拿出來讓大家品嘗。日本人買東西很挑,我們才會一直進步。」技術成熟,以優秀品質打響名號之後,佳辰也開始接其他公司訂單,「日本每家業者要求的烤法都不一樣,尤其專門店,會有不同要求。」有的想烤得更焦,有的指名用備長碳,無論如何佳辰都能客製化,調整到讓嚴格的日本客戶滿意。

細數佳辰開拓市場、調整產線的過去與現在,楊雲裕數次面對臺灣鰻魚產業的低潮仍保持積極態度。
細數佳辰開拓市場、調整產線的過去與現在,楊雲裕數次面對臺灣鰻魚產業的低潮仍保持積極態度。

一開始只做蒲燒鰻,99%以上出口日本,淡旺季對應日本當年9月至隔年8月的鰻魚年度,「7月底、8月初的土用丑日是食用鰻魚的旺季,他們從前一年9月開始準備,先買一部分觀察,來到1、2月看鰻苗的狀況開始下單,最晚到5、6月截止,因為7月之前一定要抵達日本。」當時產量最多達到25公噸,烤鰻產線是現在的2倍,300多名員工從早上6點做到晚上12點才能應付訂單。

繼日本之後,佳辰蒲燒鰻出口美國,1990年代許多日僑到美國開設公司,日系超市、日本料理店也很多,從日本進口原料到美國比較貴,因此轉而找上佳辰。在美國打出口碑後,歐洲的日系公司也紛紛上門,使楊雲裕興起開拓市場的想法,2008年起參加歐洲水產展、食品展等活動,開發更多出口銷路,曾出口至俄羅斯、西班牙等十幾個歐洲國家,以及中東、東南亞國家,成為當地日本料理店等不同通路的美食。

面對困境更要嘗試 活用產線開發新產品

然而,近幾年因日圓貶值、臺灣FTA(自由貿易協定)簽署仍不足等不同因素,使臺灣鰻魚在日本、歐洲等市場相對昂貴,銷售更加不易,上游有的養殖戶賺不了錢便轉養別種魚。即使鰻魚價格高昂,鰻魚產業鏈卻稱不上熱鬧。臺灣鰻魚出口量從90年代初期後開始下滑,2012年跌破2,000公噸,2023年僅1,132公噸,原因複雜,比如早期不少臺商到中國投資養鰻及加工,也加快中國鰻業崛起,與臺灣、日本、韓國競爭;鰻苗的外銷甚至走私問題也影響了臺灣本土的養殖規模。

佳辰的蒲燒鰻年產量曾多達3,000多公噸――遠高於近年臺灣銷日總量,到現在一年只做100多、200公噸,楊雲裕其實更早就開始思考轉型的可能,「因為鰻魚產量波動大,鰻苗多的時候很容易生產,沒有鰻苗原料很貴的時候,我們就會經營困難。如1998年曾停工半年,但還是得付員工薪水,臺灣不是只有鰻魚,所以我們嘗試生產其他魚種。」原本沒有鰻魚就要停擺的烤線,開始運轉著虱目魚肚、鯖魚、秋刀魚、臺灣鯛魚,還新增生鮮產品的生產線,包括養殖魚類、遠洋魚類的生魚、熟魚的切片或一夜干,以及櫻花蝦等。

每年鰻魚產量波動大,產銷無法穩定,佳辰必須開發其他魚種產品,但鰻魚仍是主力產品。
每年鰻魚產量波動大,產銷無法穩定,佳辰必須開發其他魚種產品,但鰻魚仍是主力產品。

多樣化的商品提升出口競爭力,也是增加內需的助力。2020年疫情期間,許多日系連鎖餐廳、禮品店、有機通路進駐臺灣,「正統日系的店家很重視品質,早期我們在日本建立的信譽,讓他們選用我們的產品。」內需逐步提升,今年占總營業額達八成。而蒲燒鰻仍是主力產品,則占總營業額45%,低於以往。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國內因養生觀念盛行,白燒銷售大幅增長,少了醬油,原味的白燒對於品質要求更為嚴苛,而品質保證正是佳辰強項。

此外,佳辰也一直想開發非冷凍的加工品,養生思潮也讓楊雲裕聯想到如雞精一般營養價值豐富的鰻魚精,「一開始我們拿鰻骨、鰻頭等副產品去做,但做出來味道偏腥,在研發團隊的建議之下改用魚肉,味道才沒問題。」研發時間長達1年半,後續確認營養成分,發現鰻魚精中除了優質蛋白質,還富含游離態必需胺基酸、精胺酸,「所以說吃鰻魚補元氣,是真的有根據。」

鰻源力鰻魚精為佳辰新推出的產品,經檢驗發現含豐富游離態必需胺基酸等營養素,能滋補強身。
鰻源力鰻魚精為佳辰新推出的產品,經檢驗發現含豐富游離態必需胺基酸等營養素,能滋補強身。

期待鰻魚產業存續 維繫生產不斷鏈

楊雲裕表示,「高品質、合理價位」是佳辰始終堅持的理念,他認為讓養殖戶、加工廠、進口商、消費者四方皆贏,才是產業繁榮之道。他說,鰻魚養殖戶轉養不同魚種,再回來養鰻魚不算太困難,但是「在我們後端加工是不可能的」,因為生產設備需要維持、不可能隨時變換,殺魚、抓魚的專業師傅也需要訓練及經驗養成;熟練的抓魚工可僅憑手感就為魚的重量分類,殺魚師傅快速又不浪費魚肉的手藝,目前的自動化機器也難以追趕,但像這樣的人力資源出現斷層恐怕「是回不來的」。

「鰻苗一定是臺灣先抓到,如果抓到的鰻苗都在臺灣養,那也就夠了,能創造的後端工作機會很多。」曾經全臺灣輸出日本的鰻魚加工廠多達37家,「每一個環節都要很多人,有管理還有操作人員,不是做一天兩天就可以的」,至今鰻魚加工業者僅存5家,楊雲裕仍對維繫鰻魚產業抱著正面態度,除了繼續開發更多鰻魚加工品,也希望上下游以及政府能彼此相互照應,「即使大家都知道挑戰很多」,但如果一條曾經輝煌的產業鏈難以維持下去,「那是蠻可惜的事。」

*編按:當時日本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經濟衰退、日圓貶值,鰻魚市場跟著低迷,至2000年才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