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午餐的升級路2】校園午餐穩定基礎銷售量,進一步邁向消費市場 桃市農會有機流通中心

桃園市農會的有機蔬菜截切廠,將蔬菜截切後經過三道沖洗乾淨,供應給桃園市、新北市及臺北市的學校營養午餐。

文/段雅馨 攝影/張家瑋

市農會的目標是「讓生產端對接消費市場」,而在這個大目標下,每一位人員都得站穩自己的工作崗位,在市農會方面,行政、會計、行銷等各司其職,讓生產者心無旁騖生產出品質優良的農產品。

設立截切廠增加供菜量能 讓更多學童吃到有機蔬菜

桃園市農會供應有機蔬菜做校園午餐的契機始於2012年,當時新北市推動學校一週1天讓學童吃有機校園午餐,其中一部分的有機蔬菜就來自市農會;隔年桃園市跟進,市農會也隨之協助配合。桃園市農會農產品加工部主任林羅生說明,有機校園午餐推動初期先到設有自立廚房、能夠自己料理菜色的學校「試水溫」,了解學童與家長的接受度,並測試在供應數量與品質管控上是否可行。推行2年、發展出初步模式之後,有機校園午餐就進一步推及委託團膳業者的其他學校。

談及設立截切廠的契機,林羅生半開玩笑地說是「逼不得已」,他解釋,在校園午餐的供應鏈裡,團膳業者負責烹飪,至於原物料處理(例如:清洗、截切)會交由另外的處理廠配合;有機校園午餐擴大推動之後,當地業者負擔不了增加的蔬菜量,於是市農會「跳下來」自己做,在2014年設立有機蔬菜截切廠,自己供應的蔬菜自己切,將龐大繁瑣的處理作業包下來,從單純販售蔬菜的賣家成為能夠進行處理作業的供貨中心。目前市農會在有機蔬菜供應給學校的部分,有桃園市、新北市和臺北市三大都會區,截切廠平均一個禮拜處理的蔬菜量約為26噸,林羅生說根據學校營養師的標準,一位學童中餐要吃約80公克的蔬菜,等於市農會就服務了約28萬人次的學童。

桃園市農會農產品加工部主任林羅生。

有機蔬菜截切廠的設立初衷,是為了補足校園午餐供應流程中的缺口,不過林羅生補充說明,「營養午餐的餅就這麼大,不可能暴增,學生不要減少就已經很不錯了!但如果只停在這裡,農民能銷出去的量也就只能在這邊。」市農會透過截切廠,在品質把關和加工處理都做出了心得後,進一步設立包裝廠,契作農友的有機蔬菜不只提供給學校,更做成小量包裝販售到頂好、全聯、愛買等賣場通路,目前輸往通路的小包裝和供應學校的午餐,產量已幾乎相同。桃園市農會理事長李文政更表示,未來將新擴兩條小包裝生產線,「希望讓更多有機蔬菜可以供應出去。」

從截切廠整理出「高品質、高要求、高效率」的心得

市農會透過供應有機蔬菜給學校,提供農友穩定的收益源,不過農民要加入市農會的「桃園隊」,必須謹守高品質這項首要原則。「這跟補助的概念不一樣,你農民不是不勞而獲,我可以給你穩定、給你高單價,但你一定要種出符合品質的有機蔬菜,才有資格享有這樣的機會。」林羅生解釋,生產端展現對品質的高規格要求,採購者對「桃園隊」就有更深厚的信任。

高要求,從產線流程就能看出一二。農友採收後的蔬菜進到市農會後一律先進行農藥快篩,而市農會每週也會隨機抽驗品項,送至能夠檢測400多種農藥的SGS檢驗,「只要被任何主管單位驗到的,我們就是這輩子拒絕往來,農場登記名字換人也都不可能。」林羅生說,唯有透過頻繁檢驗和嚴格要求,有機才能真正落實並推廣。

