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漁廢終結之役1】整治漁業廢棄物的首要任務:標示、通報和回收

刺網因為捕獲漁種多且作業方便,是臺灣沿海地區家計型漁業常使用的漁法;不過刺網容易混獲幼小魚種,纏繞礁岩也恐破壞生態棲地,網具流失更可能形成海洋廢棄物,沉積汪洋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簡稱漁業署)今年(2020)9月預告《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並在2021年起全面實施「刺網實名制」,避免無名刺網遭棄後影響漁船活動及海洋生態。

封面故事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6】吃當季.識當地 「斗南食物日」讓校園午餐融入食農教育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自今年9月起,與鎮內8所國中、小學合作,將每月15日定為「斗南食物日」,將精選的斗南在地優質農產品,包括在地當季的農產品,融入校園午餐菜單之中,並搭配一系列食農教育課程及影片,希望增進孩童對家鄉的認識。

封面故事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5】天天有機,100%三章一Q 新竹縣竹北國小的模範校園午餐

2017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推行校園營養午餐三章一Q,新竹縣為第一批試辦縣市之一,其中擁有104年歷史的竹北國小,午餐更是天天都吃有機蔬菜,且全品項生鮮食材幾乎百分之百符合三章一Q標準。

封面故事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4】城鄉差距大,營養師編制不足 臺灣校園午餐何時法制化?

臺灣學校午餐目前仍屬地方自治事項,全國22縣市政府各行其政,依地理位置條件、地方財政甚至選票考量,從收費方式到人力配置做法不一,長年以來累積不少問題;相較於日本早在1954年就制定《學校給食法》,臺灣是否也該催生一部午餐專法,建置完善且整體的學校午餐制度?

封面故事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3】團膳校園午餐食安控管如何再升級?

臺灣學童目前中午吃的營養午餐,除了學校公辦公營、公辦民營之外,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委由團膳業者專業辦理午餐。從菜單設計、食材選購到烹調衛生,站在供應校園午餐第一線的業者要怎麼配合校園營養午餐三章一Q,採購符合標準的食材?在過程中如何把關食品安全?而業者又認為校園營養午餐可以如何再升級呢?

封面故事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2】校園午餐穩定基礎銷售量,進一步邁向消費市場 桃市農會有機流通中心

桃園市農會從2012年和2013年起開始供應新北市和桃園市有自立廚房的學校營養午餐,在推行有機校園午餐兩年之後,桃園市農會(以下簡稱市農會)從一開始單純的「賣菜」搖身一變成為「供貨中心」,並在2014年設立有機蔬菜截切廠,處理蔬菜截切、清洗、分類裝籃,增加學校或團膳業者的採購意願,提供學童品質優良的有機蔬菜,更提供契作農民一個穩定銷售源。

封面故事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1】校園午餐不只是午餐 餐盤上的公民實踐與農業結構轉型

從產地到餐桌、地產地銷、身土不二……大家對於這些口號一定不陌生,特別是食農教育近年來在臺灣社會日益受到重視,飲食所鑲嵌的價值及改變後能得到的成效,又重新回到政策規畫、社會大眾的關注。以農業政策為例,在新農業與食安五環政策的引導下,鼓勵國內近3,500所國中小學校園,在午餐食材的選擇上,優先使用國產、可溯源的標章(示)農產品,寄盼達到推動食農教育、強化食材安全,以及促進農業永續發展的三贏局面。

封面故事
【農產加工新紀元7】不只是農產品加工 串聯生產、加工與銷售的Me棗居

食品加工是一項古老的風土技藝,也是記憶;人類遵循自然法則跟微生物相處,是農業社會保存食物的方式,也是這個世紀的人同時解決傳統農作衰微與鄉愁的一種方法。

封面故事
【農產加工新紀元6】中福酒廠——小農米酒品牌推手

夏季是一年僅有一穫的宜蘭收割稻穀之際,蘭陽平原的稻農在接獲訂單後陸續將鮮米出貨,隨著氣溫漸涼一路來到籌備來年春耕的秋冬,許多農友為了將手邊的庫存清空,造訪三星鄉老字號的中福酒廠,將稻米製成一瓶瓶純釀米酒,經過這道加工工序,農產品的銷售時間壓力能稍獲緩解,同時還能替自有品牌增添品項,豐富產品線。

