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桂枝與金銀花是各大醫療院所常見的調理配方,隨著防疫茶興起,民眾開始尋求更多臺灣生產的天然藥材,從日常飲食中增強身體免疫力。早於疫情之前,有一群默默耕耘國產中草藥的寶島小農,他們長期傾注的努力與堅持,終於迎來發光發熱的時刻。
魚腥草是農村常見的鄉土植物,桑葉則散見於全臺中低海拔野桑,兩者都是「清冠一號」處方的10種中藥材之一,也是臺灣少數達商業生產規模的藥材,屬藥食同源的特用作物。位於新竹關西的范振財和苗栗獅潭的涂泉明,分別是國內魚腥草與桑葉產量最大的生產者,期盼待國產中草藥的產銷機制健全以後,能有更多新血加入,讓這兩位默默埋首田間的先鋒,不再寂寞。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蓮場)積極推動東部中草藥產業,從較早建立有機栽培模式的當歸、丹參和黃芩,到新近推出繁殖採種及茶包調製技術的紫蘇,在法規夾縫和火熱的大疫保健趨勢中,花蓮場專注勾勒適合本土產銷的中草藥栽培藍圖,屢屢催生成功的發展案例,為臺灣裹足不前的中草藥產業點亮一盞明燈。
在現代醫學與化學製藥問世前,植物是人類獲取治療或預防疾病的解方途徑,如印度阿育吠陀療法、歐洲神學院的植物學研究、中國諸多中醫藥典籍。人們逐漸了解藥草的作用不僅僅是農糧食用,還有強身健體的功效,進而自行栽種成為日常飲食的一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作物改良課課長陳裕星點出,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農業與醫療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急遽升溫,染疫人數暴增,「清冠一號」及防疫茶等配方引發搶購熱潮,甚至一度傳出藥材供不應求的消息,讓市場看到了臺灣中草藥產業化的重要性與需求性,不只我們重視中草藥作為防疫的角色,國外也往中草藥進行研究,畢竟對人體相對無害又有功效。不過,臺灣中草藥產業化談了幾十年,一直有制度面與實際操作面的問題,首要關鍵還在法規上的框架,有賴行政院衛福部願意帶頭斟酌法規上的調整。
不只高山茶,近年阿里山儼然成為臺灣咖啡實力最強、名聲最響亮的產區,光是2022典藏臺灣精品咖啡國際競標(PCA)15名決選名單中,就有11名來自阿里山,包含最終拿下第二高價的鄒築園和第三高價的卓武山咖啡農場。兩間莊園傾注超過20年心血鑽研頂尖咖啡的經營心法,加上嘉義縣咖啡產業發展協會(簡稱協會)積極發想各項賽會深化產銷交流,阿里山想成為世界最佳咖啡產區的目標,指日可待!
琥珀色咖啡在杯中搖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簡稱水保局)南投分局(簡稱南投分局)分局長陳榮俊細品咖啡入喉的花香、果酸層次,讚嘆:「臺灣咖啡近6年出了5位世界冠軍,全世界一條龍生產的國家也只有臺灣,造就咖啡品質快速提升,我們要以更多元的行銷促進臺灣咖啡發展!」
於是繼2021年推出微電影《第一杯咖啡》、成功將13家精品咖啡豆上架日本咖啡廳後,今年水保局再接再厲,不僅將在日本「臺灣咖啡季」擴大宣傳,也輔導在地社區推出咖啡莊園主題遊程,要引領更多國內外旅客聞著咖啡香踏入產地,來趟臺灣精品咖啡之旅。
咖啡後製是指從「選擇採摘哪一種咖啡櫻桃開始,直到去除豆殼(羊皮層)到可以交給烘豆師,進入烘焙」這一段過程的總稱。咖啡本身是一種漿果果實,我們主要使用是它的種子部位,因此為了儲藏、分級、運輸,以及方便後續的加工處理(烘焙),後製就變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俗話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倘若想走得又快又遠呢?當部落青壯人口外移、經濟市場偏好轉變,屏東泰武咖啡合作社善用整合行銷的歷程,凝聚族人共識、推展海外銷售,藉由咖啡產業重振部落生機。
國產咖啡品質愈來愈好,種植面積也在擴增,為了提升國產咖啡產業競爭力,強化垂直整合與橫向聯繫功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糧署(簡稱農糧署)輔導咖啡農友及產業團體於今(2022)年4月14日成立臺灣咖啡產業策略聯盟(簡稱咖啡聯盟),聯盟共同推選臺灣咖啡研究室計畫主持人林哲豪擔任首屆總召集人,並設立生產處理組、品質管理組、行銷通路組與休閒及文化組4個工作小組,負責推廣適地適種品種、病蟲害防治、產品品質管控、技術交流與拓銷展內外銷市場、形塑品牌形象及打造六級化產業等重要工作。
隨著咖啡文化蓬勃發展,臺灣精品咖啡的神祕面紗愈發引人好奇。少數同時擁有杯測師與生豆品質鑑定師的咖啡研究員,遇上產銷碰壁的返鄉青農,藉由改善田間病蟲害管理、落實後製基本功,扶植出國產咖啡黑馬「草嶺咖啡」。
最近20~30年間全世界咖啡市場進入第三波浪潮,開始流行精品咖啡時,臺灣消費市場也從2000年到2010年間成熟,並回過頭來發現臺灣咖啡,從而讓臺灣咖啡在近5~10年內靠攏消費市場,有更多農民生產者願意繼續做進一步的投資與技術改善,最終能符合臺灣人對咖啡品質的要求。
農企圈傳聞,有個課程陸續舉辦十餘年,課程的好口碑讓報名錄取率低於3成,結訓學員因此收穫許多長期合作夥伴,更有學員呷好道相報,讓妻子、孩子、公司核心幹部,都陸續變成同課程的學弟妹。
臺灣大學科技農企業經營管理菁英班(以下簡稱菁英班),自2009年開辦至今已九屆,是專為農企業經營者與中高階經理人開設的碩士學分課程,每屆招收至多50位,參與者中不乏國內知名農企業負責人,被暱稱為「農企業接班人的必修課程」!
