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午餐的升級路6】吃當季.識當地 「斗南食物日」讓校園午餐融入食農教育

文/李柏寬 攝影/劉人傑

如何將食農教育落實到學童的生活當中?校園午餐是認識食物最日常、也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不只是一頓午餐 飲食作為認識土地的媒介

斗南鎮農會為推廣食農教育,發起「斗南食物日之我的餐盤」活動,精選雲林在地的優質農產品,每一個月分規畫不同的主題特產;今年9月以烏殼綠竹筍打頭陣,10月分則以斗南當季盛產的絲瓜入菜。菜單更是精心設計,找來生態廚師留安昇合作開發食譜,希望讓學童能吃到當季、在地食材,兼具美味與健康。

10月的「斗南食物日」以當季盛產的絲瓜為主題,菜色包括「絲瓜瑪格麗特」、「絲瓜玉米筍菇」及「絲瓜蛤蜊湯」。

負責一系列食物日策畫與執行,斗南鎮農會企劃稽核部的楊雅惠說,舉辦食物日的初衷,主要是看到鄉村地區普遍的弔詭——縱使當地有相當豐富的物產,但不少在地的孩子們,卻從小到大都沒有機會嘗過家鄉的滋味。

楊雅惠解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困境,是因為在當前的農產運銷體制中,食物大多透過共同運銷,送往都會地區的果菜市場。換言之,如果斗南的學童要吃到自己家鄉的食物,大多只能從超市或傳統市場買回,但這些食物很可能都已繞了臺灣大半圈,才到了他們手上。這不只造成食物里程大增,食材也早已不是最新鮮的狀態了。

「很多孩子每天回家都會穿越田埂,但他們卻從來沒有進過田裡一次」。響應「斗南食物日」活動的斗南鎮大東國小校長翁文才說,儘管作為鄉村小學,但孩童與周圍農村的連結,其實是相當薄弱的,父母輩仍在務農者也已是少數。

雲林縣斗南鎮大東國小校長翁文才。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農會團隊便開始構思,什麼樣的做法才能促進學童對在地的認識與認同?最後他們決定,透過能觸及最多學童的「校園營養午餐」出發,試著把在地的好食材,變成孩子午餐餐盤上的佳餚。

當然,光是只有飲食還不夠,農會團隊親自到產地田間拍攝影片、製作教學素材提供給老師參考,希望讓這天的午餐,不會只是一頓午餐而已,更是孩童認識自己家鄉、自身家園的媒介。楊雅惠認為,透過這樣的方式,就是希望讓食農教育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大東國小以立體繪本推廣食農教育。

克服重重溝通阻礙 串起校園午餐的行動網絡

然而,要把在地食材真正送上孩童的餐桌,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第一關要克服的難題,就是食材成本。翁文才說,以雲林縣的國小來看,校園午餐除了米食為公糧米配給之外,用於食材的費用平均只有18至23元左右。因此,在不增加家長負擔的前提下,要能長期使用具有產銷履歷甚至是有機的食材,基本上是相當有難度的一件事。

幸好,大部分在地當季盛產的食材價格並不會太昂貴,而且波動不大,不會增加太多額外的成本及風險。農會在此基礎上,成功說服團膳業者,在既有的額度內採用在地食材。

張耀裕坦言,與團膳業者的溝通協調,並非一開始就很順利,不少廠商質疑農會積極投入午餐食材的動機,是否有意推銷農產品,甚至與團膳業者搶午餐生意。事實上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希望能促成食農教育「吃當季、吃在地」的理念,且午餐食材占單日運銷總量微乎其微。另一個比較大的難題,則是要考量學校老師的接受程度,爭取老師的認同。翁文才說,因為各年級、各班的老師,其實都已有既定的課程安排進度,如何在上課時間都已排滿的同時,又能把食農教育活動融入其中,需要相當費心溝通。

斗南鎮農會針對每月食物日活動製作「給食手冊」,帶領小朋友認識在地特選食材(圖片提供/斗南鎮農會)

「斗南食物日」選用雲林在地優質食材,每月規畫不同主題。

因此,在推動食物日的過程中,農會團隊皆秉持著不妨礙教師正常教學,作為一切活動安排的最大原則。善用午餐的零碎時間,透過飲食搭配影片欣賞的方式來切入,不只讓學生能真正有感,也是對學校老師負擔較小的方式。

10月的「絲瓜日」是斗南鎮第二次的食物日,翁文才笑著說,不少小朋友在15日之前,就頻頻到公佈欄前檢查午餐菜單,想看看這個月又有哪些新花樣,「食物日」活動開啟了孩子和在地食材重新連結的機會。

斗南食物日讓學生一邊觀看食農教育影片,一邊享用主題特餐。

校園午餐融入在地食材 使在地農民備感驕傲

不少農民對於自己所生產的食材,能成為孩子營養午餐中的佳餚備而感驕傲,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燕容說,回到農會的角色來看,農會本身就是作為農民的協助者,食物日的活動,除了讓孩子更加認識斗南,也能讓在地的農民與農業更有能見度。

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燕容。

以10月食物日的主題食材絲瓜為例,就是與當地多位具有生產履歷的青農合作,農會事先拜訪產地,也讓農民成為食農教育影片的主角,帶領學生認識絲瓜的生長過程。透過影片,不只使學童更加熟悉農業生產流程,同時也讓這些農民的故事被看見。

張耀裕說,對於農民而言,參與食物日活動並不會影響既有的生產收入,原本送交農會共同運銷的作物,農會直接以當日果菜市場的售價為基準,向農友購買食材。而且在這次的食物日活動中,斗南鎮農會更特別加碼,提供在地生產的優質越光米,提升營養午餐口味與品質。

楊雅惠期待,若這樣的嘗試和運行方式進展得宜,未來希望能從每月1天擴大至更多日數,甚至是拓展至其他鄉鎮,喚醒更多人對食物與農業的熱忱與重視。

斗南國小師生響應食物日活動,用心畫上黑板彩繪。(圖片提供/斗南鎮農會)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