蔬菜快篩過後便進入截切生產線。一株株的葉菜隨著輸送帶送至刀片處截切成3公分左右,接著是第一道和第二道的常溫水清洗,第三道則用冰水與電解水做深層洗淨,「蔬菜截切後的切口用電解水清洗,可以延緩它出現氧化。」林羅生解釋。最後再經過人工挑除大小不一的蔬菜,裝好成籃後,再貼上重量、貨號及有機標章,放至冷藏室,等待配送。移師截切廠的小包裝廠也一樣嚴謹。蔬菜在快篩、清洗、烘乾之後進到小包裝加工線,依照通路的指定公克數分類、挑選,在不到10秒鐘內「唰!」地一聲包裝成袋,通過金屬檢測、重量複秤後,貼上有機標章裝籃,送上運輸車。

截切廠的第一步驟,是將有機蔬菜分段截切成規格一樣的蔬菜段。

切段後的蔬菜,首先經過兩道的清水沖洗。

第三道清洗加入電解水,延緩切口氧化的情形。

最後再以人工挑掉規格大小不一的蔬菜段。

主動與市場接軌,多方管道穩定農村

市農會設立截切廠,從單純供應蔬菜擴大到後續加工處理,並從中整理出心得,建構一套機制,林羅生表示,截切廠的設立除了穩固生產品質和銷售,也有穩定農村的作用。

他分析,過去有機蔬菜常常因為蟲蛀、菜蟲等情形,在推動消費上往往窒礙難行,「消費市場就是想吃有機而且沒有蟲的,那就需要一個洗乾淨的環節,截切廠就可以處理這個。」林羅生進一步說,「我們(農方)不能再只是自我安慰說有蟲健康沒關係,因為市場不接受。有機很好沒有錯,但我們(農方)要做一些調整。」截切廠就是市農會和農友主動出擊、積極與消費市場接軌的一大利器。

另外,市農會也建立另一套金流體系支撐農村。一般來說,與校園午餐合作,款項需要45至90天的作業時間,然而這樣的作業時間對農民的金流容易形成壓力,於是市農會便把商業合作與農民收款分開,市農會付款給農民的天數縮短至7天,「這樣一來,農民就不用擔心金流空缺,可以很安心地種植,這也是穩定他們從農的很大力量之一。尤其對於青農返鄉,這種確實的穩定感又更為重要。」林羅生就說,目前和市農會契作的41家農場中,有三分之二都是返鄉青農,「場數沒有減少,就是因為只要專心種,就有穩定收入。」

截切廠讓農方更進一步掌握消費資訊,進而調整步調、取得更多競爭優勢;在市場拿下固定供應源後,也代表著農友有了穩定銷售蔬菜的對象;再加上縮短收款日的金流模式,一環扣著一環,建制一整個有機蔬菜營養午餐供應鏈。「意外而生」的截切廠成了穩定農村力量的重要推手。

小包裝廠將有機蔬菜分裝成賣場通路用的包裝。

成功關鍵:目標清楚、分工明確、自我要求

被問及有機蔬菜能夠殺出血路、成功打造一條龍供應鏈的關鍵,林羅生直指「有解決問題的動力」是最重要的核心。而要解決問題,目標清楚、分工明確與自我要求則是三大準則。

林羅生進一步解釋,市農會的目標是「讓生產端對接消費市場」,而在這個大目標下,每一位人員都得站穩自己的工作崗位,在市農會方面,行政、會計、行銷等各司其職,讓生產者心無旁騖生產出品質優良的農產品。釐清目標後,再把參與其中的每個角色刻劃仔細,是「動工」之前相當重要的兩大步驟。林羅生再來也特別強調自我要求的重要性,「還是回過頭說一句,不要自我安慰,你就會回到商業思考去做決定。雖然是供應學校營養午餐,但這也是一種商業啊!」

市農會從營養午餐重新思考農業價值和策略,以清晰的目標與分工為架構,追求進步的自我要求為核心,在學校營養午餐的供應當中,進一步建制截切廠、金流體系甚至出擊到市售通路,「生產者可以穩定賺錢,學校和消費者可以吃到品質無慮的有機蔬菜,一整個供應鏈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參與者,都能享受好的成果。」林羅生說。

桃園市農會理事長李文政表示小包裝市場反映好,即將增加兩條生產線。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