「我也想要轉型升級!」凡對於農業技術移轉、產學合作、農業技術研發、創業創新、經營管理及財務融通等方面有諮詢需求的農企業、農民團體組織或農業從業人員,現在均可透過「科技農企業諮詢服務中心」,方便、快速地取得相關補助計畫及輔導資源訊息,並協助轉介相關單位。
隨著時代演進,臺灣農業導入物聯網、雲端科技、大數據分析與智慧化機械。雲林縣芳源畜牧場(簡稱芳源)率先建造了全臺首座智能鵝舍,引進「光照環控水濂系統」、「智慧型鵝產蛋辨識系統」等新進設備及自動化科技,打造整潔舒適的鵝居環境,既節省勞力又增進產能,是傳統禽舍轉型為智慧化畜舍的蛻變指標。
農業技術交易網(Taiwan Agriculture TechnoMart,簡稱TATM,網址https://tatm.coa.gov.tw/),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於2008年所建置,為國內第一個整合性農業技術交易的媒合平臺,迄今維運10餘年,集結農委會所屬機關科技研發成果,整合技術、專利、品種權、技轉公告等訊息,利用網路無遠弗界的特色,進行技術行銷及媒合。歡迎農企業業者、各地農友及對農業有興趣之人士前往該網站「探索尋寶」。
日本人愛吃毛豆,但你知道嗎?日本毛豆市占率有4成來自我們臺灣,其中包括位於高雄市旗山區的百賢農產!曾創下年營業額上億、成功締造綠色奇蹟的百賢農產董事長侯兆百,是第一位登上《富比世》(Forbes)雜誌的臺灣農夫。這位農二代以近30年的歲月,將「機械化生產」、「智慧科技管理」和「品牌企業經營」導入臺灣毛豆產業,2002年向台糖公司承租大面積土地,擴大農場經營規模,2014年創立全國第一個毛豆品牌「臺灣九號」,讓國人能吃到一級品質的毛豆。即便疫情延燒,侯兆百仍繼續奮戰,開拓美國、歐洲和中東市場,要讓一顆顆飽滿翠綠的毛豆,閃爍更加耀眼的綠金光芒。
農業科技的發展須與時俱進,我們透過務實面與前瞻性並重的作法,並橫向串聯相關單位的資源,希望讓農業科技有效擴散、增強農民的營收,也為農業建構資源整合的服務網絡,進而厚實外銷能量,讓農企業可因應環境的變遷迅速應對,持續轉型升級。
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臺灣遭逢嚴峻旱情,大大衝擊了農業生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桃園管理處(簡稱桃園處)運用一系列灌溉配水措施,協同各單位與當地農民,齊力因應這場百年大旱,順利豐收2021年第一期作稻米。
2021上半年臺灣遭逢半世紀以來嚴重乾旱,超過7.4萬公頃農田被迫休耕停灌,彰化是中部少數未停灌區域,面對河川水源枯竭的困境,為完成一期作供灌任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彰化管理處(簡稱彰化處)啟動旱災應變機制,靈活運用六大抗旱措施全面加強灌溉管理。身為「取水頭」的社頭工作站,也堅守岡位、夜夜加班調配水源,「過去城隍爺夜巡,是在照顧百姓,今日我們夜巡顧水路,是在照顧農民。」眾人的努力,最終換來農民豐收的笑容,更寫下臺灣水利灌溉史上值得銘記的一頁。