封面故事
【農產加工新紀元5】從一人好到眾人好,淺草堂的有機加工

「淺草堂」擁有合法、安全、在地、完整的六級農場,是花蓮第一家有機加工驗證的業者,全程通過有機驗證,一條龍生產製作,其中山苦瓜產品全國唯一連續3年獲獎,出自淺草堂的每一項商品都有有機標章。

封面故事
【農產加工新紀元4】雜糧加工前的關鍵工序:採後專業篩選

保證責任臺中市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中都農合)透過各式各樣的加工品,為國產雜糧在消費市場打開一扇大門,而中都農合理事主席馬聿安認為,在談農產品加工之前,有一個步驟不可不重視:採後處理與專業篩選。

封面故事
【農產加工新紀元3】小農初入農產加工的試驗場 臺中農改場農產加值打樣中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在2019年4月於各區農業改良場正式啟用「農產加值打樣中心」,在小農進入農產初級加工的準備階段,提供概念建立與技術支持的協助。讓有意了解農產品初級加工的農友,在正式投入加工之前,有了諮詢與試驗的機會,少了走冤枉路的風險,多了迎戰市場的武器。

封面故事
【農產加工新紀元2】擺脫去化思維,推動產業升級 農產加工整合服務中心×三峽谷芳有機茶園

為使擁有豐富農產加工品開發技術的農民,也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今年(2020)3月底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正式公告、上路的《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辦法》,明確賦予小農初級加工的法律依據。

封面故事
【農產加工新紀元1】農產初級加工如何協助小農品牌化?

蜜餞、果乾、醃漬品是平常人想像的農產加工品,看似不起眼的老滋味,卻是臺灣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而小農加工可不單單只有口味創新而已,往往融入了加工者對於農鄉的價值觀,透過品牌包裝、行銷,小農擁有更高的經濟自主,可以跳脫既有的農業產銷體系,直接與消費端連結,小農經濟也悄悄翻轉農鄉與農人的單一想像。

封面故事
【有機農業的銷售題6】興大有機農夫市集 用有機市集創造共好的在地社群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以下簡稱興大市集)在2007年由董時叡教授發起,今年9月即將邁入第14個年頭,「在地連結」是興大市集始終不變的明確定位,除了單純的買賣消費之外,透過舉辦田間參訪、食農講座、社區推廣,以及因應疫情推出的宅配服務,目的就是讓消費者更了解有機與有機農產品,最終再回到在地的市集裡面挑選、消費。

封面故事
【有機農業的銷售題5】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 串連小農與餐飲業者的市集3.0

有機農夫市集從十多年前萌芽,近幾年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開枝散葉,位於臺北的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以下簡稱水花園市集)走過農夫市集的萌芽期,近幾年不僅發展穩定,更走出市集,在不同消費通路巡迴展售,現在更要嘗試打破「生產者賣給消費者」的既定買賣模式,運用網路媒體行銷推廣,並做物流管理媒合有機農產品和餐飲業者,豐富消費有機農產的模樣。

封面故事
【有機農業的銷售題4】小農結盟成合作社攻占大型通路 有機農產品的普及化之路

保證責任雲林縣古坑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古坑合作社)集結小農力量攻占大型通路;連鎖通路家樂福積極推動多樣化的有機與友善農產品,目標創造更親民的有機消費環境。在生產與消費的兩端,皆為有機農產品的普及化,立下里程碑。

封面故事
【有機農業的銷售題3】有機農業的新思維 從多元產銷到永續消費

強化有機產品力,且搭配飲食素養,雖然覺醒過程緩慢,在快速變遷的現代,卻已是一種全民必須不間斷的學習運動,兩者相輔相成,有機與友善產品的價值才能重新被看見,道德消費與責任消費亦能深植在生活裡。

封面故事
【有機農業的銷售題2】有機耕作的決勝關鍵:養成強健土壤

有機土壤肥培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幫助土壤自己建構豐富的有機質,以供作土壤生物及有益微生物的糧食。有了活性、族群都豐富的微生物,其分泌的膠結物質、菌絲有助於形成土壤團粒構造,進黃瑞彰專研有機土壤肥培,技術應用到洋香瓜、芒果、甜椒等蔬果類高經濟作物。而增加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

封面故事
【有機農業的銷售題1】兼顧質與量的提升 穩健推動有機產業發展

《有機農業促進法》的立法,以維護水土資源、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動物福祉與消費者權益,促進農業友善環境及資源永續利用為原則,在呼應國際有機3.0的倡議趨勢下,提供國內有志投入有機或友善環境耕作領域之生產者穩定的政策支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