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午餐的升級路4】城鄉差距大,營養師編制不足 臺灣校園午餐何時法制化?

文/陳慧萍 攝影/王志元

全臺灣有3,500多所國中小學,170多萬名學生在吃營養午餐,但中央卻遲未制定專法,而是散見在各種瑣碎的行政規定,包括《食品衛生法》、《學校設置廚房及辦理午餐補助辦法》在內,相關法規命令竟高達13種,規定零散卻權責不清,常讓執行單位無所依循;加上各地方政府財政狀況不一,使得臺灣校園午餐有如多頭馬車。

行政院中部辦公室執行長蔡培慧長期關注校園午餐議題,2019年3月,當時擔任立委的她在立院總質詢時,以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台實際登錄菜單,指出臺北市大安區某校的午餐是壽喜燒、炸雞柳雙主菜,南投縣仁愛鄉的學校主菜卻是酸菜麵腸,唯一蛋白質來源是洋蔥炒蛋,引發社會重視。

「臺灣學校午餐最根本問題,就是缺少專法,沒有建立制度。」蔡培慧在立委任內積極推動學校午餐專法,不僅舉辦多場公聽會,也具體提出「學校午餐促進條例草案」送交委員會討論。

蔡培慧說,臺北市和南投縣的營養午餐有這麼大的差距,與校長或主事者是誰無關,而是結構性問題。臺北市營養午餐每人每餐約50元至60元,南投縣一餐只有35元,且位於偏鄉部落的學校,交通運輸成本高,加上學生人數少,人事成本平均起來更高,有些「廚媽」甚至沒有固定薪資,只能以時薪計酬,經費能花在食材上的比例可想而知。

蔡培慧指出,全臺灣有3,500多所國中小學,170多萬名學生在吃營養午餐,但中央卻遲未制定專法,而是散見在各種瑣碎的行政規定,包括《食品衛生法》、《學校設置廚房及辦理午餐補助辦法》在內,相關法規命令竟高達13種,規定零散卻權責不清,常讓執行單位無所依循;加上各地方政府財政狀況不一,使得臺灣校園午餐有如多頭馬車,單價不均、執行狀況各異,錢要花多少比例在食材和運輸上,都沒有規範。

蔡培慧長期關注校園午餐,認為學校午餐應該設立專法、走向制度化,才能解決問題。

人力配置不足 80%學校沒有營養師

「營養師」、「午餐秘書」和「廚工」是國中、小學校辦理學校午餐的人力核心,但是缺乏中央制定的專法規範,各縣市做法不一,編制相當紊亂。蔡培慧說,午餐秘書行政負擔繁重,法規卻沒有明確給予「午餐秘書」專職編制,大都是由老師無給職兼任,在業務不熟稔的情況下,難以保障品質。有的學校甚至直接讓營養師兼任午餐秘書,等於從菜單開立、監督廚房到午餐行政,全部丟給一人負責,根本忙不過來。

此外,營養師的人力配置也是嚴重失衡,蔡培慧說,現行學校衛生法規定40班以上學校才能設置營養師,她認為應降低門檻,並建立跨校聯合聘任制度,才能讓所有學童都獲得營養師專業照顧。

根據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營養師公會)調查,近年來因少子化趨勢,國內40班以上學校已經下降到全國中小學校數的20%左右,等於80%的學校無法配置營養師,只好由轄區內營養師兼任,平均一人得「輔導」7至8所學校。

新竹縣竹北國小營養師賴秋香,就是一人兼顧6所學校的營養師,她每天除了設計菜單,還要管理廚房,處理各項午餐事務,並巡視班級餐食反應,若菜太多,就要與廚工討論調整配方;此外,也要規畫並推行營養教育,讓學生從小扎根,學習健康概念。「其他學校就不可能盯到這種程度了!」固然她可以協助輔導其他學校廚房衛生管理,也能對菜單提供建議,但要每天確實掌握每間學校的執行情況,難度實在太高。

根據營養師公會統計,目前全國國中小有近3,500所學校,卻只有438位校園營養師,相較日本平均每500位學生設置一名營養師,專業人力嚴重不足。事實上,據衛福部統計,全國取得營養師證照人數達8,968位,執業登記人數3,395位,完全足以因應高中以下學校所需。

在學校廚工方面,日本平均每50人配1廚工,臺灣250人才能有一位廚工,且普遍低薪,以新竹縣為例,因為是營養午餐免費的縣市,廚工薪資由縣府負擔,但每月只有基本工資2萬3,800元,且工作粗重,年輕人和具備執照的廚師根本不願意做;竹北國小校長吳禮瑟十分擔心校內廚工有一天出現人力斷層,因為廚工們年紀漸長,最年長的甚至已經超過70歲。

不過,和其他縣市比,新竹縣的廚工待遇或許已經相對穩定,「許多學校廚工連最低工資都沒有。」蔡培慧說,偏鄉學校因為經費不足,廚工往往只能領時薪,人力有限,曾有學校廚工因病臨時請假,校長只好自己跳下去做。

蔡培慧認為,學校午餐存在諸多問題,從收費基準、人力不足、設施設備,乃至於食材採購與食農教育,都應該要全盤審視,唯有真正建立制度,才能逐步弭平城鄉差距,健全發展。

營養教育從小扎根 推動臺灣學校午餐專法

「學校午餐是一件大家都希望能做好的事。」蔡培慧認為,雖然臺灣校園午餐長年累積許多問題,但營養午餐關係到下一代的健康,相信推動專法、建立制度會是朝野共識,希望各界能夠重視此問題,儘速將制度性缺漏補強。近年來農委會為了把關食安問題,鼓勵學校午餐採用三章一Q等國產食材,蔡培慧認為這是好的方向,未來希望能進一步建立區域性的供應鏈,促進地產地銷,讓臺灣不管哪個縣市的孩子,都能夠吃到安全、在地、健康的食材。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