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加工新紀元2】擺脫去化思維,推動產業升級 農產加工整合服務中心×三峽谷芳有機茶園

三峽谷芳有機茶園致力提升加工設備及茶葉製程,今年取得全臺首張初級加工場登記證。(圖片提供/李昌峻)

文/李柏寬 攝影/王志元

未來,農民只要符合一切農地使用及衛生安全法規,並通過食安培訓課程,申設並取得「初級加工場場證」後,效力便可等同於一般食品工廠登記證,其產品也能在大型通路中暢行無阻。

完善食安標準,建立業界信任

初級加工場成為小農升級的跳板

位於三峽行修宮附近的谷芳茶園,是初級加工場制度上路後,全臺第一家獲政府核發初級加工場認證的農場。生於茶葉世家,傳承至今已第五代的茶園負責人李昌峻表示,選擇投入初級加工場的行列,最主要的考量是希望能拓展自家各項有機茶葉製品的通路。

李昌峻說,由於谷芳茶園長期以來的經營理念,就是希望透過自然的茶園管理、透明與乾淨的茶葉製程,來維繫祖傳茶葉特有的「野放」滋味,因而過去數年來,皆致力於參與各項有機驗證、綠色保育標章,將茶葉及研磨抹茶粉等加工產品,投入有機商店等通路。除此之外,李昌峻也積極尋求與食品及烘焙業者合作,讓象徵在地、有機且優質的茶葉能夠成為不同商品的原料。

谷芳茶園的產品同時擁有有機驗證、綠保標章和初級加工場認證。

谷芳茶園獨特的有機「野放」茶葉,由左至右分別為桃粟白茶、碧螺春綠茶及蜜香GABA茶。

在這樣的過程中,李昌峻發現,大型通路和食品及烘焙業者,對於食品安全的要求相當重視。這也促使他數年前便自行申設興建農產加工室,並以完全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的方式來生產,以取得通路和廠商的信任。

正因為這樣的基礎,使李昌峻能在新制度上路後不到一個月內,即完成初級加工場的申設。李昌峻形容,初級加工場是「小型農民邁入企業化經營、拓展市場銷路和生產規模的跳板」,透過這樣的制度,將可讓農民在過程中引入重視食安、重視多元化經營的生產思維,求取進步,使小農擺脫農家自產加工品易受市場質疑食安的風險。

李昌峻也說,由於市場上的消費者相當多元,例如在意健康的消費者,特別關心有機生產;關注友善土地價值者,則特別注重農民的生產理念與生態保護;通路及廠商則在意符合食安標準。

「現在的谷芳茶園,因同時擁有有機驗證、綠保標章和初級加工場認證,這使得不管在意什麼樣價值的消費者,都能認同谷芳茶園的產品。」李昌峻認為,這就是初級加工場為農民帶來的新優勢。

谷芳茶園耗資近千萬打造全新的初級加工場、升級硬體設備,希望茶葉製作及加工過程的環境品質更加穩定。(圖片提供/李昌峻)

谷芳茶園的經營理念,是希望以自然的茶園管理、透明與乾淨的茶葉製程,維繫祖傳茶葉特有的「野放」滋味。

打造區域產業加工中心 小農合作闖出生路

初級加工場除了能讓個別農民的加工生產符合食安標準,順利將產品打入大型通路,另一個更重要的目標,就是打造區域產業的生產——加工網絡。

農委會科技處副處長陳瑞榮表示,投資成立初級加工場需要有一定資金,以臺灣多數農民的生產規模而言,不可能所有農民都能投入。不過農業具有區域群聚、加工製品性質相近等特性,且初級加工場也能妥善適應小規模的生產方式,事實上也能協助其他農民進行農產品加工。

換言之,農委會透過初級加工場的法制化,也希望未來這些加工場還能發揮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協助區域鄰近的農民生產加工產品,讓小農合作打團體戰,促使規模更小的生產者,也有機會投入農產加工,來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陳瑞榮說,這不只能讓初級加工場充分發揮效能,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區域產業的發展,打造區域性的產業加工中心。

谷芳茶園的李昌峻,也有類似的構想。他認為,小農間必須合作並共享資源,才能闖出生路。正因如此,他近期更投入重本,耗資近千萬打造全新的初級加工場、升級硬體設備,目標就是希望茶葉製作及加工過程的環境品質更加穩定,同時擴大生產規模,並積極尋找其他理念相近的農友合作生產茶葉加工品,希望能讓茶產業走向更企業化的經營模式。

陳瑞榮說,透過這樣的做法,「農產加工將擺脫過去只是消極地去化過剩產量的思維,轉向更積極地投入品牌化和產業升級,讓農產品的價值能被凸顯出來。」

他也強調,農委會的目標是5年內,在全臺各地輔導農民、合作社或農民團體等單位,成立500間初級加工場,未來並考慮在食安無虞的基礎下,開放更多品項和加工方法,促進農產加值。

農委會科技處副處長陳瑞榮表示,農產品初級加工法制化,讓農產加工將擺脫過去只是消極地去化過剩產量的思維,轉向更積極地投入品牌化和產業升級。

農產加工整合服務中心 幫助農民與產業接軌

在農產加工體系裡,除了完備初級加工場的各項管理措施,提供農民事先評估是否投入農產加工,以及當投入農產加工後,如何讓這些產品能與市場通路結合,輔導農民能取得實質收益,也是農委會政策輔導的重點。

陳瑞榮說,目前農委會的作法,是透過成立「農產加工整合服務中心」,提供農民所生產的加工品能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都有充足的諮詢服務。

陳瑞榮舉例,在農產加工方面,為使農民在設立初級加工場前,能有機會事先評估自身產品製程是否合宜、應投資哪些設備,農委會也透過打樣中心,提供農民加工生產的技術輔導。

而在包裝設計方面,陳瑞榮則說,以往農產品較少在意包裝設計,但這卻是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和品牌認知的重點;透過加工整合服務,農民有機會直接獲得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包裝設計的諮詢意見。至於通路推廣,農委會目前也委由具有豐富與產業界接觸、了解產業動態經驗的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協助農民與需求廠商對接。

李昌峻則指出,對於農民而言,維繫生產品質經常是經營者最關注的焦點,但擁有好的技術,並不一定就能讓產品打開知名度;李昌峻認為,地方政府的角色也很重要,透過展售會、推廣活動和宣傳,輔導農民能取得更多產業資訊,甚至走入外銷,提升產業競爭力。

政府透過展售會幫助農民取得更多產業資訊,甚至走入外銷。圖為2019年8月,農委會宣布舉行「臺灣農產品推廣會與媒合會」,率領業者前進俄羅斯莫斯科。(圖片提供/農委會)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